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说起社会公正,最多人的答案是要机会平等。说起机会平等,人们脑海浮现的,往往是竞技场上的起跑线。只要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竞争就是公平的,因此最后跑出来的结果无论是什么,那也是公正的。问题是:到底要满足什么条件,我们才能站在相同的起跑线?更进一步,当我们用起跑线这一比喻来思考正义问题时,背后有着怎样的道德想象?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_____。
A: 只有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才能实现机会平等
B: 机会平等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同一起跑线上
C: 机会平等是努力确保起点公平,容许竞争者自由发挥
D: 所谓起点公平是要抹平竞争者的所有差别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由提问可知为表面主旨题。文段前两句对大多数人的看法进行了总结:机会平等就是起点公平,可得出A和C,D为无中生有,首先排除;最后一句提出了问题,对前面的看法提出了疑问,可知作者认为机会平等,不仅仅是起点公平,B表述最为准确,排除A、C。故正确答案为B。
2、单选题 德国科学家贝特•魏茨泽克独立地推测太阳能源可能来自它的内部氢核聚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这甚至早于核裂变模型的提出。然而,与能够在室温下进行的裂变不同,聚变发生需要巨大能量。这是因为当两个带正电的氢原子核靠近的时候,根据“同性相斥”的原理,相互间的斥力将阻碍聚变的发生。要克服这种阻碍,只有两种途径:强大的引力,或上亿度的高温。然而,地球上并不具有太阳那样强大的引力场。因此,要想在地球上实现核聚变,只能依靠上亿度的高温。下列关于“核聚变”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
A: 太阳能源来自它的内部氢核聚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
B: 与能够在室温下进行的裂变不同,核聚变发生需要巨大能量
C: 两个带正电的氢原子核靠近的时候,相互间的斥力能阻止聚变的发生
D: 克服原子核之间的斥力发生核聚变,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强大的引力和上亿度的高温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B 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根据提问“符合原文”可知该题为细节判断题。太阳能源自它的内部氢核聚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只是科学家的一种推测,并未得到完全证实,A项说法绝对,故排除;C项偷换词语,文段中只是说两个带正电的氢原子核靠近时,根据“同性相斥”的原理,它们相互间的斥力将“阻碍”聚变的发生,并没有说肯定能够“阻止”聚变的发生,故排除;D项偷换逻辑关系,文中说的是“只有两种途径”,并不是说必须同时需要两个条件都要具备。故正确答案为B。
3、单选题 水资源短缺一直是我国在人口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长期的、趋势性的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专家认为,海水淡化是沿海及临海地区最经济、最实用、最灵活的水危机解决方案。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水淡化的成本将逐步降低,最终将达到与成本正逐步上升的城市自来水竞争的程度,从而得以大规模推广。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_____。
A: 海水淡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海水淡化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C: 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危机
D: 解决沿海地区水危机的有效措施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根据提问可知为表面主旨题。文段第一句提出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随后提出了海水淡化这一解决方案,强调的是海水淡化的必要性;结尾介绍海水淡化的成本将逐渐降低,此处强调了海水淡化的可行性。A项完整的概括了这两方面。故正确答案为A。
4、单选题 确实是一种巧妙的安排,让我们这个地球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火、土资源。但是,藉此而赖以生存的人类决不满足于仅仅从这些自然资源中获取谷物等以填饱肚子。当然,也只有当他们远离饥饿的时候,才有心思去利用其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对周围丰富的联想能力以及由此而迸发出的无限创造力,从而将某些自然物转换成为人所需的人造物,创造出一种与当时人类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形式——制陶。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
A: 温饱问题的解决是艺术创造的必要的物质基础
B: 制陶技术是人类创造性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
C: 人类生产形式的改进源于提升生活方式的需求
D: 制陶技术是人类利用自然满足所需能力的标志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据提问“意在”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本题要从整体上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从关联词着手,题干强调的重点是在转折关联词“然而”之后,后面说明只有在远离饥饿的时候,才有心思利用认知能力等迸发出创造力,创造出新的生产形式。举例说明制陶技术的产生,意在说明生产方式的改进源于生活方式的需求。故正确答案为C。B选项是材料意思的直面表达,不是引申意义;C项“标志”与文意不符,制陶技术只是人类利用自然满足所需能力的其中一种技术;材料重点讲的是人类生产形式的改进而非“艺术创造”,所以A不选。故正确答案为C。
5、单选题 “中国制造”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国制造”开启了走向世界的全新一页。然而,当“世界工厂”的称号落户华夏大地,人们开始反思,“中国制造”难道是“中国加工”(大部分“中国制造”来自加工贸易,是附加值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代名词? 对这段话理解不准确的是_____
A: “中国制造”虽然拉高的是我们的GDP,赚鼓的却是别人的腰包
B: “世界工厂”靠的是廉价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资源和能源成本,还有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
C: 在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中,中国抓住了机遇,一举成为世界工厂
D: 要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C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此题难度较高,属于间接理解型的细节判断题。题干是典型的转折型结构。在转折关系中,强调和突出的通常是转折词后面的内容。“当‘世界工厂’的称号落户华夏大地,人们开始反思……”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中国制造”的反思。C项表述明显不合文意,故正确答案为C。从“大部分‘中国制造’来自附加值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可知,中国靠“中国制造”所获得的利益只是该产品中很少的一部分利润,赚的多的是控制该产品高附加值部分的国家,故A正确。B选项中,中国获得“世界工厂”的称号靠的是“中国制造”,中国有廉价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资源和能源成本,并没有过高的技术,所以是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D选项为反思后的结果,要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切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