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云南是“生物王国”,而且地处大江大河的上游,是江河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曾有一段时间,云南想通过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绕过工业化来发展,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旅文化。现在看来,如果工业或者相关产业发展不到位,第三产业就没有服务对象,不仅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制约,生态环境保护往往也因缺乏社会经济资源,难以持久维持。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强调_____。
A: 云南经验证明发展工业与保护环境两者并举不悖
B: 在云南单纯发展第三产业,保护环境的作用不大
C: 在云南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较多困难
D: 在云南发展工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条件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据提问知此题为隐含主旨题。从文段中看出,绕过工业化来发展,无法实现保护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发展社会经济的目的。文段最后一句话是所强调的重点,其逻辑关系是工业不发展→第三产业没有服务对象→经济受到制约,生态环境保护难以为继。因此发展工业是云南省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条件。A项表述错误。B项错在文段只是说在不发展第二产业的情况下第三产业“难以持久维持”,不能说明“保护环境的作用不大”。C项错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是对立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故正确答案为D。
2、单选题 生命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几乎每一位生物学家都只能在一个很小的领域进行探索。尽管在每一个领域都产生了大量的描述性数据,但是科学家能够从这些海量的数据中得出一个整体的概念吗?例如,生物是如何运作的?系统生物学这门正在形成的学科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些希望。它试图把生物学的各个分支联系起来,利用数学、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让生物学研究更加量化。不过,现在还无法得知这些方法是否能够最终让科学家理解生物运作的整体图景。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
A: 获取描述性数据是生物研究的必要条件
B: 系统生物学为解开生命之谜提供了可能
C: 如何从生物学数据中得到生命全景还是未知
D: 对生物运作的整体图景进行科学解释即将成为现实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据提问知此题为隐含主旨题。文段属于分—总结构,前面提出问题“都只能在很小的领域……能够得出……整体的概念吗?”后面回答道“现在还无法得知……能否理解整体图景”。最后一句是主旨句。只有C项准确复述了这一主旨。A项“描述性数据”不是文段集中论述的问题。B项错在文中没有提到“解开生命之谜”。D项错在“即将成为现实”。故正确答案为C。
3、单选题 理学重道德的修养固然不错,其对于中国社会日后发展贡献,也不容忽视,但不能都认,理学所倡导的偏重道轻视事功的倾向,还有他那过分的内省自律,正好为专制帝王起到了为渊驱鱼的效果。读书人的大丈夫气概日渐消亡,英雄豪杰只有在草莽中孕育,从梁山里诞生。宋、明两次亡于外族,无疑与宋代以来主流思想的自宫与内敛不无干系。对这段文字的主旨理解最准确的是_____。
A: 理学特有的价值取向遵循了古代统治者的统治需求
B: 理学所倡导的精神导致古代读书人中很少出现英雄豪杰
C: 读书人大丈夫气概的缺失和理学自身的特点有关
D: 宋明两次亡于外族,理学理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为表面主旨题。文段欲抑先扬,首先说理学的好,通过转折词“但”语锋一转,提出理学的缺陷,然后举例说明其“为渊驱鱼”的表现和影响。因此文中的关键句为“理学所倡导的偏重道德轻视事功的倾向,还有它那过分的内省自律,正好为专制帝王起到了为渊驱鱼的效果”,意在表明理学“偏重道德轻视事功”与帝王专制的关系,后文进一步举例说明,A项符合题意。D项只是文中举的例子;B、C项不全面,对读书人的影响只是“为渊驱鱼”的效果之一,都不是文段的主旨。故正确答案为A。
4、单选题 科学就是探求真理。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苦曲折的过程。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掌握资料的差异,认识方法的不同,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以致引起学术上的论争。因此,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作对自己莫大的帮助,把对自己的批评当作珍贵的友谊。正如李四光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歌德也说过:“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这都是因为,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退一步说,即使错误的反对意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好处的。下面对这段文字的论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 科学就是探求真理
B: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苦曲折的过程
C: 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懂得反对意见的重要性
D: 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C 考点表面主旨题 解析根据提问方式及选项可知考查表面主旨。材料通过总结词“因此”引出材料主旨句“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作对自己莫大的帮助”,其后通过举例正面加强观点。整段材料构成“陈述铺垫——提出观点——举例论证”的分——总——分结构。总的部分是材料的论点,即“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懂得反对意见的重要性”。故正确答案为C。A、B、D项未抓住材料重点。
5、单选题 宋朝的朱熹,曾经给《论语》做过注释,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不管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也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使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_____。
A: 由于语言不通,朱熹对《论语》的注释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
B: 不同的语言、方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沟通和交流
C: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地区,语义语音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
D: 孔子、颜回和子路讲的方言和朱熹讲的方言是完全不同的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文段第一句以朱熹听不懂孔子与弟子的谈话为例,说明语言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出现差异;第二句通过介绍方言的形成,说明语言会随地区的不同而出现差异。综合来看,文段主要说的是语言会随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特征,故正确答案为C。A项属于主观臆断,文段未提到;B项过度推断,文段侧重论述的是不同时期和地区之间言语的差别,而不是强调对人们沟通的影响;D项只是例子的复述,可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