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2017年退休养老金上调最近消息 养老保险综合改革方案已拟就,将在今年实施
【2017年退休养老金上调最新消息】养老金改革为什么?对于养老金上调出于什么原因?养老保险综改方案料实施 含个人账户做实等内容
养老问题关系每个家庭、关乎国计民生。今年可以说是我国养老保险改革最关键的一年,推动综合改革方案付诸行动,目标是非常清晰的。
3月13日讯 养老金上调最新消息,养老问题关系每个家庭、关乎国计民生,带着这些疑问,《法制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教授。
“我今年51岁,半月板有病,周围同事们都知道东北养老金缺口很大,真不知道我退休后能不能按时领到养老金?能不能安心养老?”在沈阳一家企业工作的孙彦飞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
养老金
建立中央调剂金制度
“‘养老保险综合改革方案’已拟就,正按程序审批,预计将在今年实施。”郑功成告诉记者。
郑功成说:“包括建立养老金中央调剂金制度、个人账户做实或者做空选择、延迟退休年龄等核心问题,都会在方案中得到反映。”
截至201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3亿人,老龄化的加速使得养老压力迅速放大。越来越多的省份出现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现象,这种局面令人忧虑。
郑功成说,社会保险法和“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2015年实现全国统筹的目标。然而,由于地区分割的格局持续太久,有的地区收不抵支,有的地区收大于支,在这种情况下,要统筹资金就必然会触及地区利益,涉及到地区利益的博弈,难度非常大。
但是中央已经草拟方案,准备先建立中央调剂金制度,不是一步到位地实现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全国统筹,而是逐渐地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再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筹。
郑功成解释说,调剂金就是按照一定比率从各省市自治区征集一部分养老保险基金,再按照实际需求的一定比率支付给各省市自治区。这个制度实行以后,地方的负担越来越公平,局部地区基金缺口越来越大的势头会得到扭转。调剂金虽然还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全国统筹,却是迈向全国统筹最关键的一步。
安排多层次养老保险
郑功成告诉记者,应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基本养老保险、有企业年金,以及个人可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
第一层次是政府主导的,政府要担责,是基础养老金。第二层次,是企业或职业年金,它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的责任,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而给予补贴。
第三层次,如果个人收入水平比较高,还可以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有了三个层次的保障,退休对个人生活影响就不大了。当然,退休养老的层次是一级一级往上提高的,政府的责任主要体现在第一层次上。
郑功成认为,现在大家对第一个层次的期望值太高,将老有所养所有的开支都要由这个制度来解决,这是不现实的,老有所养是需要多个制度安排才能解决的。
多个方面,用多种制度安排来应对,因此,基本养老金的提升应该适度,对于第二、第三层次的养老,政府应该用有力的政策来引导,比如企业年金是否有税收上的优惠等。如果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建立起来,对责任的划分进行优化,那么这样的制度安排就是可持续的。
立足社区提供精准服务
对于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郑功成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总量供给不足与现存结构不合理。“十一五”期间全国养老院有300多万张床位,“十二五”末期增加到600多万张床位,数量翻了一番,但近50%空置,这就说明存在结构性问题。总量供给严重不足与空置床位越来越多,说明我们养老服务业的政策导向存在问题,对民间投资方向的影响还不够精准。
要改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就要提供“精准养老服务”,有针对性地进行投入,郑功成认为,从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来看,还应立足于社区,帮助老年人居家养老。同时,政府公共资源应向社区倾斜,将社会资源包括慈善资源、市场资源引向社区。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谁来照顾你?”“一个失能老人,就可能压垮一个家庭。”自己的母亲就曾经是一位失能老人,全国人大代表易连军创办了齐齐哈尔市建华区诚信失能老人护理院,目前收留了100多位失能老人,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家失能老人护理院。
对郑功成的看法,易连军深表赞同,她最希望得到的还是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她认为,应该在旧房改造、新区建设的规划中预留养老服务用地、用房。
郑功成表示,今年可以说是我国养老保险改革最关键的一年,推动综合改革方案付诸行动,目标是非常清晰的。“但养老金制度的完善与水平提升还需要养老服务业发展同步,否则,老年人钱拿多了,服务却跟不上,其生活质量也不会有保障。因此,现在特别需要编造规划与顶层设计。”郑功成最后强调。
【延伸阅读】
五年翻一番农村低保增幅远超GDP增速
“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2012年12月29日下午,习近平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驱车300多公里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强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时刻不忘民生,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间,多次提出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特别是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2016年新年伊始,习近平在重庆调研时再次强调。
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是党和政府要着力解决好的基础性工作,是民生保障网需要首先筑牢的“网底”。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更加清晰地说明了问题:2067.8元,2434元,2777元,3177.6元,3611元……2012年至2016年农村低保人均补助标准,每年的增幅远远超过GDP增速。按照近几年增速预估,2017年农村低保人均标准将比2012年翻一番。
去年,在经济增速相对放缓、财政收支压力加大情况下,民生投入持续增加。国务院公布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落实情况显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和8%,较上年底分别提高了9.7%和17.8%。
今年50岁的柴松浦在河南开封经营着一个修鞋摊,13岁时他不幸得了骨癌,从此就剩下了一条腿。一家四口人,三口都是低保户,两个孩子还在读大学,他比谁都渴望过上宽松日子。
最难的时候,政府送来了温暖:老柴全家都享受了低保,每月有745元;社区给安排的清扫街道的工作,每个月也能挣几百元……“困难是暂时的,有政府和社会的帮助,我们自己加油干,再过三四年,两个孩子都上了班,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柴松浦接受媒体采访时充满了信心。
养老金兜底
“八连涨”接上“五连涨”养老金迎来“十三连涨”
10%、10%、10%……这是2013年、2014年、2015年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涨幅。在2005年至2012年“八连涨”的基础上,2013年至2017年,养老金又连续迎来“五连涨”。这一连串的数字百分比,初看不起眼,却关乎着退休人员实实在在的晚年幸福。
十八大以来,在经济增速相对放缓的情况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然坚定不移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民生建设亮点频现。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2013年12月28日上午,习近平来到北京海淀区四季青敬老院,仔细察看了这里老人的生活起居情况,问他们每月收入多少,住在这里交多少钱,对敬老院的服务和生活满不满意,还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并嘱咐医护人员精心做好老人们的医疗保健工作,提高他们晚年生活质量。
“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习近平强调。
今年73岁的赵大爷退休前是山东济南一家企业的职工,赶上了养老金多次上调,如今他领到手的已经翻番。听说养老金还要上调,他很高兴:“我和老伴儿每月又能多领到一些退休金了,今后的生活更有保障了……”
民之所呼,我之所为。《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养老保险“全民参保计划”等一系列养老制度的实施化解了养老后顾之忧,保证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实现了资源的平等与共享,也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