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厂商赚得个钵满盆溢。像义乌,从去年五月开始到十月,每月都有价值一千万美金的圣诞产品出口到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义乌有一家礼品公司设计的圣诞礼品,从往年的单色变为双色,就是这一简单的创新,就使去年的订单量增加了30%,售价也上涨了近20%。
李教授:当前,创新、新的信息技术、智力资本与文化之间已经建立起复杂、深刻的联系。文化艺术与现代高科技结合,正在进一步扩大现代文化生产传播的强大能力。像日本利用现代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已经形成了动画教学、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品开发的产业链,使得动漫产业成为了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内容产业”。可以说,“文化创新”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理念。从这点来看,浙江文化产业的壮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张处长:总的来说,这几年浙江的文化产业发展也是相当地快。2004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第三产业比重的15.3%,占GDP比重6.0%,在国内已算比较领先了。但文化产业在浙江经济发展中远未达到支柱产业的地位,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大多数文化产业单位还处于求生存、求数量的粗放型发展阶段,自主创新的能力比较弱,文化产业比重偏低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仅为0.4%,而英国的这一比重为5%,澳大利亚为10%。文化创意人才,高级复合型人才非常匮乏。同国内成熟的经济行业和高科技行业相比,文化产业在总体决策、产业管理方面的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
小文:虽然有差距,但是变化还是很明显的吧。
张处长:这是毫无疑问的。GDP构成中,文化的贡献越来越凸显。百姓的生活中,文化的含量越来越高,文化被赋予更深更广的含义。从官员到民间,对文化的认知、认同正逐步成为一种自觉。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文化已摆上了党政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了省市县发展规划之中。
王主任:过去的“精神财富”已经产生了可观的“物质价值”,并正在加快脚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文化在经历了“以文养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阶段之后,已经开始自己搭台,自己唱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文化与经济越融合,文化生产力所释放出的潜能就越巨大。
小文:在这方面,浙江的转型应当是比较早的,请张处长来谈谈。
张处长:是的,我们省的情况还是比较突出的。比如,老牌的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浙江省新华书店率先实施“事转企”整体改制。改制后,它的现代物流配送系统相当出色,成功地实现了全省连锁经营,还在上海、深圳等地开出10家连锁书店,迈出跨省区图书连锁经营的路子。新近创建的“博库网上书城”,把网购业务也做得有声有色。“十五”期间,该集团资产总量、销售收入和国有资产权益分别增长183%、51%和183%。同时,文化产业领域大门向非公资本的敞开,也让浙江丰裕的民营资本“风声水起”,大量涌入文化产业,一大批民营文化企业发挥出了“鲶鱼效应”。据统计,浙江全省目前共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多家,营业总收入约300亿元,从业人员近50万人。在全省2万多家印刷企业中,有98%是民营企业;9千多家书报刊电子出版物发行单位中,民营单位近8千家。
李教授: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东阳的民营企业横店集团。横店影视城所在的地方原先大都是荒山,有些长着一些树,有些连树都难长,土地资源如此稀缺,荒山荒坡如何利用?事实证明,影视基地的建设是一条好路子。现在横店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拍摄基地,并且渐渐形成了一条影视文化产业链,带动了旅游、餐饮、传媒、设计等相关产业群。横店文化产业的规模化还为邻近的大量村民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他们光充当相对专业的群众演员,每人年收入就能增加上万元。一个个影视基地建成了,一个个剧组、一批批游客走了又来,为横店带来了巨大财富,提高了当地人的生活水平。
王主任:目前,浙江已经形成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区块。如越剧之乡的嵊州涌现了10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从业人员达3000多名,全年累计演出3.5万场,总收入8000多万元。剧团的兴旺繁荣拉动了当地道具服装、演员培训等相关产业。这些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为老百姓提供了丰富而又实惠的精神食粮,而且本身的经济力量也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同时还以有效的方式利用和保护了本地独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张处长: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一种全新方式出现的文化活动载体。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组建的“钱江浪花”艺术团,现在名声在浙江越来越响。它根据农村基层演出特点和需要专门设计的文艺“直通车”,逐渐为众多基层群众所熟悉和喜爱。“钱江浪花”艺术团在下基层演出的同时,还兴办“文化集市”活动,将科普、教育、卫生、专家咨询、资助失学儿童等一系列活动融入演出活动之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目前全省共有13辆大篷车奔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演出近千场,观众达100余万人次,如今“文化大篷车”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李教授:是啊,现在经济在转型,社会也在转型,并且这种转型是置身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之下。文化的力量,已经“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的力量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
张处长:“十一五”时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任务也相当艰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小文:让文化发展从“软肋”成为“脊梁”,可谓任重而道远。好的,本次阳光会客厅节目到此结束。非常感谢三位嘉宾,也感谢各位观众朋友,下期节目再见。
三、申论要求
1.认真阅读材料内容,用简要文字概述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并点明材料主旨。字数不超过350字。(20分)
2.假如你是某县政府机关的一名公务员,现要求你根据材料内容拟一份本县“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完成下列两项内容:
(1)列出文化发展规划文本的简要目录。字数不超过150字。(15分)
(2)拟出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字数不超过350字。(20分)
3.就给定材料反映的主旨,用1000字到1300字的篇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45分)
参考答案及专家点评
指 点 迷 津2007年申论试卷是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材料。随着浙江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但随着一些政府对文化发展的认识不到位造成文化产业比重偏低,庸俗文化开始泛滥。以致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政府实现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这份试卷立足于浙江经济热点,体现了申论考试考查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特点。
2007年申论试卷明显不同于往年,文章形式采用了座谈会的形式,部分题的文体采用应用文,体现出对考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91EXAM.org
例 文 评 析
【例卷·第1题】作答A:
近些年来,随着浙江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但是,一些政府对文化发展的认识不到位造成文化产业比重偏低、区域、城乡之间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基层文化资源匮乏、庸俗文化开始泛滥。对此,浙江省大力发展基层文化服务、吸引民营资本发展文化产业,利用文化艺术与现代高科技的结合实现了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实践证明,当今的经济是文化经济,文化已经不是单纯的社会事业,它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也成为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竞争在综合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评析:这份答卷比较完整的概括出了材料中的主要内容,主旨明确,语言精练,是一篇不错的答卷。
【例卷·第1题】作答B: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文化产业开始形成规模,特色文化得到展现,产业布局规划合理,发展环境较好,文化设施高度完善,文化旅游形成产业,浙江省开始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充满活力和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
评析:这份答卷主旨不明确,概括得也不全面,结构松散,所以得分不高。
【例卷·第2题】作答A:
(1)简要目录如下:
①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发展目标
②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
③强化公共文化服务
④推进新闻媒体建设
⑤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⑥文化创新
⑦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⑧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⑨保障措施和重要政策
(2)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到2010年,把我县建设成为与自己经济地位相一致的文化发达区,文化管理体制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文化机制充满活力,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明显提高,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企业全面发展,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活动更加多彩,更好地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文化的共同发展,文化产业产值在全区GDP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大幅提升,文化产业形成规模,特色文化得到展现,产业布局规划合理、发展环境较好,文化设施高度完善,文化旅游形成产业,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充满活力和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
评析:这份答卷层次清晰,语言流畅,目录内容较为全面,总体目标的设定简练,重点突出,是一篇高质量的答卷。
【例卷·第2题】作答B:
(1)简要目录如下:
①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
②文化创新
③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④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⑤新闻媒体建设
⑥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⑦发展文化产业
⑧文化发展保障措施
(2)明确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规划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新闻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新,民族文化保护,对外文化交流和人才队伍等八个方面的建设任务,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键在于要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文化队伍。重视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要加强文化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文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常委和政府职责,始终把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动员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更好地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要求,建设成为与自己经济地位相一致的文化发达区。
评析:这份答卷中简要目录的内容不全面,重点不突出,层次不清晰,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分析得不够透彻、深刻,与材料联系不紧密,所以得分不高。
【例卷·第3题】作答A: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综合国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取向的增长模式已经很难再维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正当发展脚步即将停滞之际,科学的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等一系列国策高瞻远瞩,及时纠正了粗放的发展观。而文化体制改革也顺应了这种大势,发展文化产业,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只有具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个性,不仅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而且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产品,才能在竞争中胜出。任何国家的综合国力都离不开文化发展的底蕴和烘托。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同时也表现为文化实力的竞争,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及正确的方向保证。
(1)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因此必须做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创新、安全机制创新,以全新的思路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2)扩大文化出口,参与国际竞争。由于文化产业已成为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而促使各国、各地区都积极参与世界文化市场的竞争。我们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要利用国内文化资源、文化市场,更要把民族文化资源与国际文化结合起来,不仅要“引进来”,而且要“走出去”,参与全球化的文化资源配置,使我国文化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
(3)人才是文化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要运用好国家有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