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强迫障碍: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不必要的或多余的;患者意识到这些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很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恼。根据定义,以下可能属于“强迫障碍”的是_____。
A: 张奶奶老是一个劲的叨念着:我儿子就要回来了
B: 老李锁上门后又打开进去检查一遍再锁门……如此循环三次才放心离开
C: 虽然已经打了三次电话了,赵某还是不放心,于是再一次拨通电话
D: 明明已经确定带了那本书,小黄在路上还是忍不住检查好几回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D【解析】“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不必要的或多余的;患者意识到这些都是他自已的思想,很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恼。”D项中“检查好几回”是多余的,“忍不住”说明小黄“很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故正确答案为D。
2、单选题 泛化是指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应形成后,另外一些类似的刺激也会诱发同样的条件反应。新刺激越近似于原刺激,条件反应被诱发的可能性就越大。根据以上定义,以下可以称为泛化现象的是_____。
A: 杯弓蛇影
B: 草木皆兵
C: 四面楚歌
D: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参考答案
题目详解:由题干中“泛化是指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应形成后”可知,刺激的条件反应已经形成,又遇到一些类似的刺激诱发同样的条件反应才叫泛化。选项中只有D项刺激的条件反应已经形成,即“一朝被蛇咬”,而新的类似的刺激即“井绳”,所以D项正确。A、B、C三项对刺激的条件反应均未形成,并且也没有新的刺激,所以不属于泛化。故答案选D。考查点:判断推理>定义判断>心理类
3、单选题 结构性流动指的是因生产技术或者社会结构方面的变革引起的社会环境、社会阶层和人口性质与分布的大规模变化,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哪项不属于结构性流动?_____
A: 随着东部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中西部人口大量东移
B: 由于国内发生军事政变,某国公民近期大量涌入邻国
C: 不满一线城市生活质量下降,人才纷纷向二三线城市回流
D: 城市化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以及城市的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定义判断解析第一步:抓住定义中关键词定义中强调结构性流动是因“生产技术或社会结构”的变革引起,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C选项中人才的回流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不符合结构性流动的定义。ABD选项均符合定义。故正确答案为C。
4、单选题 蓄积器官是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部位,毒物在蓄积器官内的浓度高于其他器官,但对蓄积器官不一定显示毒作用。这种毒作用也可以通过某种病理生理机制,由另一个器官表现出来,这种器官叫作效应器官。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
A: 大气污染物中的铅经肺吸收后可转移并积存于人的骨骼中,损害骨骼造血系统,所以铅的蓄积器官是肺
B: 大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经人体的上呼吸道和气管吸入人体,并直接刺激上呼吸道和气管,所以上呼吸道和气管是蓄积器官
C: 有机磷酸酯农药作用于神经系统,会造成神经突触处乙酰胆碱蓄积,使人产生流涎、瞳孔缩小等症状,所以神经系统是有机磷酸酯的效应器官
D: 沉积于网状内皮系统的放射性核素对肝、脾损伤较重,引起中毒性肝炎,所以网状内皮系统是蓄积器官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多定义判断解析第一步:抓住定义中关键词蓄积器官的关键词有“浓度高于其他器官”、“不一定显示毒作用”、“由另一个器官表现出来”。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项“铅经肺吸收后可转移并积存于人的骨骼中”没有体现“浓度高于其他器官”、“不一定显示毒作用”,也没有“由另一个器官表现出来”。B项“上呼吸道和气管是蓄积器官”为真,那么“直接刺激上呼吸道和气管”没有体现“浓度高于其他器官”、“不一定显示毒作用”,也没有“由另一个器官表现出来”。C项“使人产生流涎、瞳孔缩小等症状”,符合“由另一个器官表现出来”。神经系统符合蓄积器官的定义,神经系统应是蓄积器官而不是效应器官。D项“对肝、脾损伤较重,引起中毒性肝炎”符合“浓度高于其他器官”、“通过某种病理生理机制,由另一个器官表现出来”,符合定义。故正确答案为D。
5、单选题 诉讼标的是指当事人争议的,要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予以解决的某一民事法律关系或权利。根据以上定义,下列属于诉讼标的的是_____。
A: 原、被告之间发生纠纷的1000元的借款
B: 原、被告之间发生名誉受到诽谤的伤害
C: 原、被告之间发生的起诉与被起诉的关系
D: 原、被告之间发生的抢劫与被抢劫的施、受害关系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单定义判断解析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该定义项中的关键词为“某一民事法律关系或权利”。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项,“1000元的借款”不是“民事法律关系或权利”,它属于债务纠纷的对象,是“标的物”;B项,名誉权是公民的民事权利,因名誉受到诽谤的伤害请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予以解决,符合诉讼标的的定义;C项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中都存在“起诉与被起诉的关系”,故无法确定这对关系是否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不符合定义;D项“抢劫与被抢劫的施、受害关系”属于刑事法律关系,与定义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