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sp; 令人关注的是,Y集团先后在中国累计投资40余家粮油食品以及相关的生产加工企业,经销商超过2000家,遍布全国400个大中城市,构成了在中国庞大的经销网络。有关人士认为,Y集团的利益扩张,使中国的粮油企业失去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换来一个无比强大的竞争对手。 8.当前,粮食问题举世瞩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最近说,全世界新增加了1亿缺粮人口;粮农组织说,37个国家因粮食飙升而导致骚乱;今年4月,世界银行发表报告称,过去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181%,食品价格上涨83%。4月19日,全世界最不发达的49个国家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国际社会共同解决粮食危机问题。 阿根廷的潘帕斯地区素称世界粮食仓之一,人们一直相信,那里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食物都是上帝赐给阿根廷人的礼物。但现实的冲击面前,阿根廷政府不得不考虑再次提高大豆、玉米、小麦的出口关税。 莫尼克是埃及的一名清洁工,每月工资80美元。“带5美元去市场,只能买到3千克大米,剩下不到几个钱,根本买不了其了东西。”莫尼克说,因为有好几个孩子要养活,她家里现在每天只吃一顿饭。 国际粮食市场的这一巨变,让很多大米进口国处境艰难,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400家国营粮店门口,每天一早就排起等候的长队。由于粮食工作不力,H国总理在一片指责声中黯然下台。 9.下面是记者就我国粮食问题对国家粮食局领导Z先生的采访摘录。 记者:您能不能介绍一下目前国家粮食库存情况? Z先生:这几年粮食供求是基本平衡的,因为连续几年大丰收,所以到年末库存相对稳定。国有粮食的销售,不算2008年的收购,也可销售1年多。 记者: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我国粮食库存有假,您怎么看待这种声音? Z先生:我们这几年的抽查,包括我们当前掌握的情况,都表明我们的粮食库存量是真实可靠的。 记者:人均耕地面积在减少,您对此怎么看? Z先生:耕地是在减少,但党和国家对这个事情非常重视,18亿亩耕地的红线是不能破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保证。18亿亩耕地,意味着我们能够保证粮食产量至少在1万亿斤以上,从现在的消费水平看,这能让我们的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记者:2008年大家对粮价问题都非常关心,您觉得粮价什么时候会见底,大概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价格水平? Z先生:2008年供求基本平衡,主要粮食品种小麦、稻谷、玉米供大于求。在这种情况下,粮价很难涨得很高,如果说出现了粮价涨得很高的情况,国家也一样有能力采取措施来平抑。我们有足够的库存,使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对此我们很有信心,也请大家放心。但是对于有关部门来说,要解决好粮价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种田补贴,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手段调控好农业物资的价格。如果这两方面的问题解决好了,粮价问题或许根本算不上一个问题。 10.据悉,今年我国粮食总产有望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5年增产。但是某专家认为,我们绝不可高枕无忧。他说,从长期来看,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农产品作为发达国家重要的金融工具,将一直被作为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使用。伴随着生物能源大面积铺开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就是明显的例子。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几十年前曾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转基因产品,是美国控制粮食的手段之一。比如玉米,原产墨西哥,是当地人的主食,美国利用高科技手段研制出的转基因玉米大量进入墨西哥,结果是墨西哥农民必须向美国购买转基因玉米种子,而美国则把自已的转基因技术当成受保护的专利。这是要挟以此为生的其他国家农民的专利。 他认为,国内情况不容乐观,近年随着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民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致使大面积耕地荒废,我国农民的种粮意愿在下降。政府补贴赶不上化肥、农药等农资上涨的速度。今年,化肥与农药价格等均处于上涨期,即便在政府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的前提下,部分双季稻主产区仍有双季稻改种单季稻的趋势。 11.今年9月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考察后,网上有作者发展了一篇谈粮价的文章。其中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要鼓励粮食生产,基本的政策取向是提高粮价和补贴,降低农资成本。但种粮食补贴受制于财政状况,不可能无限扩大。所在,粮价才是粮食政策的关键。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而言,粮价上涨比增加补贴要实惠有效。按2007年的粮食产量,中央财政1028亿元的种粮补贴摊到每公斤上为0.2元。也就是说,粮价每公斤再上涨两毛,农民兄弟就能把从中央财政获得的种粮补贴挣回来。这两毛的涨幅,按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75.92公斤粮食来算,人均支出仅加15.2元。如果每公斤涨五毛呢,那么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2570亿元,而这换成财政补贴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能实现。因此,只要粮价上去了,农资价格涨一点没关系,补贴低一点也没关系。 我们现在之所以不敢大幅提高粮价,是提忧粮价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其实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因为农民基本上不需要买粮,完全可以种粮来满足自已吃的需要。因此。真正受粮价上涨影响的是城镇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者,但这种影响完全可以通过补贴来避免,而且这种补贴,要比种粮补贴少。我们可以测算一下:2006年城镇居民低收入的人均粮食消费为78公斤,按占城镇人口比例20%计,为11541万人。假设粮食价格每公斤上涨0.2元,那么低收入人群每人增加粮食消费15.6元,如果这部分钱全部由财政来补贴,仅需18亿元,远远低于1028亿元的种粮补贴。即使财政给所有国人都补贴,上涨0.2元,也仅需支出200亿元,还是要比种粮补贴节约。 粮价上涨的受损者,一是政府,因补贴低收入人群而支付财政资金,但前面算过,规模不大,政府完全可以承受;另外的受损者则是城镇居民中的中、高收入人群。但这部分支出对他们的消费总支出来讲并不大,相信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农村支持城市那么多年了,现在确实该城市反哺农村了,提高粮价其实是效应最直接的一个反哺政策。 因此,在当前的政策框架中,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点睛之笔。 三、作答要求 (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300字。 (二)本题仅限报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对“给定资料3”中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并指出他的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20分) 要求:观点鲜明,分析恰当,不超过200字。 2.“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例清楚,不超过400字。 (三)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5”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提出质疑,请对此进行分析,谈谈你的见解。(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例清楚,不超过300字。 2. 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研讨会,在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讨论中,有人发表了“四点对策”: 其一,建议加大农业投入,以使粮食产量满足人类不断增加的需求。我国粮食生产有很大潜力,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我国的粮食产量就不仅完全可以在中长期内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可以保证出口。 其二,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有限的粮食。近年随着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凸现,石油价格上涨,一些国家把粮食加工生产成生物燃料。当欧美一部分人填满他们油箱的时候,很多人正为如何填饱他们的胃而苦苦挣扎,要优先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科学地解决全球有限粮食合理分配的问题。 其三,建议大力倡导粮食节约。据某市场调查显示,该市饮食行业及单位食堂的就餐者,平均每人每天浪费大米14克,每天浪费大米多达7000公斤。如果在全国调查,粮食浪费一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要厉行节约,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保证。 其四,建议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国际组织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政策和指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向受到粮价攀升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近期紧急粮食援助,并对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在中长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给予切实帮助。 这“四点对策”,内容上,表述上都存在问题。请指出这份“对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20分) 要求: 1.明确提出存在哪些问题。 2.写出相关的修改意见( 包括写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四)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 2.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 3.报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 4.1000~1200字。
2009年国考申论参考答案
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300字。 答: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深化农村改革,稳定粮食生产,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统筹工农业发展。目的是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活力,促进社会稳定。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消耗低产出,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结构有硬伤,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3、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自主型经济,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企业大多缺乏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高,抗风险能力低,低端化生存。 4、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要强化企业的全球意识,打响品牌,依靠科技进步走向国际。 5、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强化市场管理。外资冲击以及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要求政府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