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91考试网提醒您关注:
针对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地理学科的说课环节,现以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为例,整理一篇说课稿,供考生参考。
尊敬 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海陆的变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大环节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教材分析方面,本堂课选自新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整个七年级上册主要阐述的是地理基础知识和世界地理的自然状况和人文状况,旨在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初中地里有一个认识和把握,主要包括地球和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本节课的内容作为地理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好本册书甚至整个初中地理这门学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
可以说,生活已经给学生上了半节课,比如说,我们经常会见到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但是,我们的学生却没有沉下心来思考过于原因,可谓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初一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思维活跃,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认知能力,但是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还不够强。当然了也不排除有个别学生基础比较好,所以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探究中,我会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多发发言。
依据前面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举例或通过实验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通过模拟板块运动实验,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3.通过模拟实验,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理,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养成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培养尊重科学、不畏权威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以上三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其中重点是:1.通过模拟板块运动实验,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2.通过模拟实验,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理,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则为1.通过模拟实验,理解地壳变动的发生原理。2.通过模拟实验,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理。
三、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对学情的把握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讲授法、图文结合法、多媒体演示法。
与之相对应的学法为: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这些教学方法将具体呈现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在此不多赘述。
四、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阐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五大环节:新课导入、探究新知、学以致用、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设疑激趣
你知道吗?我国东北地区在远古曾是海洋,现今的大庆地区曾被辽阔的第四纪松辽古大湖所淹没,湖中繁殖无数介形虫、藻、鱼类等生物,历经一亿多年,盆地内堆积了6千多米厚的沉积层,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陆相沉积油田。
大庆地区发现了石油,说明本地区曾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该问题相关的知识──海陆的变迁。
导入2:热点导入
汶川地震给四川和周边省区带来很大的人员伤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同时,由于地震和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当地的地形也有变化。
地震和火山活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改变地表的形态,它们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世界和我国哪些地区是火山地震多发地带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火山地震发生有关的知识──海陆的变迁。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导入,学习对我们生活有用的地理。
【讲授新课】
一、沧海桑田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
(1)猜想或假设:学生分组实验, 结合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或假设。
在寻找证据的过程中,老师可与同学互动,多媒体展示如下图片证据,让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进行地理事实的验证发现。
这里我们可以对学生猜想或假设的地理事实验证发现预设如下。
①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②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③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我们人类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 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自己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老师多媒体点拨提升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 启示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
(1)猜想或假设:学生分组观察,结合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这里链接课文,给学生展示友情提示,以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这一个探索发现可真是不简单,老师可以分步展示下面的几幅图片,以期给学生探索发现方向上的引导,可以给学生提出“哪两个大洲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的探究问题”,引领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探索发现讨论结果预设:大西洋两岸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轮廓凹凸特别吻合,我猜想以前它们可能是连在一起的。
(2)学生为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寻找证据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为自己刚才的发现(或者是魏格纳当时的发现)寻找着证据。
【设计意 图】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让同学们通多阅读地图寻找有用信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老师多媒体点拨提升
这时候老师讲解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已经水到渠成了。
承转:教师可以利用下面的图片进行承转,让学生带着探究问题,先自主学习最后一目的课文,把学生带到板块运动问题 91eXAm.org的探索之中。
自主学习探究问题:了解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三、板块的运动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
问题情境,科学探索
学生分组观察,结合思考问题一步步地发现自己的探索成果。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操作撕橘子皮,简单模拟板块的运动,加深印象,化晦涩为简单易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 .老师用多媒体等多样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发现进行点拨提升
五、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
关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也可以让我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它们的学习反馈。
关于作业的布置,我打算采用分层次布置作业法。第一个层次的作业是基础作业,要求每一位同学都掌握,第二个层次的作业是弹性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做。
整个这堂课,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是自我意义的建构者和知识的生成者,被动的、复制式的课堂将离我们远去。
以上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板书设计
^91考试网资深讲师李杰解析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 91exam .org究或欣赏,版权为“^91考试网教师考试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91考试网教师考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Grasp the nettle and it won't sting you. 大胆抓荆棘,荆棘不刺手. /你不怕困难,困难就怕你.
A creaking door hangs long. 旧门久用,病夫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