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西方现代文论认为,一部作品产生后就是独立的文本,和作者无关。然而这个原则却不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很多是朝廷的官员或预备官员,至少是读书人,是文明的传承者,他们的言行是社会风尚的风向标,文学承载着移风易俗的责任,因此社会价值体系对文学家的人格有较高的要求。如汉代的扬雄写过赞美王莽的文章,因而被宋人看不起;严嵩的诗写得好,但是后世读的人少,诗集也少有刊刻——怎能让祸国殃民的罪人立言不朽呢!古人虽也说过“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的话,但仍坚持“德艺双馨”的文艺评论原则。根据这段文字,下列哪项符合传统上中国古代对文学作品的看法:_____
A: 文如其人
B: 文以载道
C: 知人论世
D: 诗以言志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解析:“文如其人”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现也指文章必然反映作者的思想、立场和世界观;“文以载道”意思是用写文章来阐述道理;“知人论世”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诗以言志”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由“西方……一部作品……和作者无关,然而……不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学”、“社会价值体系对文学家的人格有较高的要求”、“坚持‘德艺双馨’的文艺评论原则”可知,文段说的是“文章”和“人格”之间的关系,“文如其人”符合题意,当选。故正确答案为A。考点:表面主旨题
2、单选题 湿地指的是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和森林、海洋一起并称地球三大生态体系,在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抵御洪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998年那次长江大洪水让人们终于意识到湿地(尤其是和长江相通的许许多多湖泊和沼泽地)能够对洪水起到缓冲的作用。可是,许多湖泊因为围湖造田的需要而被人为隔离了,只留下一个很少开启的水闸和长江相通。于是,这些自然形成的水网被拦腰斩断,遇到洪水便无能为力了。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
A: 围湖造田是一项弊大于利的错误举措
B: 占用湿地是造成长江洪水的重要因素
C: 人类应该反省自身行为对环境的破坏
D: 应该充分发挥湿地对洪水的缓冲作用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由提问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材料首先指出湿地在调节气候、抵御洪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以1998年长江洪水为例,来论证湿地对洪水的缓冲作用;接下来话锋一转,指出围湖造田对湿地造成了破坏,使其丧失了对洪水的缓冲作用。根据转折关系词“可知”,整则材料的语意重点是其后的内容,即人类围湖造田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由此可知,材料意在说明人类应该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反省,C项表述符合文意。A项表述错误,题干并未就围湖造田的利弊进行分析,“弊大于利”从文中无法得出;B项错误,湿地能够对洪水起到缓冲作用,但是占用湿地这一行为本身并不会引起洪水;D项表述片面,没有抓住材料的语意重点,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3、单选题 语言文字功底扎实,大致意思是要求学者能较好地掌握研读经典和撰写论文所需要的语言文字。这一点具有普适性,而对于研究传统文化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的学者来说尤其重要。没有扎实的古文字功底,不熟练掌握英语、梵文等外语,仅从白话本、汉译本这些第二手资料入手来做学问,固然也可以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但不大可能成为学术大家。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
A: 掌握古文字和外语是搞好学术研究的前提
B: 占有第一手资料才能取得突出的学术成果
C: 正确解读语言文字是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D: 语言文字功底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度与水平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据提问知此题为隐含主旨题。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提出语言文字功底的重要性,接着从反面进一步进行解释说明,可见作者意在强调语言文字功底影响学术的水平和深度。A项错在是”掌握研读经典和撰写论文所需要的语言文字“,并非古文字和所有外语。B项错在掌握第二手资料也可以取得一些学术成果。C项中”文化研究“只是作者举的例子,并非主旨要探讨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D。
4、单选题 生长在水中或水边的动植物的遗体是最易被保存下来的。因为保存动植物遗体的必要条件是快速掩埋。而在淤泥不断沉积的海洋、河流乃至湖泊中,动植物的遗体以及其他东西能够被快速掩埋。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_____
A: 动植物的遗体容易在淤泥不断淤积的海洋、河流乃至湖泊中保存下来
B: 只有生长在水中或水边的动植物的遗体才能被保存下来
C: 淤泥不断沉积的海洋、河流乃至湖泊是保存动植物遗体的最佳环境
D: 只要被快速掩埋,动植物遗体就能被保存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
题目详解:本题属于观点态度题型,主要考察推断类中的劝导说服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题干中大前提是“保存动植物遗体的必要条件是快速掩埋”。小前提是“在淤泥不断沉积的海洋、河流乃至湖泊中,动植物的遗体以及其他东西能够被快速掩埋”,由这两个前提可得出结论:动植物的遗体容易在淤泥不断淤积的海洋、河流乃至湖泊中保存下来,即A选项。B、D选项过于绝对,B选项中“只有……才”和D选项中“只要……就”。C选项是无中生有,文中未表明是“保存动植物遗体的最佳环境。”所以,本题选择A答案。考查点:言语理解与表达>片段阅读>推断类>劝导说服类>观点态度
5、单选题 目前国内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分散,既缺乏对个人信息的界定,也缺乏可操作的标准,执法主体缺位,执法力度不足。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难题,业内讨论认为主要有三方面:保护程度界定,难以区别正当或非法使用个人信息;信息泄露取证,难以确定个人信息是在哪个环节发生泄露;执法力度统一,难以确保多个监官主体执法的宽严尺度一致。因此,个人信息保护的关键在于_____。
A: 保障信息充分流通的同时避免滥用个人信息
B: 行业自律与政府部门监管相结合
C: 要形成一定程度的执法威摄
D: 要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保护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态度理解题解析文段主要指出了没有系统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来保护个人信息,存在很多问题,所以要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个人信息。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