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务员考试省级导航

国家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公务员考试1000套word版真题打包下载 公务员考试行测电子教材

行测考试大纲必考点、题库高频试题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系列重要讲话 “十四五”规划 政府工作报告 中央一号文件 十九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 宪法 刑法 民法 行政法 诉讼法 合同法 婚姻法 继承法 物权法 人文常识 科技常识 常识判断 定义判断 类比推理 历史常识 逻辑判断 片段阅读 数学运算 图形推理 病句判断 选词填空 主旨概括 资料分析 时事政治

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库《逻辑判断》(2021年最新版)高频考点强化练习(六)
2021-04-17 07:45:52 【

1、单选题  在2000年世界范围的造纸业所用的鲜纸浆(即直接从植物纤维制成的纸浆)是回收纸浆(从废纸制成的纸浆)的2倍,造纸业的分析人员指出,到2010年,世界造纸业所用的回收纸浆将不少于鲜纸浆,而鲜纸浆的使用量也将比2000年有持续上升。如果上面提供的信息均为真,并且分析人员的预测也是正确的,那么可以得出以下哪个结论?_____ Ⅰ.在2010年,造纸业所用的回收纸浆至少是2000年所回收纸浆的2倍Ⅱ.在2010年,造纸业所用的总纸浆至少是2000年所用总纸浆的2倍Ⅲ.造纸业2010年造的只含鲜纸浆的纸将比2000年少
A: 只有Ⅰ
B: 只有Ⅱ
C: 只有Ⅰ和Ⅱ
D: Ⅰ、Ⅱ、Ⅲ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日常结论解析第一步:抓住每句话中的对象及其关系第一句说明2000年鲜纸浆是回收纸浆的2倍,第二句说明2010年回收纸浆将不少于鲜纸浆,且鲜纸浆的使用量也将比2000年有持续上升。根据分析可知,2010年回收纸浆将大于或等于鲜纸浆,而2010年鲜纸浆大于或等于2000年鲜纸浆,再由2000年鲜纸浆是回收纸浆的2倍可知,那么2010回收纸浆将大于或等于2000年回收纸浆的2倍。而2010年造纸业所用的总纸浆(包括鲜纸浆和回收纸浆)至少是2010年鲜纸浆的2倍,同时也至少是2000年鲜纸浆的2倍或2000年回收浆的4倍。第二步:判断整体关系和选项由第一步分析中”2010回收纸浆将大于或等于2000年回收纸浆的2倍“可知,结论Ⅰ符合题干推断。由第一步分析中”2010年造纸业所用的总纸浆至少是2000年鲜纸浆的2倍或2000年回收浆的4倍“可知,结论Ⅱ不符合题干推断。而结论Ⅲ显然不符合题干信息”到2010年,鲜纸浆的使用量也将比2000年有持续上升“。综上分析可知,只有Ⅰ符合题干推断。故正确答案为A。



2、单选题  某仓库失窃,四个保管员因涉嫌而被传讯。四人的供述如下: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 乙:我们中有人作案; 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 丁:我没作案。如果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则以下哪项断定成立?_____
A: 说真话的是甲和丁
B: 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C: 说真话的是甲和丙
D: 说真话的是乙和丁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真假破案解析第一步:找突破口突破口是甲和乙是矛盾命题,一真一假。由于无法进一步推导出谁说真话谁说假话,适合用代入法。第二步:代入选项并判断选项正确与否若A项为真,即四个人都没有作案,那么乙丙说的就是假。根据乙丁至少一个没作案为假,那么乙丁都作案了,不符合题干信息,排除A。若B项为真,即乙丙为真话,说明有人作案,乙丁至少一个人没作案,或者乙没有作,或者丁没有作,或者全没有作案。甲丁为假话,就说明丁没有作案,符合推断,B正确。若C项为真,即甲丙为真话,乙丁为假话,丁说的就是假话,说明丁作案了,与甲说的话矛盾,排除C。若D项为真,乙丁为真话,甲丙为假话,说明有人作案,丁没有作案,根据丙说假话就是乙和丁都作案了,排除D。故正确答案为B。



3、单选题  比如你自己,过去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有发生真正的共鸣;感之不深,自然爱之不切了;爱之不切,弹出来自然不够味儿;而越是不够味儿,越是引不起你的兴趣,如此下去,你对一个作家的了解当然无从深入。由此可推出_____。
A: 只要深入地了解一个作家,就一定能与之产生共鸣
B: 感之越深,自然爱之越切
C: 爱之越切,弹出来当然也就够味儿
D: 弹出来的越是够味儿,你就会越有兴趣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A【解析】由本题可推知,对作家没有真正的共鸣,对一个作家的了解就无从深入,A是本题的“逆否命题”,所以为正确答案。B、C、D是本题的“否命题”,由题目无法推出。



4、单选题  有人说,彻底的无私包含两个含义:第一,无条件地实行为他人服务;第二,拒绝任何他人的服务。下述哪项是上述观点的逻辑推_____。
A: 没有人是彻底无私的
B: 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彻底无私
C: 如果有人接受了他人的服务,那么一定存在彻底无私的人
D: 如果有人拒绝了他人的服务,那么一定存在彻底无私的人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关联词推导解析第一步:翻译题干无私⇒无条件地实行为他人服务∧拒绝任何他人的服务。第二步:从事实信息开始推导,得出结论A项:表述过于绝对化,并且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有的人可以是彻底无私的,A错;B项:如果大家都彻底无私,那么大家都会拒绝任何他人的服务,而无条件地实行为他人服务,这显然矛盾,因为现在没有人会接受他人的服务,所以说明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彻底无私,B正确;C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有人接受了他人的服务⇒存在彻底无私的人,不能从题干推出该结论,C错;D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有人拒绝了他人的服务⇒存在彻底无私的人,不能从题干推出该结论,故正确答案为B。标签充分必要条件



5、单选题  只有干部,才学习法律知识;我又不是干部,所以我不用学习法律知识。以下推理中哪一项与上述推理结构最为相似?_____
A: 如果考试不合格,就不能进入南京大学学习;张进入了南京大学学习,所以张考试合格了
B: 只要考试合格,就可以进入南京大学学习;张考试不合格,所以张不能进入南京大学学习
C: 只有考试合格,才能进入南京大学学习;张考试不合格,所以张不能进入南京大学学习
D: 只有考试合格,才能进入南京大学学习;张考试合格了,所以张可以进入南京大学学习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关联词推导解析第一步:翻译题干。利用充分必要条件学习法律知识⇒干部,我⇒-干部,结论:我⇒-学习法律知识。第二步:逐一翻译选项A项:-考试合格⇒-进入南京大学学习,张⇒进入南京大学学习,结论:张⇒考试合格;B项:考试合格⇒进入南京大学学习,张⇒-考试合格,结论:张⇒-进入南京大学学习;C项:进入南京大学学习⇒考试合格,张⇒-考试合格,结论:张⇒-进入南京大学学习;D项:进入南京大学学习⇒考试合格,张⇒考试合格,结论:张⇒进入南京大学学习。将选项与题干对比格式可以看出,C与题干一致,故正确答案为C。标签充分必要条件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库《逻辑判断综..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