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下观看、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体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300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十至数千万每部)”的视频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微电影的是_____
A: 由波罗村村民詹某出资30万元,历时一年拍摄,并在影院成功放映的《哭泣的桂花树》一片
B: 为宣传造势,在首映前,提前播放给观众的融合精彩片段、幕后花絮等内容的30秒的预告片
C: 某口香糖公司耗时一周拍摄的,以该品牌口香糖为线索串联起的每集30秒的低成本爱情故事系列广告《酸甜苦辣》
D: 张某上传到网络上的、时长300秒的、其公司员工集体跳骑马舞的视频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A项“历时1年拍摄”与定义不符,B项和D项所述预告片和舞蹈视频,与定义“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体完整故事情节的”不符。
2、单选题 军事上的电子欺骗指的是利用电子设备对己方的相关信息进行伪装或者虚假模拟,欺骗敌方的电子侦察,使敌方对己方部署、作战能力和作战企图等产生错误判断,从而达到迷惑和扰乱敌方的目的。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涉及电子欺骗的是_____。
A: 军事演习时蓝军故意丢失伪造的电子作战地图,佯装泄露己方情报
B: 某国将无人机藏匿于敌国领空,冒充敌国领导人编制、发布虚假命令
C: 二战中盟军虚设了一个司令部,用通讯设备源源不断地发送各种“指挥命令”
D: 驻扎在太平洋小岛的某部为其计算机系统设置了数量庞大的仿真数据库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单定义判断解析第一步:抓住定义中关键词定义的关键词有“对己方的相关信息进行伪装或者虚假模拟”、“欺骗敌方的电子侦察”。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项“故意丢失”、“佯装泄露己方情报”没有体现“欺骗敌方的电子侦察”,不符合定义。B项“冒充敌国领导人编制、发布虚假命令”不符合“对己方的相关信息进行伪装或虚假模拟”,不符合定义。C项“虚设了一个司令部,用通讯设备源源不断地发送各种‘指挥命令’”体现了“对己方的相关信息进行伪装或者虚假模拟”、“欺骗敌方的电子侦察”,符合定义。D项“设置了数量庞大的仿真数据库”没有体现“欺骗敌方的电子侦察”,不符合定义。故正确答案为C。
3、单选题 定义:①违约责任:指违反合同约定的义务或者违反合同法规定的义务而产生的责任。②侵权责任:指侵害他人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而产生的责任。③刑事责任:指因实施犯罪而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者承受的刑事惩罚或某种法律评价负担。典型例证:(1)公务员刘某平时自我要求放松,连续两年考评结果为不合格,不久前被单位辞退。(2)贾某在网上披露陈某隐私,后对簿公堂,法院判决贾某向陈某道歉并赔偿相应精神损失。(3)大三学生李某,因在校期间不好好学习,并屡次违反校规校纪,学校勒令其退学。对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_____。
A: 例证(2)与定义②相符
B: 例证(2)(3)分别与定义③②相符
C: 例证(1)(3)分别与定义①③相符
D: 例证(3)(1)分别与定义①②相符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第一步:抓住每个定义中的关键词违约责任:关键词是“违反”、“合同约定”、“合同法规定”。侵权责任:关键词是“侵害”、“财产权”、“人身权利”。刑事责任:关键词是“实施犯罪”、“刑事惩罚”。第二步:逐一判断例证与定义之间的关系例证(1)中的公务员属于不称职,与三个定义都不符合;例证(2)中的贾某侵犯了陈某的隐私权,符合定义②;例证(3)中的李某属于违反校规。故只有例证(2)与定义②对应,因此正确答案为A。
4、单选题 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犯罪故意由两个因素构成:一是认识因素,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是意志因素,即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犯罪故意的一项是_____。
A: 甲欲杀死其妻,某日在妻子的饭菜中下毒,没料到儿子突然回家吃饭,甲怕事情败露没有阻止致其儿子死亡,对于儿子的死甲所持的心理态度
B: 某乙在一个夜晚于一僻静之处将一妇女强奸,后发现该妇女系自己的妻子,对于其实施强奸行为所持的心理态度
C: 某丙为防止自家的庄稼被盗,在庄稼周围私设电网,虽然没有设立警示标志,但某丙认为在周围活动的都是熟悉周围情况的村民,没料到一儿童误触电网死亡,对于儿童的死所持的心理态度
D: 某丁从表兄那里借来一支枪,在宿舍窗口打树枝玩,见几个同学在楼下经过,就想开个玩笑吓唬一下他们,于是朝同学前方的空地开了一枪,没想到却打中了其中一位同学,致其死亡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D【解析】A项中甲明知儿子吃过被下毒的饭菜后会中毒死亡,却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是间接故意。B项只是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但并不影响犯罪的成立,强奸罪的心理态度只能是故意。C项中某丙明知私设电网的行为可能会造成伤害他人的后果,却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而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应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主观上为间接故意。D项中某丁主观上对危害结果是排斥的,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故本题答案为D。
5、单选题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或销售者故意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5万以上的行为。下列属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是_____。
A: 赖某、宣某经商量用化工原料二氧化硒掺过硫酸氨后当作纯二氧化硒出售,以每公斤430元的合同价格售出425公斤
B: 陈某以假金项链冒充纯金项链出售,每条金项链24克,价值人民币4600元,共售出三条
C: 某建筑公司承建价值300万元的住宅楼,为了降低成本,使用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导致住宅楼还没有验收就有了裂缝
D: 孟某以二手车冒充新车,与肖某以30万元的价格签订汽车销售合同,但孟某在车款到手后携款逃匿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定义主体是“生产者或销售者”,行为是“故意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不足五万”。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项经商量将掺过硫酸氨后当作纯二氧化硒出售,获得超过五万元,符合“故意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销售金额五万以上”。B项销售金额不足五万。C项使用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的建筑公司不是建筑材料“生产者或销售者”。D项“孟某在车款到手后携款逃匿”构成诈骗,并没有完成销售环节,不符合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义。因此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