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务员考试省级导航

国家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公务员考试1000套word版真题打包下载 公务员考试行测电子教材

行测考试大纲必考点、题库高频试题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系列重要讲话 “十四五”规划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十八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 宪法 刑法 民法 行政法 诉讼法 合同法 婚姻法 继承法 物权法 人文常识 科技常识 常识判断 定义判断 类比推理 历史常识 逻辑判断 片段阅读 数学运算 图形推理 病句判断 选词填空 主旨概括 资料分析 时事政治

2008年江苏省录用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A类)真题(十)
2012-02-07 23:18:5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因此将①④直接放入⑥后,最后一项为⑤,故选D。

77.①你的面前有两个门,左门和右门,你必须在它们之间选择

②这里我们不考虑道德因素,你将如何选择

③这时候,屋里突然失火,火势很大,无法扑灭,此时你想逃生

④但问题是,其他人也要争抢这两个门出逃

⑤一天晚上,你参加一个派对,屋里有很多人,你玩得很开心

⑥如果你选择的门是很多人选择的,那么你将因人多拥挤、冲不出去而烧死

⑦相反,如果你选择的是较少人选择的,那么你将逃生

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  )

A.①②③④⑦⑤⑥    B.⑥⑤③②④①⑦

C.⑤③②①④⑥⑦    D.⑥①④③②⑤⑦

【解析】本题所描述的是一个情景问题呈现后蕴含的道理。根据问题的呈现规律,首先应是描述情景,因此,⑤③两句应是最初的两项。而后,呈现问题的要求是“这里我们不考虑道德因素,你将如何选择”,此句排在⑤③之后,接下来,又给出特定的情景描述,选出①和④,最后,得出结论句是⑥⑦两句。故选C。

78.①能克服地球引力的火箭是不能“发现”的

②“发现”一词与自然界的规律有关,发现规律就像是在海洋中发现过去人们不知道的海岛

③而“发明”一词,只与我们如何利用和建设这些海岛有关

④火箭只能被构思、设计和制造出来,这是发明

⑤而万有引力定律只能通过观察和实验被发现,发现它的是英国科学家牛顿

⑥人们常常把“发明”混同于“发现”

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  )

A.⑥①④⑤②③    B.①④②⑤③⑥

C.⑥②③⑤①④    D.⑥⑤①④③②

【解析】本题主要解释“发明”和“发现”两个词的意思。首先是问题的提出,从第⑥句中可以看出此句为第一句。题中出现的两个“而”字又说明文中会出现两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同时,每句话中都会有解释“发明”和“发现”两个词的出现,根据前后衔接的意思,可以将其排列为①④⑤和②③。这两大句中,②③句有总结之意,因此要排列在后,故选A。

79.①受荒漠化危害,我国每年粮食减产30多亿公斤

②,全国共有66.7万公顷耕地变为沙地

③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地方乱垦滥挖、毁林毁草开荒、超载放牧、过度樵采等不合理的行为有增无减,使荒漠化程度日益加剧

④每年因此少养羊5000多万只

⑤也是地球上的所有居民面临的十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⑥土地荒漠化不仅仅是我国的问题

⑦有235.3万公顷草地变为沙漠,全国退化草地达1.05亿公顷

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  )

A.⑥⑦①④⑤②③    B.①④②⑦⑤③⑥

C.⑥⑤③①②⑦④    D.⑥⑤①④⑦③②

【解析】本题主要阐述土地荒漠化问题,其顺序大致为问题的提出——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危害。根据这一顺序,从原题中寻找后得出相对应的句子为⑥⑤——③——①②⑦④。注意在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危害的排序中先是农业方面,然后才是畜牧业方面。故选C。

80.①因为,这两个看来完全相同的温度平均值具有不同的意义

②只看平均值,难免以偏概全

③当某个城市某一天的平均气温与全国一年的平均气温完全相同时

④还要了解影响温度变化的各种因素

⑤人们如果要到不同的地方去旅行,所要带的衣物不能以所在城市某一天的气温为依据

⑥要认清后者,不但需要了解某地四季高低温度的差距有多少

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  )

A.⑤⑥④①③②    B.③⑤①⑥④②

C.③⑤⑥②①④    D.⑤⑥②①④③

【解析】这是一道解释“以偏概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示例。首先找出问题的来源,③中“当……时”表示事件的由来,⑤将问题补充完整,①说明前一句话的原因。而后,“不但……还”这一关联词语的出现将⑥④两句连接起来,最后②句引出以偏概全问题。故选B。

二、文章阅读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思想解放更大的阻力,显然来自既得利益。无可否认,过去三十年的改革进程,是一个利益结构越来越不均匀的过程。强势群体拿走了过多的利益,有一些是合理回报,有一些却未必合理,而不过是利用制度缺陷、借助自己的特殊地位获致,还有一些甚至是罪恶得利。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同时也是利益格局大调整,这势必大大压缩既得利益的空间。某些改革先行者,后来成了既得利益者,进而成了思想解放的阻力。为什么思想解放容易口号化、标签化,难于落实,难于把自己摆进去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某些既得利益者对思想解放的抵触,应属人之常情。但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民族的命运,不应为个别人的既得利益所累。何况,凡是不公平的都无法长久,本来就是历史的铁律。所以普遍自由和普遍平等,越来越成为人类共有的梦想;分享的意识、人均的意识,越来越成为社会舆论的最大公约数。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如钱塘之潮沛然东来,其势不能御。

人不可与潮流为敌。对既得利益的固守,或能持续一时,却不可能持续一世。不该属于自己的终究会守不住,区别只在于是体面的主动让渡,还是不体面地被动失去。这就需要既得利益者有精神内省,有良知。人是要有一点信仰的,得有责任感、使命感,且不说超凡脱俗,至少可以活得更高雅一点,更有尊严一点。这就需要超越的眼光,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尊重社会的普遍感受,尊重社会的普遍需求,重建利益相对均衡的新秩序。大家好你才能好,让每个人都能分享发展的红利,才可能国泰民安,你才可能是安全的。否则,在一个断裂和倾斜的社会中,纵然坐拥金山,坐拥无上权力,终究也不过是流沙上的建筑。

81.这段文字的主题是(  )

A.既得利益是思想解放的阻力

B.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

C.人不可与潮流为敌

D.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解析】纵观全文,A、B、C、D四个选项都在文中出现过,但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既得利益”和“思想解放”的关系,即“既得利益是思想解放的阻力。”其余三个选项都是围绕这个问题来谈的。故选A。

82.下面符合文意的是(  )

A.维护既得利益是思想解放的前提

B.解放思想要适可而止,不能伤及自身

C.强势群体应该关注公众利益

D.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解析】文章一开始便提出“思想解放更大的阻力,显然来自既得利益”,所以可以排除选项A。文章最后一段“人不可与潮流为敌……”指出,作为既得利益者要有良知,有责任感,使命感,尊重社会的普遍感受与需求,重建利益相对均衡的新秩序。选项C恰恰就符合这个意思。B、D两项在文中并未体现。故选C。

83.下面不符合文意的是(  )

A.打破既得利益是思想解放的前提

B.一个民族的命运,不得不为个别人的既得利益所累

C.既得利益者要有精神内省,有良知

D.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利益格局调整的过程

【解析】文章第二段中“但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民族的命运,不应为个别人的既得利益所累”并不是说一个民族的命运,不得不为个别人的既得利益所累。故选B。

84.“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在文中的意思是(  )

A.思想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

B.思想解放的阻力来自既得利益

C.既得利益会使思想变坏

D.思想离不开既得利益

【解析】本题作答时需要领会全文的意思。文中第二句话“思想解放更大的阻力,显然来自既得利益。”是本文主题,按照这个意思,可以理解为利益实际上指既得利益,而“思想

Tags: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07年江苏省录用公务员考试行政..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