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的模式,按照严格比例建立了综合大学、专业学院、中专、企业技校配套的教育体系。这一教育体系按照计划中的人才需求,按比例地向社会提供初、中、高各级各类人才,以满足企业及其他单位的人才需求。
随着计划经济被打破,人才这个最为活跃的生产要素率先产生流动,人才市场“按需定教”的格局被打破,尤其是随着大批国有企业的改制,企业技校被大量取消,技术工人的社会化培养却没有及时跟进。随后出现的高等教育大跃进,又极大地压缩了大专、中专等中级技术教育的空间,导致我国高、中、初级技术人才的比例严重失调。
经过数次大规模的高校扩招,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发布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的好消息;另一方面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与此同时,却是初、中级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的紧缺状况不仅未见改观,甚至有日益加重的趋势,以致出口市场稍有起色,东南沿海地区就会出现严重的“技工荒”。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制造大国而言,这种重学历教育、轻技术教育的观念和由此而产生的教育格局的失衡,显然已经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制造”水平的提高,也使得我国产业升级缺乏足够的后续动力。
反观德国、日本等技术领先的制造大国、经济大国,莫不高度重视技术教育的发展。有资料显示,德国青少年在完成9至10年的义务教育后,只有30%的学生会选择升入普通高中继而接受大学教育,其余70%左右的学生则会选择各种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这种对技术教育的重视,对技术人才的崇尚,不仅造就了“德国制造”的卓越声誉,而且也奠定了德国从“二战”废墟上迅速崛起为技术大国、经济大国的雄厚基础。在日本,虽然大多数学生在结束义务教育后,会选择普通高中以求继续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