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孩子大多是被学校忽视的艺术家,但这并不否定命题绘画的重要性。实际上,命题绘画与自由发挥是相辅相成的,前者训练的是孩子们的逻辑性和观察力,而后者培养的是他们的敏感性和平衡感。法国评论家安德烈•马尔罗曾说过:“孩子既是艺术家,又不是艺术家,因为此时的他们被自己的天赋所支配,而并非他们在支配天赋。”安德烈•马尔罗在此最想表达的观点是_____。
A: 单凭天赋是不能成为艺术家的
B: 孩子的天赋可能大多被忽视了
C: 孩子们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天赋
D: 学会支配天赋才能成为艺术家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安德烈•马尔罗说孩子是艺术家,是因为他们具有天赋;而说他们不是艺术家,是因为他们还不会支配自己的天赋。因此,要成为艺术家,仅仅拥有天赋是远远不够的,要学会支配天赋。所以D项正确。材料重点在于会不会“支配”天赋,而不是“有没有”天赋,A项不符文意;B项不是马尔罗的观点;C项明显表述错误,“无法意识到”在材料中并未提到。故正确答案为D。
2、单选题 法国的乔利•贝朗13岁时干小杂工。一次在熨衣服时,不小心将油灯打翻,煤油洒到衣服上,雇主要他赔偿,但孩子没钱,只好答应白打一年工。此后,孩子把那件弄脏的衣服挂在床头作为警示。一天,他突然发现那件衣服被煤油浸过的地方不但没有脏,而且原有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令他眼前一亮。他通过无数次试验,终于研究出一种干洗剂。一年后,他开了家干洗店,生意越做越大,最后终于成为世界干洗大王。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
A: 当一个人打翻了命运灯盏,眼前一片漆黑时,千万别捻灭了心灵的灯盏
B: 小聪明使人忙乱,大智慧让人安宁
C: 心中有一盏明灯,脚底才有行动
D: 乔利•贝朗如何发明了干洗剂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本题为故事启示类隐含主旨题。材料讲述了乔利•贝朗如何发明了干洗剂,最终成为干洗大王的故事。由问题“意在说明”可知,考查故事背后隐含的道理,而非考查主要内容。从贝朗“眼前一亮”可知,他虽然小时候处境悲惨,但其精神不息,通过两者强烈的对比,揭示出即使在命运的低谷也要“心灯不灭”的人生哲理,A选项正确。B、C选项不符材料内涵;D选项侧重具体事实陈述,并非问题本意。故正确答案为A。
3、单选题 其实,寂寞给人的不仅仅是真实,而且也是一种锤炼,一种感情的升华。有时,寂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大凡有成就的人,___。填入上面句子空白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 往往都是最有才能的人,又都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
B: 往往固然最有才能,但首先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C: 往往倒不是最有才能的人,而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
D: 往往是那些首先具有才能,其次耐得住寂寞的人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C考点语句填空 解析本题为语句选择填空题。根据连接词“在这一意义上”可知,后面的内容应为前面内容的举例论证,前面主要讲了“寂寞”所带给人的好处,所以后面所表达的内容应进一步强调“寂寞”的重要作用,C项中的“不是……而是……”否定了前者,肯定了后者,突出了“耐住寂寞”的好品质,符合题意。A项中的“又”无法突出表现“耐住寂寞”的重要,不合题意。B项中的“首先耐住寂寞”无法从句意中推断出来,且“最有才能”也无法推断。D项明确说出了“耐住寂寞”没有“其他才能”重要,与句中表达意思相反,排除。正确答案为C。
4、单选题 一个人的表情能改变容颜,特别是日积月累的表情,具有滴水穿石的效果。②一个人的面容是先天生好的。③你看那些老年夫妻,经过多年饮食和趣味的磨合,表情越来越趋相同,一颦一笑都相仿。④这种美除了有姣好的面容作底子,更重要的是表情和气度在起作用。⑤少年的美或许是惊艳的,但只称得上漂亮,只有过了成年,甚至到了色衰的中老年,才可称得上美。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_____。
A: ③⑤④②
B: ⑤③②④
C: ⑤③②④
D: ②⑤④③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语句排序解析③是对中“滴水穿石的效果”的具体表述,故在③前,前后连接,排除B、C;④提到了“表情”和“气度”两方面,而说到了“表情”这一方面,所以④应在前,排除A。故正确答案为D。
5、单选题 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的普遍现象之一。所谓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意见,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从众,即群体能产生压力,使人们的思想在压力下趋于一致。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是_____。
A: 在实际工作中,工作群体应当更为强调人的个性
B: 个体对群体越信任,个体的行为就越容易趋向群体行为
C: 从众心理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是消极的效应
D: 个体从众达到一致或是被迫服从,或是自愿接受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D 考点表面主旨题 解析根据提问方式可知考查表面主旨。整段材料构成“陈述铺垫——提出论点——补充说明”的分——总——分的结构。总的部分是材料的主旨,即“所谓从众……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放弃意见”是自愿接受,“违背意见”是被迫服从,故材料的论点是“个体从众达到一致或是被迫服从,或是自愿接受”,正确答案为D。A项的“个性”、B项的“信任”、C项的“消极的效应”材料均未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