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英才而用之,聚集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努力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才能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夯实人才基础,为提升综合国力注入强大推力。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人才是创新的一部分
B.人才是创新的特点
C.人才是创新的关键
D.人才是创新的原因
14.【解析】C。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提出观点: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后文为解释说明部分,文段首句为中心句,结合选项,C项正确。A选项“一部分”程度过轻且表述不明确;B项“特点”无中生有;D项“原因”无中生有。因此C项当选。
15.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最重要的是两个转变,一是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第一个转变已接近完成,但第二个转变明显滞后,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模式尚未完全形成。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与两个转变不同步有很大关系。延续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效增长、实现由大到强的质的飞跃。
对这段文字理解有误的是( )
A.我国不少地方仍存在经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现象
B.两个转变同步进行可减少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问题
C.新常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由大到强的质的飞跃
D.我国经济增速已经完成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15.【解析】D。本题为细节判断题,文段与选项一一对应。A项可由“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明显滞后”得出;B、C两项对应尾句内容,此三者均与原文相符。D项“已经”一词与文段表达的时态不一致,原文是“已接近完成”说明还未完成。本文为选非题目,所以D项与原文不一致。选择D项。
第二部分 数量关系
(共15题,参考时限15分钟)
一、数字推理。给出一个数列,缺少其中一项,要求你仔细观察数列的排列规律,从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项,使之符合原数列的排列规律。
16. -1,3,-3,5,-5,7,( )
A.7 B.8 C.-7 D.-8
16.【解析】C。观察发现数列奇数项分别为:-1、-3、-5、()为连续负的奇数列,下一项应为-7。选择C项。
17. 13,26,39,52,( )
A.55 B.65 C.75 D.85
17.【解析】B。数列变化幅度较小,优先考虑做差。相邻两项做差后均得13,故下一项应为52+13=65。因此选择B项。
18.1,2,3,10,39,( )
A.157 B.257 C.390 D.490
18.【解析】D。数列变化幅度较大,幂次无规律,从后向前推发现,39=10×3+32,10=3×2+22,3=2×1+12,即an=an-1×an-2+(an-2)2——第三项=前两项的乘积+第一项的平方。因此下一项为39×10+102=490。D项当选。
19.12.7,20.9,31.1,43.3,( )
A.55.5 B.57.5 C.57.7 D.59.7
19.【解析】B。由题意可判断数列为小数数列,简单观察后无规律可循,但数列整体呈现递增趋势,且变化幅度较小,考虑作差,得到新数列为8.2、10.2、12.2、( ),为公差是2的等差数列,可判断括号内数值为14.2,则题目所求为43.3+14.2=57.5。因此选择B项。
20. 
A.55 B.103 C.199 D.212
20.【解析】D。由题意可判断为九宫格数列,寻找每行或者每列相同的规律,可发现92-17×2=47、42-26×2=-36。即每行中,第一个数的平方减去第三个数的2倍等于第二个数,则题目所求为152-2×6.5=212。
二、数学运算。通过运算,选择最合适的一项。
21.甲乙丙三人参加一项测试,三人的平均分为80,甲乙两人的平均分为75,乙丙两人的平均分为80,那么甲丙两人的平均分为( )
A.70 B.75 C.80 D.85
21.【解析】D。方法一:根据已知条件三人的平均分为80,甲、乙平均分为75,乙丙平均分为80可得,甲+乙+丙=80×3=240,由甲+乙=75×2=150,则丙=90;由乙+丙=80×2=160,则甲=80;甲+丙=170。所以,甲丙两人的平均分为170÷2=85分。
方法二:甲+丙=2(甲+乙+丙)-(甲+乙)-(乙+丙)=2×80×3-75×2-80×2=170;所以,甲丙两人的平均分为170÷2=85分。选择D项。
22.一批零件若交由赵师傅单独加工,需要10天完成;若交由孙师傅单独加工,需要15天完成。两位师傅一起加工这批零件,需要( )天完成
A.5 B.6 C.7 D.8
22.【解析】B。已知完成工程的时间,赋值给工作总量。设工程总量为30,则赵师傅的效率
,孙师傅的效率
,因此两位师傅合作需要30÷(3+2)=6(天)。
23.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两车在离两地中点48千米处相遇。则两地相距( )千米
A.192 B.224 C.416 D.864
23.【解析】D。两车同时出发到相遇,所走的时间相同,所以路程比等于速度比,
。当两车相遇时,距离两地中点48千米,即相遇时,甲比乙多走了48×2=96千米。因为S甲∶S乙=5∶4,甲走了5份,乙走了4份,全程是9份,甲比乙多走的1份,对应的是96千米,故两地相距96×9=864千米。因此选择D项。
24.修建一条铁路,如果每4米铺设5根枕木,共需5000根;如果每5米铺设6根枕木,一共要用( )根
A.3600 B.4200 C.4800 D.7500
24.【解析】C。由题意可得铁路长度为5000÷5×4=4000(米),则若每5米铺设6根则需要枕木4000÷5×6=4800(根)。因此选择C项。
25.某单位2014年年终评比中,良好等级的人数占总人数3/5。2015年年终评比又多了60人被评为良好等级,此时该等级的人数占总人数9/11。如果在这两年间该单位的人员没有变化,则该单位共有( )人。
A.120 B.275 C.330 D.800
25.【解析】B。由题意可设2014年良好等级的人数为3x,则总人数为5x,可得
,解方程可得x=55,总人数为5×55=275(人)。
秒杀技:由题意可知总人数必然是11和5的倍数,则可排除A、D,将B项代入满足条件。
26.某服装店有一批衬衣共76件,分别卖给了33位顾客,每位顾客最多买了3件。衬衣定价为100元,买1件按原 价,买2件总价打九折,买3件总价打八折。最后卖完这批衬衣共收入6460元,则买了3件的顾客有( )位。
A.4 B.8 C.14 D.15
26.【解析】 C。由题意可设买了1件、2件、3件衣服的人数分别为x、y、z人,则可得x+y+z=33,x+2y+3z=76,100x+200×0.9×y+300×0.8×z=6460,联立求解可得x=4,y=15,z=14。因此选择C项。
27.园林工人用一辆汽车将20棵行道树运往1公里的地方开始种植。在1公里处种第一棵,以后往更远处每隔50米种一棵,该辆汽车每次最多能运三棵树。当园林工人完成任务时,这辆汽车行程最短是( )米。
A.20800 B.20900 C.21000 D.21100
27.【解析】C。由题意可得,要汽车行驶距离最短,需要汽车从最远开始运,每次都运3棵。共20棵树,汽车每次最多运3棵,所以共需往返20÷3=6次余2棵,即往返7次,从第七次最远的第20棵树看,单程需行驶1000+(20-1)×50=1950米,第六次种第17棵树,单程需行驶1000+(17-1)×50=1800米,以后每次种树路程减少150米,到第一次种2棵树,单程需行驶1000+50=1050米,再计算往返
(米)。
28.小王早上看到挂钟显示8点多,急忙赶往公司上班。但是到了公司却发现时间和自己出门看到的挂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