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
“德国制造”125年的历史就像一个童话,它是德国在“二战”后崛起的密码,世界金融危机中挺立不倒的依靠,欧债危机中仍“一枝独秀”的答案。100多年中,任何一件“德国制造”产品都像一块热气腾腾的蛋糕,受到各国的欢迎。当美英等西方国家纷纷把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外包,自己转向来钱更容易的金融业时,德国仍将主要精力放在制造业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上。正是这种制造业立国的发展战略,不仅让德国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促进了德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使得德国具备了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坚实产业基础。美国《新闻周刊》曾在题为“众厂之厂”的文章中感叹:德国制造之所以称霸世界,是因为德国人能把普通的金属敲打成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有专家认为,德国的制造业与美英制造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德国重视以人为主导的生产,而美英重视资本为主导的生产。在金融危机期间,美英国家的制造业部门大量裁员,而德国政府通过政府扶持和补贴等手段,尽量维持制造业就业稳定。因为资本没有思想,人才有,工程师一旦被解雇就再难重返岗位了,这是危机过后德国的研发密集型制造业能迅速恢复的重要原因。
6.克里斯蒂安是德国勃兰登堡州一个小企业的木工。他初中毕业后,面临的选择是继续深造学习,还是进入职业学校学一门手艺。“我和父母分析了自己的情况和家庭条件后,决定上职业学校的木工专业。”克里斯蒂安介绍说,“在德国,经职业技术培训后的技术工人待遇很高,也很受尊重。我16岁上职业学校时,每月就能挣400欧元,足够自己生活了。再过两年我就有资格参加高级技师考试,26岁我完全有可能成为高级技工。”德国大学学制较长,一般6年,克里斯蒂安的初中同学大学毕业后起码26岁,6年大学的开销最少4万欧元,毕业后还一贫如洗的时候,他的存折上已经有5位数字的存款了。
德国制造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个国家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德国目前有各种职业学校9000多所,除了30%左右的青年上大学外,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费用主要由政府和企业承担,培养一名职业学校学生每年平均花费1.5万欧元,而普通学校的学生只是这一费用的三分之一。另外,企业还提供实习场所,并发给学生每月500至800欧元不等的生活费。德国《职业教育法》中,对参与职业教育企业的资格、设备、场所等方面都有所规定,能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表明了企业的水平,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荣誉,当然企业也会享受到国家的经费补贴。但也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能力或愿意亲自培养人才,对一些企业来说,购买培训设备、找人实施培训的费用十分昂贵。于是,一些专门帮助企业承担学徒“校外培养”任务的职业培训中心应运而生。企业需要什么,培训中心就培训什么。
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政府和工业界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无论是联邦政府、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工商协会,各司其职,目的只有一个:培养技术型人才,保持德国竞争力。德国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搭建合理的法律框架,认可培训岗位并对培训、创新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为职业教育学校设定课程,为教职人员提供资金支持等事务则落到各联邦州的头上。同时,联邦州还需监管商会活动,因为商会在职业教育中承担了监管企业、证书发放等重要任务。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企业有必要不断创新、更新职业培训岗位,提名专家参与规则制定,并提供一定的培训补贴。工商联合会和手工业协会两大协会负责监管企业,包括核实企业培训资质、监管企业培训、登记培训合同、管理考试等重要环节。此外,商会还会为企业培训提供咨询,在企业与学徒产生纠纷时充当调解人角色。法国总统曾感慨地说,德国每年要向西欧出口很多产品,但看来还应该出口另一种产品,这就是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
7.浙江Z公司新品线组长老梁,利用3个月的工余时间,经过100多次反复的试验,攻破了“丝攻短牙(拔牙)项目”,让该公司每年仅这个工序就节约了10多万元的生产成本。“作为生产工人,最关心的就是产品的合格率。我这样做,只是坚持我的工作准则,尽量降低产品的废品率,节约生产成本。”老梁这样理解自己的自主创新,“我是通过这种创造性劳动体会到了更多的价值。我们工人不该只是流水线上的生产工具,我们应该成为一个个充满创造性的个体。其实只要给我们工人一个杠杆,我们同样能撬动地球!”
宝钢集团以全国钢铁业6%的产量,实现了全行业约30%的利润。有何秘诀呢?“职工是企业力量之基、活力之源!”宝钢集团董事长说,“宝钢式创新的最大特色是‘蓝领创新’,每天产生专利4件,五成由一线工人创造。”工人发明家孔利明20多年来,为宝钢解决各类设备的疑难杂症,主导生产工艺改进,直接创造的经济效益达上千万元。“我的大学在宝钢。”这是孔利明的肺腑之言。出身钳工的卢江海在孔利明的带动下,立足本职岗位搞专利研发,成为宝钢的“金点子大王”,一年内他提出13条合理化建议,创造26项实用专利、4项发明专利。宝钢的职工创新以开放式的岗位责任制为基础,逐步形成深入的创新体系和跨岗位、跨区域、跨专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同时,还建立了全覆盖的创新激励体系,职工创新奖励从10元到100万元。“机器不能代替人,中国工人在任何时代都是有力量的,关键在于怎样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上海市总工会主席认为,宝钢“蓝领创新”,就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依靠职工的最好诠释。
二、作答要求
1、根据材料6,德国制造归功于德国良好的职业教育,请归纳“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原因”。(200字,20分)
2、假设你是A企业工会领导,学习了“材料7”后,给你们的员工写一个倡议书,鼓励他们爱岗敬业,积极创新。(500字,30分)
3、根据给定材料,结合材料中所述“如果给我们一个杠杆,我们也能撬起地球”。请以“新时代的工人力量”为题。自拟角度,写一篇文章(800——1000字,50分)
中心明确,思想深刻,内容充实,有说服力,语言流畅。
一、根据材料6,德国制造归功于德国良好的职业教育,请归纳“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原因”。(200字,20分)
【解题思路】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题干为作答提供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作答范围为“给定资料6”;二是作答内容为“分析归纳职业教育在德国成功的原因”。还要注意字数不超过200字。
阅读材料,提炼要点
既然作答范围是“给定资料6”,那就需要了解“给定资料6”讲的是什么,从中可以提炼哪些要点。
通读“给定资料6”可知,“给定资料6”讲的是德国的职业教育情况。在资料中,与作答内容相关的要点包括:职业培训的费用主要由政府和企业承担;企业提供实习场所,给学生发生活费;德国《职业教育法》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资格、设备等都有所规定;企业会享受到国家的经费补贴;无力或不愿培训时,由职业培训中心帮助承担“校外培养”任务;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政府和工业界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各司其职,目的只有一个:培养技术型人才,保持德国竞争力;搭建合理的法律框架,认可培训岗位并对培训、创新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为职业教育设定课程,为教职人员提供资金支持等;监管商会活动;监管企业、证书发放;不断创新、更新职业培训岗位,提名专家参与规则制定,并提供一定的培训补贴;监管企业,包括核实企业培训资质、监管企业培训等重要环节;为企业培训提供咨询,调解企业与学徒产生的纠纷。
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分析以上提炼出来的要点,职业教育在德国成功是因为政府和工业界的共同作用,具体分析时,应从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商会和企业四个方面组织答案。最后,将要点用简洁的语句,全面、准确地写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
原因:德国政府和工业界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保持德国竞争力为目的。
联邦政府:搭建合理的法律框架,认可培训岗位并对培训、创新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联邦州:为职业教育设定课程,为教职人员提供资金支持等,监管商会活动。
商会:监管企业,发放证书,为企业培训提供咨询,调解企业与学徒纠纷。
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创新、更新职业培训岗位,提名专家参与规则制定,并提供一定的培训补贴;与职业培训中心合作。
二、假设你是A企业工会领导,学习了“材料7”后,给你们的员工写一个倡议书,鼓励他们爱岗敬业,积极创新。(500字,30分)
【解题思路】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本题要求以某企业工会干部的名义,写一份号召职工爱岗敬业、积极创新的倡议书。作答时注意题目的作答要求,即定位准确,语言生动并且有号召力,这与题干中所给出的内容是相符合的。这里的定位是指倡议书的对象是某企业的职工,所以倡议书的语言不能太官方、太生硬,要吸引人,要生动。不过既然是倡议书,所以一定要注意有号召性,号召职工爱岗敬业、积极创新。此外,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是不超过500字,不要在字数上面丢分。
阅读材料,提取要点
从题干中我们得知答案的要点集中在给定材料7中,所以我们重点梳理材料7的有关内容。材料7的第一段主要是讲述一个案例,浙江Z公司的组长老梁,在工作实践中发挥工人的自主创新作用,为企业节省了生产成本。而且,从老梁身上我们能看出来新时代工人的价值观的变化,他们不再把自己当成生产工具,二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个体,在价值观的带动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新时期工人的新定位。
材料7的第二段就是讲宝钢集团的“蓝领创新”,工人在生产一线中,进行发明创造,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利润。并且,工人之间能够发挥传、帮、带的精神,将“蓝领创新”能够得以推广。而且,企业也能够给工人提供创新的平台,建立激励体系,激发工作创新的积极性和潜能,最好的诠释了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如何依靠职工得到更好的发展。
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将上述要点进行整合,突出重点,按照“阐明倡议事由——写明倡议事项——呼吁号召”的形式组织答案,注意用语要有号召性,语言生动准确。
【参考答案】
致全厂工人的一封倡议书
全厂的工友,
爱岗敬业、自主创新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时也能使我们自身摆脱“流水线生产工具”的身份,最大化实现个人价值。目前我厂面临转型升级的考验,亟需高技术水平的人才。在此号召全厂工友,要爱岗敬业,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共同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爱岗敬业、自主创新需要工友转变价值观,将自主创新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实现对自我的重新定位;需要工友不断在岗位中学习,在一线中解决各种疑难杂症,不断开拓创新,为企业创造效益;需要工友带头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发挥团体的跨岗位、跨区域、跨专业的协同机制;需要全厂上下尊重工友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我们会不断完善体制,将创新融入到我们的企业文化之中,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职工是创新的灵魂,岗位是创新的源泉。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迎接企业发展新篇章而共同努力!
三、根据给定材料,结合材料中所述“如果给我们一个杠杆,我们也能撬起地球”。请以“新时代的工人力量”为题,自拟角度,写一篇文章。(800—1000字,50分)
要求:中心明确,思想深刻,内容充实,有说服力,语言流畅。
【写作思路】
本次考试的文章写作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中所述“如果给我们一个杠杆,我们也能撬起地球”,以“新时代的工人力量”为题进行论述,从题干要求来看,本题属于结合材料进行作答的命题作文。考生在写作之前通过阅读给定资料,可以得知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而与此同时如何加强人才建设和培养新时代工人成为关键任务。给定资料中提供了许多国外在发展制造业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考生要吃透给定资料的内容,可以选取切合“新时代工人力量”的相关部分进行写作思路拓展和相关借用。
这里提供一种写作角度,考生可以根据已给题目,把文章写作分为四个部分,首先通过“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建国之初的旋律引入话题,其次阐明展现新时代工人力量的背景和意义,再次从“搭建合理的政策框架体系”、“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以及“构建全方位创新体制”三方面提出建议措施,最后通过展望进行收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作答要求,中心明确,思想深刻,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及语言流畅,另外字数要控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