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教师招聘考试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教师招聘考试提分秘籍 教师招聘考试通关题库 语文 数学 英语 音乐 体育 美术 计算机 心理 科学 历史 地理 政治 物理
     化学 生物 公共

2015年11月教师招聘高中语文“议论文阅读”备考要点四
2015-11-30 18:47:4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题指南】在社会科学类文章中筛选和整合信息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考查,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理解文章结构、思路和文章观点等等都是对信息的筛选。考查的内容有:①能确认词语在文中指代的重要信息和材料;②能查找、摘录文章的重要信息和材料;③能比照与题干指向相关的信息和材料,辨析出细微的差别;④能准确归纳整理文中的信息和材料。

【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艺术默契”与京剧的伴奏

金开诚

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默契”的形成和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ldq 91ExAm.orguo;默契”具有稳定性;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但这变动乃是在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作用中自然出现的;任何一方如果突然间严重破坏“默契”,那么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便趋于破裂,艺术作品也就不能取得应有的社会效果。

就京剧的伴奏而言,使用简单的民族乐器早已形成“默契”。这种“默契”还不仅仅是出于谅解与定势,而且也符合求美求新的愿望。因为对许多老观众来说,主要以京胡伴奏唱腔自有其美妙的感受,特别像徐兰沅、王少卿为梅兰芳伴奏,在老观众心目中都已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增加更多的音响只会起消极的作用。客观地看,这些伴奏与演唱之间也确有水乳交融之妙。虽然这样的珠联璧合已不易见于当世,但因心理定势的关系,老观众仍感到以苍劲或细腻的琴声来伴奏各种风格唱腔是最符合听觉要求的。同时老观众也并不保守,在伴奏的发展中,京胡加上了二胡,又加上了月琴;名琴师们还不断设计一些花过门、花点子,并在托腔①时准确运用琴声与唱腔的离合变化,这都已被接受并受到欢迎,所以双方的“默契”事实上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但是,当伴奏突然变为庞大的交响乐队时,由于背离原有的“默契”太大了,所以表示不能欣赏。这种不能欣赏,是受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默契”运动规律的制约的,不能简单地视为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生事物。

不过,艺术“默契”虽然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事情,是在创作与欣赏这个大系统内所出现的一种规律性互动,却也必然受到系统之外的种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制约。现在只就新观众对京剧演唱与伴奏的听觉感受来说,由于听的能力缺乏训练而未能入于唱腔与伴奏的精细之处,整个听觉既然处于极为粗略的宏观状态,就不能不感到京剧的唱腔与伴奏是过于单调以至于陈旧的。但从美学上说,京剧的佳妙是客观存在的,它的确蕴藏着中华民族创造的大量艺术精华。因此许多创作人员和热心人士深感到对它的继承与发扬负有历史的责任,为此而进行种种探索以求改革振兴,试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就是这类探索的一种。这种探索,特别需要得到懂行的老观众在精神上的赞助与支持,这也是一种社会性的默契。

[注]①托腔:戏曲演出时用乐器衬托演员的唱腔。

下列对京剧伴奏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以京胡为主的简单民族乐器为京剧伴奏,获得许多老观众的充分认可。

B.增加了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标志着传统京剧伴奏的逐渐变化和发展。

C.使用交响乐队为京剧伴奏,就完全背离了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默契。

D.京剧伴奏引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进新乐器新形式,是为了振兴传统京剧艺术而作出的新的尝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C项有误,原文是“由于背离原有的“默契”太大了,所以表示不能欣赏”,“背离默契太大”与“完全背离默契”的范围有大小,语意有轻重,该项扩大了范围,表述武断。由文章结尾的两句也可以得到佐证。ABD三项均符合原文的意思。

【名师点睛】整体把握文章的价值取向。论述类文章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明显的,赞成与反对或提倡什么,在文章中是毫不含糊的,它不同于纯自然科学类文章在叙述上的客观与中立,在阅读论述类文章时,一定要明白文章的价值取向,不能够在这些大的方面闹出笑话来。相对文化散文信息密度要大得多,阅读论述类散文同样需要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在表述中的作用。如表示部分与整体,已然与未然,主要与次要,原因与结果,有据与凭空等,忽略了这些词语的修饰限定对象,就必然难以准确把握。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题指南】考点考查的内容有:①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态度;②概括作者对文中的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③比较作者在文中转述的多人的观点;④分析比较文章中信息材料和作者观点的异同。

【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法国社会学家埃吕尔承认技术应用有负面作用,但他认为这只能通过技术来消除。埃吕尔说:“我们在尽力揭露技术发展招致麻烦的一面……我深信,所有这些麻烦都会随着技术本身的不断发展而被消除,而且,确实也只有依靠技术的发展才能消除。”技术对消除、减弱技术的负面效果,当然有重要作用,例如要在煤中脱硫,就应当研究和应用脱硫的技术,只有主观愿望是不行的。但脱硫技术不会从燃烧煤的过程中自动生长出来,研究与应用脱硫技术,仍然是人的决策。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应用的负面作用会自然消除,是没有根据的,也是有害的。

另一位学者弗洛姆说,现代技术系统有两个指导原则:第一原则是“凡技术上能够做的事都应该做”,第二原则是“最大效率与产出原则”。弗洛姆所说的第二原则,就是所谓的效率原则。他所说的第一原则提出了一种技术逻辑——“能够做”等于“应该做”。这两条原则结合起来,就是凡技术能够做的都应当去做,而且还要尽量强化它的效果。即使是恶的技术,也应当采用,并且努力强化它的恶果。这当然是荒唐的逻辑。“能够”是对技术功能的判断,是事实判断:“应该”是价值判断、伦理判断。“能够”不等于“应该”,正如“应该”不等于“能够”。同样,技术不能取代道德,就像道德不能取代技术。如果凡技术能够做到的事,我们都应当去做,那我们就放弃了对技术应用后果的评价和责任。

人与技术的关系只能是创造与被创造、开发与被开发、应用与被应用、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人是主体,技术是客体。人是目的,技术是手段。技术应当为人谋利,而不应当损害人的利益。是人主宰技术的命运,而不是技术主宰人的命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要遵守技术的自然逻辑,即人造物进化的逻辑,也可以说是技术自身的逻辑;更要遵守技术的社会逻辑,或称社会逻辑,这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技术的社会逻辑高于技术的自然逻辑,当这两种逻辑冲突时,技术的自然逻辑服从技术的社会逻辑。技术本身的善恶、技术应用后果的善恶,只能根据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来判定。人类的最高目标,不是发展和应用技术,而是人类的全面发展,技术只是为了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技术越发展,越应该强调对技术的人文关注。

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要降低技术的负面作用,应强化人对技术应用的责任感,根据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来判定技术应用的后果。

B.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的负面作用就会被消除,而且只有依靠技术的发展,技术的负面作用才会被消除。

C.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技术不能取代道德,就像道德不能取代技术,如果技术能够做到的事,我们就应当去做。

D.技术应用的负面作用,责任不在技术而在人,在于人怎样应用,所以要遵守技术的社会逻辑,而非自然逻辑。

【答案】A

【解析】B项是埃吕尔的观点,作者只是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解释。C项断章取义,第二段末句“如果凡技术能够做到的事,我们都应当去做,那我们就放弃了对技术应用后果的评价和责任”是个假设句,说明我们不能放弃对后果的评 价和责任。D项从第三段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但要遵守技术的自然逻辑,更要遵守技术的社会逻辑,并且要当两种逻辑冲突时,技术的自然逻辑要服从于技术的社会逻辑。

【名师点睛】把握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基本方法是:

整体解读,筛选出文中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一般来说,论述文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开启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起始句,收束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整体阅读时快速抓住这些语句,对于理清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或分论点,把握文章局部内容的内在关联,具有全局性的定向作用。


A man's own good-breeding is his best security against other people's ill manners. 自身教养好是抵制他人无礼的最好保证.
There is no end to learning. 学无止境.
Tags:中小学 教师 招聘 考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15年11月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3..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