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务员考试省级导航

国家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公务员考试1000套word版真题打包下载 公务员考试行测电子教材

行测考试大纲必考点、题库高频试题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系列重要讲话 “十四五”规划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十八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 宪法 刑法 民法 行政法 诉讼法 合同法 婚姻法 继承法 物权法 人文常识 科技常识 常识判断 定义判断 类比推理 历史常识 逻辑判断 片段阅读 数学运算 图形推理 病句判断 选词填空 主旨概括 资料分析 时事政治

200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十一)
2010-07-08 21:20:0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的文物,而古代王城又在墓葬群附近,那么墓葬群周围的水下古城就是古滇王城。选项A、C、D都未能联系前提和结论进行解释,不能起到支持作用。

 

88.D ?c 【解析】本题属于推出类的题目。通过阅读陈述类题目的技巧知道:文章主旨是:莫高窟的预约参观方法有效调控游客的流量。根据推出类题目的解题技巧:从文章主旨寻找隐含的结论或内在的含义,要么是文章主旨的抽象概括,要么是文章主旨符合逻辑的进一步延伸,选项D正是对主旨的抽象概括,说明科学的方法(预约参观)可以创造更大价值(保护了文物和增加了参观人数)。选项A是说为游客提供了便利,文章中没有提到,只是说更优质的服务;选项B是说实现利益最大化,过于绝对,不严谨;选项C是说之前游客流量不平衡,不能从原文推出。

**老师看清楚 选项C题目中合理有效的调控和平衡了客户流量 这句可以推出C 以前不平衡

 

89.D ?b 【解析】本题属于假设类的题目。通过阅读论证类题目的技巧知道:前提是学校规模和师生数量相配套,结论是不批准增加校车。同支持类题目的解题技巧一样,假设类的题目要求:找到前提和结论的差异所在进行补充说明,发现选项D联系起了师生数量和校车数量的关系,既然学校规模和师生数量相配套,而教育主管部门不打算扩大师生数量,那么就没有必要增加校车。选项A与原文意思无关;选项B未能联系前提和结论进行解释;选项C是说适龄儿童不会有较大增长,但是只要有增长就要增加校车,因此表述不严谨。

 

90.B  【解析】本题属于逻辑游戏类的题目。这类题目一般都有技巧,此题采取代入法即可,将答案代入进行检验,很快得到正确选项B。

 

91.D ?c  【解析】本题属于削弱类的题目。通过阅读论证类题目的技巧知道:前提是给农民建楼房,结论是节省土地资源。根据削弱的三种途径:削弱前提、论证过程或结论,发现选项D说明农民搬入楼房以后,因为远离田地,降低了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对结论的削弱。选项A虽然削弱了前提,说明农民不愿意入住楼房,但是在削弱的强度上来看:削弱结论最强、削弱过程其次,削弱前提最弱,因此A不是最佳选项;选项B是说两者消耗差不多,相比而言,不能很好削弱题干;选项C是说有些农民的做法,同样不能很好地削弱题干。

91题明显错误,要削弱的是节约了土地资源,应选弄名不会拆掉住宅,没拆反而还占用了新建设资源,最大程度的削弱

 

92.C  【解析】本题属于推出类的题目。通过阅读论证类题目的技巧知道:前提是北方多沙尘,沙尘和土壤偏碱性,结论是南方多酸雨,北方少酸雨。根据推出类题目的解题技巧:从文章主旨寻找隐含的结论或内在的含义,要么是文章主旨的抽象概括,要么是文章主旨符合逻辑的进一步延伸,选项C正是对主旨的抽象概括,说明沙尘天气可以降低酸雨出现的几率。选项A是说污染物排放,原文中无法推出;选项B是说南方土壤偏碱性较少,因为酸雨少的原因有两方面:沙尘和土壤偏碱性,因此不能因为南方多酸雨就认为土壤偏碱性较少,有可能少沙尘是主要原因;选项D是说多酸雨地区也少沙尘天气,正好颠倒了论证的因果关系。

 

93.D  【解析】本题属于推出类的题目。通过阅读论证类题目的技巧知道:前提是合格建筑材料中依然含有有害物质,结论是大量使用合格建材,仍会导致有害物质超标。根据推出类题目的解题技巧:从文章主旨寻找隐含的结论或内在的含义,要么是文章主旨的抽象概括,要么是文章主旨符合逻辑的进一步延伸,选项D正是对主旨的逻辑延伸,因为大量使用合格建材仍会有害,所以下一步应该就是尽量减少建材使用。选项A、B、C都不能从原文中推出。

 

94.D ?a 【解析】本题属于解释类的题目。通过阅读陈述类题目的技巧知道:在撤销减员之前,打算减员3%;撤销减员之后,占员工数3%的老城三店被撤销,但是最后只减员1.5%。看似矛盾的前后关系,一定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就是解释类的题目的解题思路,陈述Ⅰ、Ⅱ、Ⅲ都很好地解释了矛盾的原因即老城三店中有不超过1.5%的员工补充到其它店中,因此选项D正确。

94选D绝对错!

题目说的很清楚,内部有调整,新东方老师没有考虑其他营业部也可能减员,比如一个营业部先减0.5%,再进2%,完全可以维持总体1.5

 

95.A  【解析】本题属于支持类的题目。通过阅读论证类题目的技巧知道:前提是高收入人口中70%以上是本地人,结论是外地人获得高收入困难。根据支持类题目的解题技巧:找到前提和结论的差异所在进行补充说明,发现选项A联系起了前提和结论,只有高收入人口中70%以上是本地人,同时外地人在城市总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大于40%),才能更好说明外地人获得高收入困难。否则如果外地人很少的话,高收入中有超过70%的是本地人也属于正常现象,也就无从谈起外地人获得高收入困难。选项B与A意思相反,不是支持反而是削弱;选项C、D谈到了中低收入人口比重,与原文无关。

 

首先,本次资料分析阅读量明显加大。除第二题之外,其余三道试题均为多重资料。第一题是两张折线图结合文字资料的综合性资料分析;第三题是双表格资料;第四题仍然是双表格资料。

其次,题目难度安排存在陷阱。四道资料分析试题当中,最为繁琐的是第一题。有一些考生会在实际考试当中合理选取模块顺序进行解题,但是具体到模块内部却又按部就班的进行解答。今年的资料分析,恰好会在第一题花费大量时间,因为第一题的5道小题,绝大部分都需要从文字资料中寻找信息。

还有,也是今年公考数学部分(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的整体特点。试题看似不难,因此考生在选取哪些试题解答、哪些试题放弃掉的时候犯了难。每一道题都会做,但是每道题也都要花一定时间来完成,最后把所有试题都做完了发现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今年试题的难度安排打乱了考生的考试策略,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这点。

今年的资料分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动笔少、动脑多”。詹凯老师在公考大纲出来之后的点评当中明确指出,今年的试题将“改动笔求解为动脑求解”。

121.【答案】D。

以往这类问题的D选项“无法判断”从未作为正确选项出现过,然而这道题根据文字材料的第二段无法得出印刷量增长率在5%以上的企业个数,因为根据“年印刷量在5亿至10亿对开张之间的企业有26家,其中印刷量增长的有25家,增长率达到两位数的有19家”这句话,只能知道印刷量增长率分别达到或超过10%以及不到10%(但也是增长)的企业个数。

122.【答案】C。

根据第三段中“年印刷量在10亿对开张以上的企业有29家,”以及“年印刷量在5亿至10亿对开张之间的企业有31家”两句资料可知,年印刷量在5亿对开张以上的企业一共有60家,其中10亿对开张以上有11家印刷量减少,5亿至10亿对开张之间有10家印刷量减少,一共有21家印刷量增长率为负。因此这些企业占企业总量的比例为  细心的考生会发现,两类企业中,印刷量增长的企业分别为17家与20家,合在一起为37家,而印刷量减少的有21家,还有两家企业哪里去了呢?根据材料推断,这两家企业应当是印刷量恰好不变。

123.【答案】B。

根据第四段中“增长5%以上的有14家,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有10家”可知,符合要求的企业有4家。

124.【答案】A。

这道题讲究解题策略。A选项需要繁琐计算,因此先不进行判断。B选项不正确,因为2004年增长量比2001年多;C选项不正确,因为一共有9个年份的增长率大于10%;D选项不正确,1998年的增长量(绝对量)为541-459.81>540-460=80,而2002年的增长量(绝对量)为1067.38-938.91<1070-930=140,因此1998年的增长量超过了2002年的一半。只可能是A选项正确。

A选项当中的“年平均增长率”的概念有很多考生存有疑问。究竟这个“平均”是算数平均值还是几何平均值?其实在这套考卷的最后一题的表格当中已经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资料分析的最后一题的表1统计了2001-2005年平均增长率,计算的是算术平均值。因此在本题当中,年平均增长率也按照算数平均值来理解。

125.【答案】B。

这道题需要耐心读材料找答案。A选项不正确,因为2005年印刷量在5亿对开张以上的企业,有11+10=21家印刷量减少的企业,11家只是年印刷量10亿对开张以上的企业中印刷量减少的企业个数;B选项较为繁琐,先不进行判断;C选项不正确,因为2005年增长率在两位数的企业数为8+13=21家,21家只是年印刷量5-10亿对开张企业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企业数;D选项不正确,因为2006年印刷量在10亿对开张以上的企业有31家,而印刷量在5-10亿对开张的企业有28家,因此年印刷量10亿对开张以上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百分比大于50%。只可能是B选项正确,需要注意的是B选项当中年增长率低于5%的企业包括了增长率为负的企业。

詹凯老师认为这道题出的并不十分严谨。因为根据文字材料只能知道增长率5%以上的企业数量和总企业数量,增长率在5%以下的企业数量并不能够由两者相减得到,因为可能有企业的增长率恰好为5%,这也是为什么詹凯老师在解析当中提到“B选项较为繁琐”的原因。但是根据题目其余选项的明显错误,只能忽略这个不严谨之处。

126.【答案】B。

A选项不正确,1994年的增长率为正,因此各大报纸发行量不可能出现萎缩;B选项正确,正因为电子报纸能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报纸的印刷量增长变缓(注意,这并不代表减少);C选项不正确,如果2000年至2002年各大报纸纷纷增加了版面,那么年印刷量应该增加更快;D选项不正确,“广告数量”属于无关信息。

127.【答案】D。

这道题很简单,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西亚地区的饥饿人口百分比增大了。

128.【答案】B。

发展中地区(总体)的2015年目标为饥饿人口百分比降至10%。有四个地区按照其发展趋势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分别为北非、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东亚、东南亚

129.【答案】B或C

这道题存在争议。对于“平均人口年增长率”有两种不同理解。

如果按照2%是算数平均值,那么到2002年,南亚地区饥饿人口总量将变为  亿

如果按照2%是几何平均值,那么到2002年,南亚地区饥饿人口总量将变为  亿

詹凯老师认为,在公务员考试中由于不允许应用计算器,因此计算几何平均值是几乎不可能的一件事。从考试性质来看,类似于本题的几何平均值需要运用高等数学当中的“泰勒展开”来进行计算,超出了数学部分的大纲要求。因此詹凯老师偏重于第一种理解方式,即该平均值为简单的算数平均值而已。

而且在本考卷的最后一道资料分析题目的表格当中,表1统计了2001-2005年平均增长率,计算的是算术平均值。因此在本题当中,平均人口年增长率也按照算数平均值来理解。

130.【答案】C。

这道题要讲究阅读资料的技巧,需要注意图形资料中给出的全部都是饥饿人口占该地区的人口总量的百分比,因此只要某个说法在谈论饥饿人口的绝对数量,那么这个选项一定是无法从图示信息中获得支持的。I说法无法获得,因为该说法在谈论饥饿人口的绝对数量;III说法无法获得,因为该说法也在讨论饥饿人口的绝对数量。由此可知,选项C正确。

对于另外两个说法,确实能从图示信息中获得支持。II说法正确,因为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饥饿人口比例最接近于发展中地区(总体)饥饿人口比例;IV说法正确,因为东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从1992年-2002年饥饿人口百分比都降低了5个百分点,这两个地区在改善人民饥饿状况的工作方面最为突出。

131.【答案】D。

这道题很简单,只要从表1横向比较四组数据即可获知。

132.【答案】C。

这道题也很简单,只要找出选项中的两个体育项目,女性参加百分比都比男性多的一个选项即可,只有C选项符合这个条件。

133.【答案】C。

这道题略有难度。由于选择“缺乏组织”的男性比例为7.0%,而女性比例为7.4%,因此全体人群中选择“缺乏组织”的人口比例一定介于这两个数之间,只有C选项符合这个条件。

Tags:国家公务员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0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解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