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任职聘书或者任职证明(加盖管理单位公章);
8、两名具备正高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同行专家的推荐信(推荐信格式见附件2);
9、国外(境外)留学人员需提供《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复印件。
六、招聘程序
(一)资格初审
对报名人员网上提交的报名信息进行初审,通过初审人员名单在我校公开招聘专栏报名系统内公布。
(二)初试(试讲)
资格初审通过人员均可进入初试。各用人单位考核小组组织应聘者进行初试,初试时间、地点等具体事宜由各用人单位进行通知。初试成绩采取百分制,75分以上为合格,不合格者不予聘用,初试结束后当场公布成绩。在成绩合格者中,每个招聘岗位按1:2的比例从高到低确定资格复核人员名单。若不足规定比例的按实际人数进入资格复核。
(三)资格复核
进入资格复核人员应在规定时间内携带相关证件的原件进行资格复核(具体事宜请留意我校公开招聘专栏),不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资格复核的人员,视为自动放弃。资格复核不通过或本人放弃的,可按初 试成绩高低顺序在合格人员中递补。
(四)复试(成果展示+答辩)
资格复核通过人员进入复试。人事处组织学校考核小组开展复试。进入复试人员于指定时间地点内(时间地点另行通知)把自己的作品、论文等业绩成果进行展示并参加答辩。复试成绩采取百分制,75分以上为合格,不合格者不予聘用,复试结束后当场公布成绩。
(五)专家组评审
总成绩=初试*50%+复试*50%,总成绩75分以上为合格,不合格者不予聘用。在总成绩合格者中,每个招聘岗位按1:1的比例从高到低确定进入专家组评审名单。
学校组织专家组对进入评审人员的业绩材料进行评审,经专家组评审通过的确定为拟聘人选,不通过者不予聘用。
(六)拟聘人员
拟聘人选经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确定为拟聘人员。
(七)考察
学校考察组对拟聘人员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能力素质、遵纪守法、工作或学习表现以及应聘资格条件的真实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考察不合格的不予聘用。
(八)体检
拟聘人员按照《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体检实施细则(试行)》进行体检。体检不合格的不予聘用。
(九)公示和聘用
拟聘人员名单在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页和广州美术学院人事处网页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
拟聘用人员经公示无异议的,按规定的程序和权限报批聘用。
七、有关问题说明
(一)招聘条件要求的学历和学位证书必须在报名截止日或之前取得;国外(境外)留学人员的学历学位必须在报名截止日或之前通过国家教育部认证。
(二)本公告及招聘条件中提到的“以上”“以下”均包含本数,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即指具有硕士研究生或以上学历学位,“35周岁以下”即指35周岁或以下。
(三)应聘者报名时提供的有关材料必须真实、准确。提供虚假材料者,一经查实,一律取消资格和成绩,已签的聘用协议无效,必要时追究个人法律和经济责任。
八、其他事项
本方案由广州美术学院人事处负责解释,招聘工作由广州美术学院纪委办(监察处)负责监督。招聘工作的有关事宜及最新通知,请浏览广州美术学院公开招聘专栏,网址http://rsc.gzarts.edu.cn/zpbm。
招聘工作咨询电话:020-39362160(广州美术学院人事处)
招聘工作监督电话:020-39362018(广州美术学院纪委办、监察处)
附件:
附件:广州美术学院2013年第一批公开招聘计划表(专业带头人)
教学
单位
|
岗位
|
岗位代码
|
人数
|
条件
|
工业设计学院
|
服装艺术设计
专业带头人
|
2013001
|
1
|
1.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学位,或者本科学历并具备高级职称;2.具备欧美或日本、韩国留学经历人员优先;3.有扎实的服装设计基础专业知识;4.有丰富的服装设计实践经验,曾担任知名服装品牌设计师优先,在行业内有一定学术地位和良好声誉;5.有一定的设计教学经验;6.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
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
品牌广告设计
专业带头人
|
2013002
|
1
|
1.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学位,或者本科学历并具备高级职称;2.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优先;3.有扎实的广告设计基础专业知识,广告设计、平面设计、广告学等相关专业;4.具有大型广告或品牌设计公司工作经验,在行业内有一定学术地位和良好声誉;5.有一定的教学与实践经验者优先。
|
附件: 同行专家推荐信
一、被推荐人业绩的评价
被推荐人姓名
|
|
专业
|
|
业绩代表作题目
|
1.
2.
|
评价项目
|
评价内容
|
代表作序号
|
评价等级
|
好
|
较好
|
一般
|
差
|
先
进
性
|
1.
在科学理论和技术水平方面提出新见解、新概念、新方法的深度和广度。
|
1
|
|
|
|
|
2
|
|
|
|
|
2.
在拓宽本学科领域、推动本学科发展方面的贡献。
|
1
|
|
|
|
|
2
|
|
|
|
|
科
学
性
|
1.
成果的合理性和深刻性。
|
1
|
|
|
|
|
2
|
|
|
|
|
2.
所依据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的正确性、先进性。
|
1
|
|
|
|
|
2
|
|
|
|
|
3.
成果的学术水平。
|
1
|
|
|
|
|
2
|
|
|
|
|
应
用
性
|
1.
对教育、科研活动和经济建设的实践指导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
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