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徐州工程学院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决定公开招聘40名教师。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报名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享有公民的政治权利;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团结同志,作风正派,廉洁奉公,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学历、年龄等条件:
具有学科或学术带头人条件者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1963年1月1日后出生);具有正高级职称者不超过50周岁;具有副高级职称者不超过45周岁;仅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者不超过40周岁;部分紧缺专业要求硕士研究生不超过30周岁。
4、身体健康,具备正常履行所报考岗位的身体条件;
5、具备报考岗位要求的资格条件(具体见招聘岗位简介表);
6、下列人员不得报名:现役军人;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和曾被开除公职的;近3年内受过党(团)纪、政纪处分的;毕生生在校期间受到记过以上处分尚未解除的;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
二、招聘岗位
招聘岗位详见附件2
三、报名
1、报名时间、地点、方式
报名时间:即日至2013年5月30日下午5:00。
报名方式:
(1)现场报名(地点:徐州工程学院中心校区人事处)
(2)电子邮件(rsc@xzit.edu.cn)
(3)邮寄报名(221111、江苏省徐州市南新城区丽水路徐州工程学院人事处。以收到报名材料的时间为准。)
2、报名注意事项及资格审查
每位应聘者限报考一个岗位。应聘者报名时须①交本人近期小一寸免冠正面彩照2张;②填写《徐州市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报名表》;③提供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资格证书及获奖证书等(应届毕业生须提供所在院校出具的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 91exam .org荐表》)。
徐州工程学院根据应聘人员提供的材料,进行报名资格审查。
四、试讲
通过报名资格审查的应聘者,参加试讲。试讲主要考察应聘人员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试讲由徐州工程学院组织实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监督指导。试讲60分为合格线。
五、体检、考察
根据试讲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按岗位拟聘人数1:1的比例确定体检人员,体检参照《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执行。
对体检合格人员进行考察。因体检、考察不合格出现空缺时,按岗位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
体检、考察由工程学院组织实施。
六、公示
体检、考察合格的人员在徐州工程学院网站(www.xzit.edu.cn)上公示7天。公示内容包括拟聘用人员姓名、性别、毕业院校或工作单位和所学专业、学历学位、拟聘岗位、试讲成绩、排名,以及在招聘公告中对该岗位提出的其他条件。
七、聘用
对公示结果没有异议的,办理相关手续。对反映有问题并查有实据,不符合聘用条件的,不予聘用。聘用人员试用期一年,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理聘用手续,考核不合格的,解除聘用合同。
拟聘用人员与原单位签有聘用合同以及其它协议的,由其本人按有关规定自行负责处理。
八、工作纪律
公开招聘工作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切实增强招聘工作透明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对应聘人员作弊或弄虚作假的,视情节轻重取消其聘用资格,已受聘人员,一经查实,解除聘用合同,予以清退;对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反招聘纪律的,视情节轻重,调离工作岗位或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招聘政策咨询电话:83105036
徐州工程学院纪检监督电话:83879229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监督电话:83732198
附件1
徐州工程学院简介
徐州工程学院是2002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始建于1983年的彭城职业大学和始建于1985年的徐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6年6月,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6月,始建于1959年的徐州教育学院整建制并入。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主干专业学科对应地方支柱产业,具有一定区位优势的地方高校。目前,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江苏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高校、江苏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江苏省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高校。学校多次被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授予和谐校园、文明学校、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3个校区,占地面积1990.5亩,校舍面积57.3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4.48亿元,教学仪器设备值1.47亿元,设有14个二级学院、1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和1个成人教育学院,开设40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0338人。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理念,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现有教师953人。其中教授69人、副教授25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9人、硕士学位教师575人;拥有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委1人,二级教授3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5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8人,省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5人、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7人。
学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努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6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类),3个省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校外人文社科研究基地,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0门省级精品课程,13部省级精品教材,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9项。学校建有195个校外实习基地、110个产学研基地。“十一五”以来,教师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45项,横向科技合作项目351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8项,实现重要科技成果转化82项。
学校秉承“格物致知,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近三年,学生获各类国际竞赛奖项7项、国家级竞赛奖项439项、省级竞赛奖项247项,其中包括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算量大赛总冠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和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挑战赛总决赛一等奖等多个高层次奖项。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能力强”的特点受到社会广泛认可。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学校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积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法国、俄罗斯等11个国家的14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举办合作办学项目10个,培养学生1470人。2009年以来,学校共派出教师和管理干部308人次到境外培训,拓宽了教师、干部的国际视野。学校是“茉莉花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资助高校,有3位外籍教师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荣誉奖章”。
学校注重结合区域文化特征,努力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学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传承作为高校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突破口,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科研,举办了两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获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2011年11月,学校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奖。
展望未来,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本科院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