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 C[解析] 言无根据。
12. A[解析] A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不符。
13. B[解析] 依据是“其实有一个基本标准我们应当牢记在心:这类行话愈容易被模仿,愈证明某个行当没有价值。”
14. D[解析] 将选项放入句中读一遍,只有D项使句意明确、语句通顺。故选D。
15. C[解析] A、B、D三项可在原文找到依据,C项明显错误。
16. B[解析] 种概念和属概念混淆,因“末端分支”包括“树突”。 [公务员考试]
17. D[解析] 该题重点在于理解最准确。A项人脑工作形式不是线性的;B项电脑同时工作并非等于相互联网;C项应是同时进行相关的工作。
18. C[解析] 超级电脑只是试图重复人脑的基本构造,并非与人脑的基本构造相同,故C项表述错误。
19. A[解析] B项神经元的信号的电化学性质与神经液的化学性质间没有因果关系;C项作出灵活反应的并不是神经元,而是由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系统;D项文章中陈述内容“开发硬件和软件程序”不是充分条件,只是必要条件,因此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20. D[解析] 本文第一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文章拿电脑和人脑作比较,用以说明人脑的复杂性;由最后一段中“例如……”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是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把事物的本质揭示出来的说明方法,从全文看,这种方法没被采用。故选D。
21. C[解析]“备受”,受尽了;“承受”,接受,禁得起。“格局”,结构和格式;“局势”,情势,情况。“协同”,协助和配合;“协调”,配合适当。“凝结”,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凝聚”,聚集,积聚。故选C。
22. D[解析]第一个空前后不是转折关系,所以不用“然而”,也不是承认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所以也不能用“固然”。第二个空前承认“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的决定作用,后用“不仅仅”构成转折,所以用转折连词,“这”是单音节词,用“但”比“然而”更协调。第三个空与第二个空后的内容并列,所以用“也”,第四个空所呼应的是前边两个“不仅仅”,用“而”构成并列。最后一个空与前边的“只有”呼应,用“才能”。
23. C[解析] A项显然与文意不符。承认,表示肯定,同意,认可。希望,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认为,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B、D项与文意不符,故应排除。正确答案为C。
24. C[解析]“狙击”指埋伏在隐蔽地点伺机袭击(敌人);“阻击”以防御手段防止(敌人)攻击;“传诵”指传布诵读;“传颂”指传布颂扬;“樊篱”比喻对事物的限制;“藩篱”指篱笆,比喻门户屏障;“继而”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既而”表示上文所说的情况或动作发生之后不久。
25. A[解析]由文中几个关键性字眼:“与……相比”、“远不如”、“仍”可知正确答案为A。
第二部分 数量关系
一、数字推理
26. D[解析] 该数列为三级等差数列。
故空缺处应为11+2+59+165=237。所以答案选D项。
27. D[解析该数列可转化为:2/13,4/9,6/22,8/31,10/53。其规律为:分子为等差数列,分母为和数列。由此判断,空缺处应为(10+2/31+53)=12/84=1/7。所以答案选D项。28. D[解析] 该数列为幂数列的变式。1=(-1)3+2,3=13+2,29=33+2,故空缺处应为293+2=24391。所以答案选D项。
29. D[解析] 该数列为等差数列的变式。后项减去前项得一等比数列:2,4,8,16。故空缺处应为16×2+31=63。所以答案选D项。
30. A[解析] 该数列为数字分段组合数列,每两项为一组,其和构成等比数列。由此判断,空缺处应为16-10=6。所以答案选A项。
二、数学运算
31. D[解析] 如图:设只喜欢语文和外语的有x人。可得:100=58+52+38-(6+12+12+x+12+4)+12,解得x=14。
故只喜欢语文的同学有58-6-12-14=26(人)。
32. C[解析] 吃第1粒糖,只有1种吃法,当吃第2粒糖时,可以与第1粒糖同一天吃,也可以在吃第1粒糖的后一天吃,有2种吃法。这样,假设第n粒糖有an种吃法,那么n+1粒糖的全部吃法也可以分成这样两种情况:(1)第n+1粒与第n粒糖同一天吃掉,有an种吃法;(2)第n+1粒在第n粒糖的后一天吃掉,这也与第n粒糖的吃法相同,也有an种吃法,所以第n+1粒糖共有2an种吃法。
第n粒糖共有的吃法
11
221
322
423
524
…………………………
1029
所以10粒糖共有29=512种不同的吃法。
33.C[解析] 两车相遇需要1÷(1/10+1/15)小时,快车比慢车每小时多走(1/10-1/15),相遇时快车比慢车多走(1/10-1/15)×[1÷(1/10+1/15)],与60×2=120(千米)相对应,所以甲、乙两城相距60×2÷{(1/10-1/15)×[1÷(1/10+1/15)]}=600(千米)。34. B[解析] 铅笔数是钢笔的3倍,圆珠笔数是钢笔的2倍,因此这三种笔支数的和是钢笔数的6倍。
(17+23+33+36+8+42+49+51)除以6余1,所以水彩笔的支数除以6余1,在上述8盒的支数中,只有49除以6余1,因此水彩笔共有49支。
35.A[解析] 由题意可得,他们的平均年龄是(25×9+45×11)÷(9+11)=36(岁)。
36. B[解析] 设兔子跑9步长为1单位,在同时间内猎犬跑1(1/5)个单位,兔犬相距9米,猎犬追上兔子用{9/〔1(1/5)-1〕}个单位时间。此时猎犬跑的距离为:{9/〔1(1/5)-1〕}×1(1/5)=54(米)。
37. C[解析] 设甲班有x人,乙班有y人,由题意可得:
故x=107,y=96。
所以两班共有107+96=203(人)。
38. A[解析] 设卖出x千克,则(120-x)=4(90-x),故x=80。所以两桶共剩(120-80)+(90-80)=50(千克)。
39. B[解析] 把条件适当进行转换:若每船坐4人,正好;若每船坐3人,则多9人。设船数为x,则可得:4x=3x+9,故x=9。
40. C[解析] 由于从甲地到乙地的上坡路,就是从乙地到甲地的下坡路;从甲地到乙地的下坡路,就是从乙地到甲地的上坡路。把从乙地返回甲地的路,设想为从乙地到丙地的路时,显然,从甲地到丙地的路程等于甲、乙地路程的2倍,且其中恰有一半为上坡路,另一半是下坡路,汽车从甲地到丙地耗时为9+7(1/2)=16(1/2)(小时),由于每千米上坡路耗时1/20小时,每千米下坡路耗时1/35小时,又因为从甲地到丙地中,上坡路等于下坡路,故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等于:16(1/2)÷(1/20+1/35)=210(千米)。
41. B[解析] 由题意知,新的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之和是(100+23+32),而分子与分母之比是2∶3,因此:
分子=(100+23+32)×2/(2+3)=62,
分母=(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