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尼龙的强度,比棉花高两三倍,比羊毛高四五倍。一般直径为1毫米的尼龙丝,可以吊起100公斤的东西,一根手指粗细的尼龙绳,可以吊起一辆满载的卡车!这段话主要讲的是_____。
A: 尼龙的强度
B: 尼龙的用途
C: 尼龙的神奇
D: 尼龙、棉花和羊毛的比较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根据提问方式可知此题为表面主旨题。本段的第一句“尼龙的强度,比棉花高两三倍,比羊毛高四五倍”是主旨句,后面是具体举例阐述尼龙的强度,故正确答案为A。
2、单选题 城市竞争力的高低,从本质上讲,不仅仅取决于硬环境的好坏一一基础设施水平的高低、经济实力的强弱、产业结构的优劣、自然环境是否友好等,还取决于软环境的优劣,这个软环境是由社会秩序、公共道德、文化氛围、教育水准、精神文明等诸多人文元素组成的,而这一切主要取决于市民的整体素质。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
A: 人文元素组成了城市竟争力的软环境
B: 软环境取决于市民的整体索质的高低
C: 城市竞争力由硬环境和软环境共同决定
D: 提高市民整体素质有助于提高城市竟争力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为隐含主旨题。文段用递进关联词“不仅仅……还”强调“软环境”对于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性,再用“而”引出文段的中心“这一切主要取决于市民的整体素质”。因此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有助于提高城市竞争力,D正确。文段主要论述的是“城市竞争力”与“市民的整体素质”的关系,A、B、C三项未把握重点。故正确答案为D。
3、单选题 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根据以上文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
A: 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B: 生态农业能把分散的、局部的单项农业技术综合集成起来形成集约优势
C: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农业体系
D: 生态农业是兼顾资源、环境、效率、效益的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B 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据提问知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文段首句就点明了叙述主体词“生态农业”,介绍了生态农业的概念、主要内容和应用前景。选项中只有B在材料中并未提及,并且根据材料对生态农业的描述,B项并不属于生态农业的特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4、单选题 童年的记忆一下子涌了出来,就像无意中吃到一块不够时尚但又熟悉味道的水果糖,能包含所有孩提时期的甜蜜。那儿的光雕让我想到了天堂,它们就是我记忆中天堂的样子:有高大、拱形的门,门上缀着千万盏灯,璀璨又迷离。它们能驱散在黑夜中愈加浓郁的思念……水上公园的光雕还配了激光焰火,超过300米的“银河瀑布”横跨整个湖面。在一片辉煌之中,焰火组成的“红日”冉冉升起……它们丰富着我对天堂的想象。根据本文,下列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_____
A: 在一片辉煌之中,焰火组成的冉冉升起的“红日”丰富着我对天堂的想象
B: 那儿的光雕让我想到了天堂,仿佛它们就是我记忆中天堂的样子
C: 记忆中天堂门上缀着千万盏灯,璀璨又迷离,能驱散在黑夜中愈加浓郁的思念
D: 童年的记忆一下子涌了出来,就像吃到一块时尚又熟悉味道的水果糖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本题考查直接筛选类细节判断题。文段是“一块不够时尚但又熟悉味道的水果糖”,而D项说是“一块时尚又熟悉味道的水果糖”,显然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有出入的。A、B、C三项的内容都可以从文段中推出来。故正确答案为D。
5、单选题 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很难改变,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已成为城市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_____。
A: 城市的新地标应与周边的历史文脉相协调
B: 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定要造好
C: 一味追求高度、奢华、前卫或者怪诞,造就了很多城市地标败笔
D: 建设城市地标要谨慎,不要为世人所诟病,也不要为后人留下笑柄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A 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据提问知此题属于隐含主旨题。首句就概括了作者的观点“很多城市新地标与周边历史文脉形成尖锐反差”。后面主要在解释为什么反差不好,会有什么后果。综合理解作者对这种反差的态度是否定的,城市新地标与周边历史文脉应该协调发展,A项符合意思。B、C、D三项均是表面句子的意思归纳,而非作者的核心观点。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