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阅读文摘,是时尚,是潮流,是文雅,是涵养。《读者文摘》追求一种心灵的宁静,与小资、小知搭边结缘;读《新华文摘》当然是追求上乘的文化品位,与学者、文化画上连线。人们喜爱《新华文摘》,既在于它的高贵,养在深闺,大家风范;又在于它的普通化,任人阅读,总有可取;既在于它的包容,大度宽容,处平常心;又在于它的挑剔,精心选择,食不厌细。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_____。
A: 《读者文摘》与《新华文摘》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点
B: 《新华文摘》真正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欢迎
C: 广大读者对《新华文摘》的一往探情
D: 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营造了浓烈的感情氛围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材料从不同的层面来说《新华文摘》深受欢迎,暗含转折,其中“人们喜爱《新华文摘》”为主旨句,此外综合来看,材料用大篇幅来论述《新华文摘》为什么受欢迎,故B选项正确。A选项仅表现了前半部分的内容,并非全文重点,故不选;C、D选项材料主要表达的意思不相符,故不选。故正确答案为B。
2、单选题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与这段文字文意不相符的是_____。
A: 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
B: 你献出恩德和慈悲,用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
C: 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和磊落,坦然面对一切
D: 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据问题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由材料可知,孔子认为不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材料重点是问和答,“以直报怨”,指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即不能以德报怨。由此,B选项“用仁厚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与材料意思不符,B选项正确。由要“以德报德",不能以怨抱怨可知,A、D选项符合文意;由“以直报怨”可知C选项符合文意;由“强调做事情的分寸”可知D选项符合文意。故正确答案为B。
3、单选题 孩子之间升学竞争之激烈,同目前许多企事业单位内职工之间竞争依然极不发达、吃“大锅饭”依然十分严重的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细想一下,前者竞争过于激烈,后者竞争极不发达事出一源:争得大学文凭,正是为了毕业后捧上最保险、最有分量的铁饭碗。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怪圈阴影之下,许多中小学生并不是按照四化建设要求选定自己的学历、职业理想,于是学习的大目标失落了,对学历、职业理想的追求过分地实惠化了。这段话不能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_____。
A: 许多企业单位职工之间缺乏竞争
B: 孩子之间的升学竞争激烈和企业职工之间的竞争不发达是有联系的
C: 作者主要目的是为了批判企业职工之间竞争不发达的现象
D: 作者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C考点细节判断题 解析根据提问“不能提供”可知该题为细节判断题。原文中提到,企业单位职工之间缺乏竞争与孩子升学竞争激烈是有联系的,最后一句指出原因,是因为“中小学生学习的目标”有问题,所以作者批判的是“教育的缺陷”,而非“企业职工之间竞争不发达的现象”,C项错误。A项从文段第一句可知是正确的。B项从文中“争得大学文凭,正是为了毕业后捧上最保险、最有分量的铁饭碗”可知是正确的。文中的最后一句对“片面追求升学率”提出了批判,D项正确。正确答案为C。
4、单选题 城市宾馆、博物馆、影剧院门口“衣冠不整者禁止入内”的告示牌;听证会上不曾见到农民工的身影;金融系统对贷款人担保或抵押的限定,限制小额存款的规定,巨额的择校费把穷人及其子女挡在门外。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_____
A: 当前中国经济领域广泛存在社会排斥现象
B: 当前中国在公共领域广泛存在排斥穷人现象
C: 公平社会绝对不能排斥穷人
D: 社会不公平最终将导致社会不稳定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B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据提问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材料讲述了一种社会现象。从材料的构成可见,文中的各个分句是隐性并列关系,即分分结构。城市宾馆、博物馆、影剧院、听证会都属于公共领域,而在这些领域穷人都无法很好地参加,故“当前中国在公公领域广泛存在排斥穷人现象”最合适。A选项“经济领域”不合适,博物馆、听证会等都不属于经济领域,故排除。C选项过度引申,与本题的观点无关。D选项所提出的“社会不稳定”本文并没有涉及。所以B选项为正确答案。
5、单选题 今天,人们往往以为老虎一直都生活在山上,并不知道它们从平原退出的历史。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中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华南虎彻底退出平原地区。之后出现的“调虎离山”、“放虎归山”、“坐山观虎斗”等成语,表明当时人们已经误认为老虎是山地物种,并不知道老虎是因为人类活动的侵犯而“被逼上山”的。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_____。
A: 描述老虎随人类活动退向山区的历史
B: 澄清人们对老虎生活区域的认识误区
C: 说明了老虎“被逼上山”的时代背景
D: 分析人类活动对老虎生存环境的影响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材料第一句首先提出论点,即人们对于老虎的生活区域有认识上的偏差,并非山上而是从平原退出。接下来引用了唐宋时期随着人口南迁,虎被“逼出平原”的历史以及在一些成语中对“虎是山地动物”的看法,来证明人们对老虎生活区域的认识存在偏差并对此作出了澄清。所以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只是用老虎随人类活动退向山区的历史来澄清了人们一直以来对老虎生活区域认识上的误区;C项“时代背景”、D项“影响”表述片面,都不是材料主要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