1、单选题 中国古人将阴历月的大月定为30天,小月定为29天,一年有12个月,即354天,比阳历年少了11天多。怎么办呢?在19个阴历年里加7个闰月,就和19个阳历年的长度几乎相等。这个周期的发明巧妙地解决了阴阳历调和的难题,比希腊人梅冬的发明早了160年。这段文字主要阐明的是_____。
A: 古代阴历中闰月设置的规律与作用
B: 中国古代历法在当时有先进水平
C: 阴阳历调和问题在古代是个世界性问题
D: 中国古代如何解决阴阳历差异问题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由提问标志词“主要阐明”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材料中“怎么办呢?”的句子引导一个设问,前面是问题,后面是解决问题的对策,材料构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总结构。“总”的部分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中国古代解决阴阳历差异问题的办法。选项中,D项最符合语意。A、B项分别谈的是“闰月”的设定和“中国古代的历法”的地位,偏离主题;C项在文中没有体现,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2、单选题 某名人收到香港某组织的请教问题的信,这位名人一时难以确切答复。过了几天,他弄清了问题原委,即写复信。你认为作为复信的开头,哪一项最好?_____
A: 惠书收到,琐事缠身,迟复为歉
B: 惠函歇悉,未及时奉复,深感不安
C: 惠书已悉,承蒙信赖,迟复为歉
D: 惠书已阅,难题一时不解,迟复为歉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语句多元考查解析根据题意,最合适的复信开头首先要礼貌,而且能解释清楚“迟复”的原因并表达歉意。A项“琐事缠身”并不是“迟复”的真实原因,没有实事求是;B项首先没有说明“迟复”的原因,且“函”一般指公文,用在此处不合适,“未及时奉复,深感不安”与"名人“身份不符;C项也没有说明“迟复”的原因;D项实事求是,且言语恳切,适合作为复信开头。故正确答案为D。
3、单选题 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浓缩为一小时,至最后15分钟时,生命方粉墨登场,在还剩下6分钟的时候,陆地上开始闪现动物的身影,而当第58分钟到来时,一切大局已定。上面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_____。
A: 地球的历史很漫长
B: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历史很长
C: 地球上生命出现的时间很晚
D: 地球上有了生命才大局已定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为表面主旨题。整个文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阅读可知文段的中心为“至最后15分钟时……闪现动物的身影”。由“最后15分钟时,生命方粉墨登场”的语气及“最后”、“方”可知文段意在说明生命出现的时间晚。C项正确。A、B项脱离语境,文段中没有支持其观点的描述;D项理解错误,文中有提到“当第58分钟到来时,一切大局已定”,而生命在第45分钟就出现了。故正确答案为C。
4、单选题 下面这段文字所能推导出的结论是_____。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对于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行为,缺乏有效可行的保障机制来恢复和弥补被侵权人的权利。遭受侵害的当事人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没有一条光明的、可靠的渠道来支持这种保护。
A: 长期以来,司法机关的执法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B: 目前还没有保障机制来弥补被司法机关侵犯的权利
C: 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使受侵害的当事人无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D: 制定规范和约束司法机关执法过程中的法律势在必行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本题考查间接理解类细节判断题。文段主要指出的是传统的司法程序由于受到传统思想影响,而对公民权利造成伤害,并且这种伤害缺少必要的保障和弥补机制。只有B项指出缺乏保障机制,正确。A项未把握重点;C项表述错误,司法机关并不是“当事人不知道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原因;D项“制定规范和约束司法机关执法过程中的法律”,文中并没有支持该观点的描述,正确的解决办法是建立保障机制在执法后期“恢复和弥补被侵权人的权力”。故正确答案为B。
5、单选题 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 他十分激动,大声争辩道:“你们说的这些都是杯弓蛇影,无中生有,完全不符合事实。”
B: 意大利队攻势凌厉,逼得对方节节败退,抱头鼠窜
C: 无论什么工作,只要局长一发话,他总是首当其冲地抢着去干
D: 这篇通讯虽然写得不错,但报道不及时,已是明日黄花了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语句多元考查解析此题考查成语使用辨析。A项“杯弓蛇影”是指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用在此处不恰当。B项“抱头鼠窜”是指抱着头,像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用在此处与“节节败退”搭配不当。C项“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冲击或承受灾难,在这里修饰“抢着去干”不恰当。“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根据句义,D项使用更恰当。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