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科幻小说大师阿瑟•克拉克说:“如果一个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说:‘这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确的;但如果他说:‘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许是非常错误的。”阿瑟•克拉克想说的是_____。
A: 科技进步永无止境
B: 想得到就能做得到
C: 未来可能远远超出想象
D: 迷信权威会阻碍前进的步伐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和选项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阿瑟•克拉克通过两个假设条件对比,表达的意思是:老科学家认为某件事可能,那么这件事真的有可能;老科学家认为某件事不可能,那么这件事还是有可能。因此可以看出他的结论是:一切都是有可能的,不能轻易下结论说某件事是不可能的。C项表述符合阿瑟•克拉克的隐含意图。A项“科技进步”在文中并没有体现,不能推出;B项说法并非文中重点;D项“迷信”的说法也在文中找不到根据,故均不选。故正确答案为C。
2、单选题 城市好比一个巨大的海绵,劳动力就像城乡之间流动的水,当经济处于上行期,经济扩张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当经济处于下行期,经济衰退又将这些劳动力挤回了农村。正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所引发的海绵效应,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发挥着就业缓冲器的作用。但这种海绵效应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要向城市进行转移。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
A: 经济衰退影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B: 城乡二元结构减弱了经济衰退的影响
C: 不能过分依赖海绵效应的就业缓冲作用
D: 农村劳动力不应成为经济衰退中的牺牲品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据提问“意在”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材料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海绵效应”,接着讲述了海绵效应在金融危机中的就业缓冲作用,然后通过转折词“但”引出材料的重点,即海绵效应是不可持续的,不能过分依赖海绵效应带来的暂时性的作用,中国的基本国情仍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故C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属于无中生有;B项表述属于转折之前的内容,不是材料的重点所在。故正确答案为C。
3、单选题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规定:如果有人在国外看见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垫钱将其赎回,然后回国报销。孔子的一位弟子就在国外垫钱解救了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并且坚持不报销,以示“义”的决心与真诚。孔子知道后非但没有表扬这个弟子,反而批评了他,认为这样的行为将阻碍更多的奴隶被解救。因为以后鲁国人如垫钱救人,报销吧不好意思,不报销则蒙受经济损失,两难之下最终可能放弃救人。而孔子的另一位弟子,下水救人,被人赏赐了一头牛,他高兴地接受了。孔子大加赞赏。这两则故事生动的表明_____。
A: 道德践行者应得到回报和关爱
B: “善有善报”、“好人有好报”
C: 对道德模范的奖励,有助于道德的弘扬
D: 朴实的民间俗语,包含了人们朴素的道德观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根据故事型的材料,可知考查的隐含主旨的道理推断。文段通过孔子对待两件事情的态度表明一个观点:做善事应该接受奖励,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人去做善事。故正确答案为C。A选项中“应该得到”说法不对,应该是“应该接受”更准确。B并不是文段的核心含义。D选项说法太空泛,也不符合文段核心思想。
4、单选题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①植物周期行为——②生理节律的奥秘。虽然这些行为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如光照时间长短等,但植物学家一直认为生物钟是植物感知外界条件的决定因素。要鉴定生物节律的生物钟基因,通常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生理节律能否被检测到,二是需要找到这种生物节律的异步个体。③植物光合作用节律用常规方法是难以检测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史蒂夫•凯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借助萤火虫的发光基因,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鉴定出第一个④植物生物钟基因。对文段中画线的四个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 ①②概念相同,②包含①
B: ①③概念相同,①包含③
C: ①④概念不同
D: ③④概念等同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词句理解题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理解。根据①②之间的破折号可知,①②的概念相同,但是②的外延比①大,因此A选项正确;③是对①的举例说明,对①进行解释,因此,①③概念相同,①包含③,B选项正确;从文段末句“借助萤火虫发光的基因,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可知“这一难题”指代“植物光合作用节律用常规方法难以检测”,再从“鉴定出第一个植物生物钟基因”可知③④概念等同,因此D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
5、单选题 融电子写作、电子编辑、电子检索、阅读与电传网络于一体的电子期刊网络出版的兴起,加快了“无纸信息社会”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期刊出版模式。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阅读电子出版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我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推进,电子出版也将逐渐取代传统的期刊出版方式,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_____。
A: 电子期刊网络出版的兴起,加快了“无纸信息社会”的进程
B: 阅读电子出版物将成为世界潮流
C: 电子期刊网络出版的兴起对传统期刊提出了新的挑战
D: 电子期刊网络较传统期刊更有生命力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这段话第一句说明电子期刊网络出版的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期刊出版模式。第二句说明电子出版物将逐渐取代传统的期刊出版方式。原文将电子期刊和传统期刊进行了比较,所以答案中也应该提及两者,故可排除A、B。原文中没有提及生命力的问题,综合两句话的主要内容可知电子期刊网络出版的兴起对传统期刊提出了挑战。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