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我们都知道,在战国后期出现了一批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理论著作,几乎论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所有基本问题,对后世封建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的理论价值高,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高峰。在儒家的《礼记》中有许多的篇章,就教育理论阐发的集中与其历史的影响而言,当推《大学》、《中庸》、《学记》、《乐记》。虽然作者难以考证,但出于儒家手笔是无疑的,也可以看出它们对孔孟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我们说,只要学习教育,就需要学习过、并理解《学记》,本篇着重阐述《学记》的相关内容。
《学记》原本是《礼记》的一篇,是世界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论著,注意,不是教育学专著,因为在当时,教育并没有成为一门科学。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被称为中国“教育学的雏形”。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其作者一般被认为是思孟学派,有些学者甚至具体到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教学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
一、 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代的君王建设国家、教化国民,必须是从兴办教育、推行教育开始,这说明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实现良好政治的最佳途径就是“化民成俗”,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必须是由学习开始,这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这两句话反映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和目的。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说,如同对玉的雕琢一样,教育通过对人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使每个人都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智慧,懂得去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安定,这句话反映了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和目的。
《学记》讲教育与政治高度结合起来,是教育成为政治的手段。尽管也说明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人的发展问题是服从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的。也因此,教育与人的关系只是一个中介。
二、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1.学制与学年
在学制上,《学记》以托古改制的方法提出了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那么是如何设置的呢?所谓“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照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学影响很大。
在学年上,《学记》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五级、九年。第一、三、五、七学年共四级,为一段,第七年通过考核学成后,被称为“小成”。第九年为第二段,考核通过后,被称为“大成”。这可以说是古代年级制的萌芽。
2.视学与考试
在视学上,《学记》十分重视大学开学和入学的教育,作为教育管理的重要关节来抓。在开学的当天,天子亲自率领百官参加开学典礼,祭祀“先圣先师”。并且会定期视察学宫,这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新生入学要重视学业的训诫仪式,要明确学习目的是为从政而学习。
在考试上,成绩是每隔一年考察一次,考察的内容包括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行,不同年级所要求的均有不同。其中,第一、三、五、七、九年有考试,第一年“视离经辨志,”即考察阅读能力,看学生是否能够分析章句,是否会解释和断句,品德方面是否确立了高尚的志向。第三年“视敬业乐群”,是否恭敬学业,是否能与同学和睦相处。第五年“视博习亲师,即考查学生是否有进行了广博的学习并且亲近老师。第七年“视论学取友”(小成),即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第九年“视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即学术上融会贯通,志向上坚定不移(大成)。只有这样,才能够教化百姓并养成良好的额风俗习惯,进而顺利治国。整个考试制度体现了循序渐进、德智并重的特点。
三、 教育教学原则
《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总体可归纳为“预时逊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
1. 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就是要求事先预计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种种不良的倾向,提前采取好防御的措施。
2. 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是说教育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学生要适时而学,教师要适时而教。
3. 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逊”,“陵”有逾越、跨越之意,“节”有等级之意,是说学习的内容要有先后的逻辑顺序,教师要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逻辑结构,也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教育。
4. 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要相互切磋,相互研究,共同进步,既要专心于学习,又能够融入集体。
5. 长善救失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就是说,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是教育者必须知道的。人的学习态度有很多,有的人贪多不求甚解,有的人蜻蜓点水视野不开阔,有的人急于求成喜找捷径,有的人畏首畏尾遇到困难就停止了。有这四种过失的人心思都是不同的,教育者知道他们的心思,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倾向,才能够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补救他们的过失。
6. 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答 。”意思是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敦促勉励学生,又不勉强、压抑他们;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提供给学生现成的答案。
7. 藏息相辅原则:“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人的内脏和气息是相辅相成的,这样呼吸才能够顺畅,而教育也是一样的,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张弛有度,劳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8. 教学相长原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去学习,才知道原来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都不知道,知识的储备是不足的。去教给别人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有很多的困惑没有解决。它的本意并不是教育学的相互促进,仅仅单指教这一方面,后人逐渐的引申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师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资深讲师张赫洋解析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教师考试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师考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I would rather see a young man blush than turn pale. 我宁可看到青年人脸红,也不愿看到他脸色变得苍白。
The older I grow the more I distrust the familiar doctrine that age brings wisdom. 我年纪越大,就越不相信智慧会随年龄增长这句老生常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