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一共提到680多个人物,其中只有一个是中国人,叫王茂荫(1798~1865),安徽人,1832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的货币观点及钞币发行方案最为引人注目,著有《王待郎奏议》传世。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三章在谈到货币或商品流通、论述“强制流通的国家纸币”问题时,以第八十三条大段注释的方式专门提到了中国理财官王茂荫及其“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的观点。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_____。
A: 中国的王茂荫与马克思的《资本论》
B: 《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C: 中国清代的理财官王茂荫
D: 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理论的最高成就者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标题选择题解析据提问知此题是标题选择题。材料第一句引入要谈论的对象,即马克思《资本论》提到的680多个人中唯一的中国人王茂荫。随后谈《资本论》提到他的原因。所以,材料整体谈的是“《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选项B正确。A选项没有抓住主体,故不选;C、D两项的表述文中没有提及,均不选。故正确答案为B。
2、单选题 许多人生活富裕了,就想着怎么好玩,猎奇心理很强,乐得看野兽“走秀”,喜欢“狮子大战”的刺激,还要过把“武松打虎”瘾。本来只具清热解毒、镇静止痛、平肝明目功效的熊胆,被吹得神乎其神,甚至说能洽癌症,因而需求量大增,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富哥款姐,盯上了熊掌、天鹅等“野味”。于是乎,一些人满足了猎奇欲,一些人投其所好赚了个盆满钵满,倒霉的只有那些野生动物了!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_____。
A: 生活富裕了,人的猎奇心理会增强
B: 应加强动物保护意识,制定相关法律
C: 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越来越糟
D: 野生动物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材料步步递进,说明一些人为了满足一已私利而虐待甚至残杀动物,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些人的鄙夷,最后发出“倒霉的只有那些野生动物”的感慨。这说明应加强动物保护意识,制定相关法律,选项B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越来越糟,C以偏概全。A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3、单选题 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说,2008年甘肃省各级财政将投资8000万元,建设4000个农家书屋。“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将在农村建设1万个“农家书屋”,此举将覆盖甘肃省三分之二的农村人口。按照规划,到2015年,甘肃省每个行政村都将有一个“农家书屋”。 对本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_____。
A: 建设农家书屋是甘肃省2008年财政的主要投资
B: 建设农家书屋是甘肃省“十一五“期间财政的主要投资
C: 建设农家书屋是甘肃省提高农村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D: 农家书屋是甘肃省三分之二农民日常生活的需求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C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材料为“分—分—分”结构,主要介绍甘肃省对“农家书屋”的建设情况。2008年建设4000个;“十一五”期间,将建设1万个;预计到2015年,每个行政村都将有一个“农家书屋”。从各个分句的时间关系以及甘肃省对“农家书屋”建设规划可以看出,甘肃省很重视“农家书屋”的建设。C项可以从稳重推测,甘肃省投资建设农家书屋的目的就是提高农村人民文化生活水平。A、B项都属于主观臆断,材料中并未公布甘肃省的总财政投资,故无法得出甘肃省财政主要投资在“建设农家书屋”上。D选项未在材料中体现。故正确答案为C。
4、单选题 尼龙的强度,比棉花高两三倍,比羊毛高四五倍。一般直径为1毫米的尼龙丝,可以吊起100公斤的东西,一根手指粗细的尼龙绳,可以吊起一辆满载的卡车! 这段话主要讲的是:_____
A: 尼龙的强度
B: 尼龙的用途
C: 尼龙的神奇
D: 尼龙、棉花和羊毛的比较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A 解析:本段的第一句“尼龙的强度,比棉花高两三倍,比羊毛高四五倍。”是这段文字的主旨句,后面是具体举例阐述尼龙的强度,故选A。
5、单选题 城市好比一个巨大的海绵,劳动力就像城乡之间流动的水,当经济处于上行期,经济扩张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当经济处于下行期,经济衰退又将这些劳动力挤回了农村。正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所引发的海绵效应,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发挥着就业缓冲器的作用。但这种海绵效应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要向城市进行转移。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
A: 经济衰退影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B: 城乡二元结构减弱了经济衰退的影响
C: 不能过分依赖海绵效应的就业缓冲作用
D: 农村劳动力不应成为经济衰退中的牺牲品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据提问“意在”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材料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海绵效应”,接着讲述了海绵效应在金融危机中的就业缓冲作用,然后通过转折词“但”引出材料的重点,即海绵效应是不可持续的,不能过分依赖海绵效应带来的暂时性的作用,中国的基本国情仍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故C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属于无中生有;B项表述属于转折之前的内容,不是材料的重点所在。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