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将课程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结合,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这种课程观是将课程作为_____来理解的。
A: 知识
B: 活动
C: 经验
D: 生活
2、简答题 试述新课改的教师观和教学观。
3、简答题 谈谈你对新课程背景下三维课程目标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4、填空题 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____的形式出现。
5、判断题 校本课程是符合校情而开设的活动课程。_____
6、单选题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_____。
A: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B: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C: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D: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7、简答题 简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8、填空题 教材以及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师生经历、生活经验等资源统称为____。
9、单选题 我国初中阶段的课程设置是_____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C: 以分科课程为主
D: 实践与课程分科课程相结合
10、多选题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_____。
A: 均衡性
B: 综合性
C: 选择性
D: 平均性
11、简答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主指导与学校开发必修课,在义务教育阶段课时占到6%~____%。
12、简答题 论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3、简答题 在进行《乌鸦喝水》的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到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老师一愣,随之一笑坐下,再仔细读读课文。”学生满脸不解地坐下,可是不到两分钟,学生又举手了:“老师,我说的书上没写。”被打断教学的教师显然有点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吧!”学生欲言又止,却又不肯坐下,教师上前,将学生按在座位上……
试用课程观相关理论评析本案例。
14、单选题 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_____。
A: 目标评价模式
B: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D: 以上都不对
15、单选题 新课程适当减少了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这体现了新课程结构的_____特点。
A: 均衡性
B: 选择性
C: 综合性
D: 计划性
16、单选题 在课程设计模式中,“泰勒原理”在组织学习经验时提出了应遵守的三个准则,即_____
A: 继续性、序列性、综合性
B: 继续性、探索性、合作性
C: 探索性、顺序性、整合性
D: 探索性、合作性、整合性
17、单选题 课程计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_____
A: 课程设置
B: 课程开设顺序
C: 教学时数
D: 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18、单选题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课程实行_____级管理。
A: 三
B: 四
C: 一
D: 二
19、单选题 活动课程又称_____
A: “经验课程”“综合课程”“生活课程”
B: “经验课程”“综合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C: “综合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D: “经验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20、填空题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____、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1、单选题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_____。
A: 内容改革
B: 方法改革
C: 课程改革
D: 思想改革
22、单选题 能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_____
A: 地方课程
B: 校本课程
C: 国家课程
D: 学科课程
23、简答题 校园环境:隐性课程的释放
在现代学校发展中,蕴涵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它极富魅力,力量强大,这就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和精神氛围来熏陶和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
学校环境是一个充满意义的特殊地域。其中所包含的隐性课程因素是丰富的,储藏着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政治的、思想的、历史的、道德的、美学的无所不包。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景观都在诉说着自己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信息以及它所寄托的群体审美情感。
学校的教学建筑是让人耳目一新的,它的外观装饰是以和谐的色彩、别致的护栏、拱形的楼顶、显眼的立柱等组成,它给人一种凝重而不失活泼、华美而不失庄重的富有时代感的“静态美”;内部空间布局紧凑而不失宽敞,相连而不失完整,给人一种“动态美”。这种“外静内动”的审美感觉体现了我们民族外表文静、内心半富的心理特征和审美理想。环境的审美教育功能借助建筑的造型和建筑的空间布局来达到。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校园环境建设是一种物质文化的建设。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会让学生淡化或摆脱课业的种种压抑,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某种程度的张扬,心理得到一定的舒缓。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审美情感文化,会渗透到活动的多个方面,把教育中的某种抽象的、理性的、伦理的观念,通过审美化的表现,融合于直观的物质栽体之中。
试结合所学教育学知识分析上述案例。
24、单选题 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初中阶段设置_____的课程。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25、单选题 隐性课程是_____
A: 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的
B: 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
C: 始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D: 对学生的知识、情感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26、单选题 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规范和质量要求是_____
A: 课程计划
B: 教案
C: 课程标准
D: 教科书
27、简答题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8、简答题 简述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
29、单选题 被称为“现代课程之父”的教育家是_____。
A: 杜威
B: 斯塔弗尔比姆
C: 泰勒
D: 裴斯泰洛奇
30、填空题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工具性课程、____、____技能性课程
31、判断题 教学实施中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_____
32、单选题 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是从下列哪一种角度来进行划分的_____
A: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
B: 从教育阶段的作用
C: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的角度
D: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的角度
33、简答题 简述学科课程的优点。
34、多选题 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的步骤包括_____。
A: 确定学生需要
B: 确定教育目标
C: 选择教育经验
D: 组织教育内容
E: 评价教育效果
35、填空题 ____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36、单选题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_____。
A: 知识,智力,能力
B: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 知识,智力,情感
37、单选题 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活动课程所具有的特点不包括_____
A: 过程的实践性
B: 组织的严密性
C: 内容的开发性
D: 形式的多样性
38、单选题 主张将教材心理学化的学者是_____
A: 布鲁纳
B: 巴格莱
C: 杜威
D: 赫尔巴特
39、单选题 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强制性表现在_____
A: 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
B: 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C: 适用范围比较广
D: 充分保证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40、单选题 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本次课改实行_____。
A: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B: 国家、省、县三级课程管理
C: 省、县、乡三级课程管理
D: 教育部、教育局、教务处三级课程管理
41、填空题 永恒主义认为,课程的核心是“____”。
42、简答题 一次,我正在布置作业每个生字写5遍。”有个同学小声说都会写了,还让写!”我没说话就下课了。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在班会上,我提出了“教师怎样留作业”的问题。经过商讨,同学们一致同意:常规性的作业应该写,但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多写或少写,其他时间可以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写作业成了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一件乐事,再也不是苦差事了。
问题:结合这位教师的做法,谈谈怎样组织学生自主进行作业。
43、单选题 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_____。
A: 课程内容
B: 课程目标
C: 课程结构
D: 课程理念
44、单选题 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_____。
A: 知识、技能和方法
B: 情感、态度和价值
C: 知识、技能和情感
D: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5、单选题 “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_____。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 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46、单选题 _____的特点是直接作用于课程,成为课程的要素,并内化为学生身心发展的素质。
A: 条件性课程资源
B: 素材性课程资源
C: 校内课程资源
D: 校外课程资源
47、单选题 教育史上的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是_____
A: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 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C: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D: 博比特的《课程》
48、简答题 简述课程标准的意义。
49、判断题 现代课程评价的特点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_____
50、单选题 按照规定,我国实行_____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A: 中央、省级、市级
B: 中央、省级、区县
C: 国家、地方、学校
D: 国家、省市、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