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务员考试省级导航

国家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公务员考试1000套word版真题打包下载 公务员考试行测电子教材

行测考试大纲必考点、题库高频试题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系列重要讲话 “十四五”规划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十八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 宪法 刑法 民法 行政法 诉讼法 合同法 婚姻法 继承法 物权法 人文常识 科技常识 常识判断 定义判断 类比推理 历史常识 逻辑判断 片段阅读 数学运算 图形推理 病句判断 选词填空 主旨概括 资料分析 时事政治

国家公务员2012年面试热点:教师节送礼现象
2011-12-16 23:19:4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一、事件概述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被中国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1985年9月10日,全国的教师们迎来自己第一个教师节。从此以后,每年的教师节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成为人们向教师集中表达礼赞与祝福日子。从高层看望,到官方表彰;从各界共祝,到学生感恩;教师享受着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应有的礼遇。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节的传统味道似乎也变得有些异样,成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较量。要不要给老师送礼,送什么礼,成为不少家长的心病。对家长来说是送也不是,不送也不是;对老师来说是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每年的这个时候俨然变成"家长劫"和"教师结"。

  二、相关评论

  1、《南方日报》李晓玲:一到过节,总有媒体出来苛责一些老师披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外衣,私下里却干着收受家长贿赂、不平等待人的勾当。看来,这其中也有冤情。有的老师是被迫收礼了,他们自己也很无奈笔者从佛山一些学校了解到,一些老师过节收礼,面临两难处境:家长所送礼物多为水果、礼券,不算贵重,老师怎么办?拒收,让家长下不来台,他们反而更担心老师是不是嫌礼轻了,以后对他们的小孩不好;收了,增加自己的负担,实在不知道还应该怎样做才是对他的小孩更好。当然,这是排除个别的确贪图家长送礼、师德不正的老师在外其实,多数老师都是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他们也是从学生时代一步步升学最终走上老师这个岗位的,请家长们多给他们一些信任,相信他们做过学生,也知道该怎样对待学生。很多家长其实也并不想送礼,只是害怕其他的家长送礼唯独自己不送不好。

  在此,笔者借南京那位老师的一句话,呼吁家长们从第27个教师节开始,不要再给老师们送礼了。请节约自己的金钱,请给正在读书的孩子们作一个榜样,请给孩子们的老师一份彻底的信任。

  2、《华西都市报》曹林:教师节,不少家长为如何给老师送礼而纠结,其实不少老师也在纠结。近日西祠上一则《斗胆从教师的角度说说教师节送礼》的帖子一经出炉,就受到热议。发帖人是南京一小学老师,她发帖呼吁家长教师节别送礼。(综合近日媒体报道)会有人把"教师节别送礼"的呼吁当真吗?不会的,准备送礼的家长们,不会去认真看这样一个苦口婆心情真意切的帖子,而是看社会整体的氛围,看日常经验中所映射出的世相。他们会跟着生活感觉作出选择,而不是听信一种道义感召。"礼多人不怪",他们宁愿送礼可能会冒犯师道尊严,也不愿因不送礼而得罪一个老师。

  这就是异化的社会下,一种集体焦虑。权力变现已成为一种常态,教育行业并非真空,甚至因为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教师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加上老师对学生支配性的权威,他们拥有了更多的将这种权力变现为利益的职业资本。于是送礼在这个行业更加普遍,已成为一种人人觉得天经地义的民俗,而丝毫没觉得不妥。送的人觉得应该,收的人觉得太应该了。

  这种情况下,送的礼,不仅仅是一种礼,而是当前社会生态下的一种仪式。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以致教师必须收了,送礼者才会觉得有安全感;而收的人更是心安理得,人人皆如此,丝毫没觉得这有损师德。不收礼的人,反而会害怕被同行当成异类,被排斥。这种生态,跟官场某些习气是同源同构的。

  虽然内心反对送礼,可一旦落实到行动中,便都会默默地去送礼,每个人都这样,就形成沉默的螺旋。比如做企业的与当官的,如果商人不送礼,就会觉得非常不安;比如病人与医生,如果不送个红包,上手术台没准都怕自己下不来。我们都有着这种人格分裂,一边咬牙切齿地反对腐败,可当涉及自己利益时,不得不去找关系。

  3、《大众日报》鲍华明:教师节"送礼"蔚然成风,当然不是从"传道授业"的职场上最早开始的。从官场上的权与势,到商场上的利与益,"礼"早已脱离了它原始的轨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礼"性质的转变是社会逐利风气盛行的必然结果。家长送礼的出发点当然还是为了孩子,然而,想通过礼品,也就是通过物质的转让或金钱的付出来换取孩子成功的未来,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极其不正确的。送礼,孩子不但没有成为受益者,反而成了受害者。他们原本质朴且纯洁的心灵会受到伤害,品德也会被不良风气所沾染,尚未完全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来说是相当不利的。家长们为送礼而发愁,其实老师们也为收礼而苦恼。对于绝大多数的老师来说,最大的职业荣誉感是学生的喜欢和尊重。然而,面对家长摆放在面前的礼品,不收下,怕被家长理解为轻视,老师也觉得"难做人""收不收都不对";可一旦收下,师生的关系却不知不觉变了味:别扭、尴尬、无奈,总之难以言述。当"情意重"无法用"礼轻"来表达,长此下去,教师节送礼的原有的淳朴的情感实质必将会变成变了味的交易性质,尊师重道的传统意义自然也就会消失殆尽。教师节送礼,是家长教师在当下的社会大环境下的"身不由己"。所以,要杜绝这一风气,并不是单就在老师或是家长的一方做工作,而应该从双方面作出考虑。我们单纯地从其中一方来进行"阻截",那只是"治标"而不能"治本"。要真正遏制这样的风气盛行,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学校、老师、学生的共同自律,甚至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

  三、模拟题

  谈谈你对教师节送礼现象的看法?

  四、参考解析

  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传统美德,随着教师节的临近,家长们在送不送礼,送什么样的礼等问题上变得很纠结,这不仅是家长的难题,对于教师来说,也成为一种负担。对于教师节送礼这种现象,我认为应当具备一个正确的认识,用正确的认识去指导正确的行为,维护我国尊师重道的传统意义。

  教师节送礼现象产生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逐利风气盛行,家长随波逐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功利化思想的不断弥漫,为社会带来一些不良风气。家长在这样的环境中,缺乏辨别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认为教师节大家都给孩子老师送礼,自己不送不合适,不仅给自己带来烦恼,更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歪风邪气的蔓延,尊师重道的传统意义消失贻尽。

  第二,家长的普遍心理是为孩子好。他们认为送礼行为会带来老师对孩子的"特殊待遇",最终促进孩子的快速成长和健康发展。殊不知,他们的行为会使孩子原本质朴且纯洁的心灵受到伤害,品德也会被不良风气所沾染,尚未完全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来说是相当不利的。

  第三,学校、教师、家长之间对于送礼现象,没有形成有效抑制的联动机制,因此无法对教师和家长的行为形成约束力,也无法有效遏制送礼现象的发生。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对于国家而言,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广大群众宣传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内涵及意义,对于送礼现象,给予批评,并借助各种舆论媒介针对广大学生家长的心理做疏导,使他们不为不良风气所影响,运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学生学习问题。

  第二,对于家长而言,以身示范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不仅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还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所谓的人才是"德才兼备",其中"德"字为先,做大事的基础是"修身",可见要想孩子学习好,首先要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

  第三,全体社会广泛参与,在学校、教师、家长之间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将教师收取礼品行为纳入教师个人及学校考评负面因素,广泛发动群众进行监督,从根源上遏制教师节送礼现象。

  家长和学生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寄一张贺卡,送一束鲜花,我认为这是人之常情未尝不可,但如果将教师节演变成家长的"送礼节",家长在送与不送、送多送少之间徘徊攀比,这就属不正常现象了。无论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教育孩子都要以身作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把这些不必要的心思花费在如何教育好孩子上,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Tags: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国家公务员2012年面试热点:萝卜..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