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_____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 遗传
B: 学校教育
C: 环境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D
2、单选题 下列关于遗传对个体发展的意义表述错误的是_____。
A: 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B: 遗传素质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才能等
C: 遗传素质存在个体差异
D: 遗传素质能预定人的发展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D[解析]遗传素质不能预定人的发展。
3、单选题 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_____
A: 可教性
B: 可塑性
C: 可能性
D: 现实性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所获得的生理组织和最初的生命能力为前提,没有这种遗传素质,或者遗传素质有缺陷,身心的发展水平就会受到不可弥补的影响
4、判断题 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比较灵敏,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_____
参考答案: 正确
本题解释:
答案:正确
5、简答题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要求教育者抓住时机,适时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要关注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第二,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从出生到成人,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从生理方面来看,身体的发展基本是按照“从头部向下肢”、“从中心部位向边缘方向”发展的过程。从心理角度来看,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记忆也是由无意义的机械记忆过渡到有意义记忆阶段的。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能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第三,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个阶段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相邻的两个阶段个体发展具有过渡性,但每个阶段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异。这要求教育者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按步骤、分阶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第四,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同时这种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品质、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从整体出发,系统完整地进行教育,做到综合育人,还要注重培齐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第五,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这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不同个体在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以及单个个体不同方面的差异性。因此,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和理解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因材施教。
6、单选题 天赋优异的儿童,比较容易成才,而存在智力缺陷的儿童教育起来就比较困难。这说明_____
A: 遗传素质可以决定人的发展
B: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C: 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D: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遗传素质存在着个别差异,表现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机能方面。这些差异是个性形成的生理基础,是人的个性差异的最初原因。
7、简答题 “孟母三迁”的典故体现了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哪种因素?这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影响人身心发展因素的掌握。
【参考答案】“孟母三迁”的典故体现了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的身心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人的机体和环境是在同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内部矛盾而不断发展起来的,脱离了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发展便失去了现实的土壤。
(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不同使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存在差异。环境越丰富,人的视野就越开阔,人的社会化进程就越快。
8、简答题 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发表了題为《人类特征的稳定性与变化》的研究报告,他认为“个人的智力成熟从出生到4岁发展到40%,4到8岁再发展30%,8岁以后发展剩下的30%……如果儿童在这非常重要的早期岁月中得不到理智的刺激,他们的学习能量就受到了严重的妨碍”。
青少年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是每年匀速地发展,而是经历过几次发展的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婴儿出生的第一年。在这一年内,婴儿身高增长25厘米左右,体重增加7公斤左右。然后就缓慢下来,每年平均身高增长2~3厘米,体重增加2~3公斤。第二次高潮是六、七岁,这个时期身高、体重的发展不是那么显著,而明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脑和心理上。6岁儿童的大脑重量已经达到成人脑重量的90%以上,儿童的生理、心理状况已经为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第三次高潮是青春发育期,也就是少年期。女孩子大约在十二三岁,男孩子大约在十四五岁。这个时期身高每年增长7~8厘米,体重增加5~6公斤。少年期是一个过渡时期,既有儿童的特征,又有了成人特征的萌芽。
根据所学的教育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均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正如材料中所显示的,人的身高体体重的发展有两个高峰期,即出生的第一年和青春期。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如材料所示,人的智力在8岁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性的成熟则要晚得多。
(2)如以上材料所示,在这一时期内,对个体某一方面进行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9、单选题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
A: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体现了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B: 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外铄论
C: 康德是“教育无用论”的代表人物
D: “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康德、美国的华生、法国的爱尔维修等;“教育无用论”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学者柏拉图、中世纪的一些学者以及英国的高尔顿等。
10、单选题 个体身心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教育要_____。
A: 因材施教
B: 循序渐进
C: 抓关键期
D: 扬长避短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意义的掌握。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正因为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所以在对个体进行教育时要把握住关键期。比如,儿童口语在2—3岁时发展迅速,就应该在这一时期加强对儿童口语的训练。正如《学记》中所说:“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11、单选题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经这样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类型的人。”这种观点属于_____。
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共同决定论
D: 遗传决定论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解析: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2、判断题 信息技术改变的是教育手段,但难以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_____
参考答案: 错误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错误[解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也改变了人们关于学校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13、单选题 在人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概述这个最好的发展时期的是_____
A: 关键期
B: 最近发展区
C: 模仿期
D: 稳定期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关键期的内涵,也称敏感期或最佳期。
14、单选题 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
A: 互补性
B: 个别差异性
C: 不平衡性
D: 阶段性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解析]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本题是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15、简答题 论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参考答案: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了解。
【参考答案】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身心发展顺序: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①身体的发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
②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一般情感到复杂情感。因此,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前进。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发展阶段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上
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影响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奥地利生理学家劳伦茨在研究幼禽印刻现象时候发现了关键期,所谓关键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够起到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通过适应环境的影响,某种行为习得较为容易,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
16、单选题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_____。
A: 差异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阶段性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掌握。
【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征就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例,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高年级的学生和初中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高中生的思维发展到了以辩证思维为主导。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17、填空题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____、环境、教育、____。
参考答案: 遗传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8、简答题 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参考答案: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地位的掌握。
【参考答案】(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9、单选题 青春初期的孩子身高体重的增长已达到较高水平,而骨化过程远远没有完成。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_____
A: 顺序性
B: 不均衡性
C: 阶段性
D: 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平衡的,这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的表现。
20、单选题 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_____。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C[解析]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表现:(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
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1、简答题 简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所具有的独特功能。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22、单选题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依据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
A: 阶段性
B: 个别差异性
C: 顺序性
D: 不均衡性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解析: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
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23、单选题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属于哪种儿童发展观_____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实践论
D: 辐合论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略
24、单选题 “性相近,习相远”中的“习”指的是_____的影响。
①禀赋②家庭环境③社会环境④教育环境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③④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是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因此,D选项正确。
25、单选题 中国古代外铄论的提出者是_____
A: 荀子
B: 孟子
C: 孔子
D: 墨子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荀子认为,“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他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26、单选题 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叫作_____
A: 个体身心发展
B: 个体身心变化
C: 个体身心素质
D: 个体身心发展变化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27、简答题 简述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的表现。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学校教育(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促进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两方面,也有人把这种促进作用概括为加速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
(2)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发展;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③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3)教育的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教育根据社会的规范和要求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②教育通过弓丨导和规范个体的行为,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③教育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意向和角色,培养个体的职业角色意识。
28、判断题 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_____
参考答案: 正确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掌握。
【参考答案】正确
【名师点睛】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陵节而施;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
29、填空题 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被称为____。
参考答案: 发展关键期
30、单选题 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的学者是_____
A: 华生
B: 洛克
C: 焉尔顿
D: 霍尔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他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
31、简答题 运用所学原理,解释下述材料所体现的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也变。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桑代克: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机会。
参考答案: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影响儿童身心发展因素的掌握。
【参考答案】(1)墨子的儿童发展观属于环境决定论。墨子认为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是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决定影响。
(2)霍尔和桑代克的儿童发展观属于遗传决定论。霍尔和桑代克的观念都夸大了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忽略或者弱化了环境、教育的力量。
(3)我认为人的身心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的影响,其中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不会像霍尔和桑代克所认为的占主导地位;环境和教育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外部因素,其中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人的身心发展是这四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应相互割裂。
32、简答题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请根据这些规律论述教育工作应该怎样进行。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所以,教育一般不可“陵节而施”,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的异化,造成教育的负效应。对于早期教育的问题,我们要明白,早期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过于夸大早期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是极为错误的。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如果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让孩子同成年人一样地听报告、搞活动、开批判会,把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这就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既不能把小学生当中学生看待,也不能把初中生和高中生混为一谈。同时应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工作。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均衡性)。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教育工作者:①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33、单选题 下列关于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描述错误的是_____
A: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
B: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C: 遗传素质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D: 遗传素质制约人的身心发展水平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因此,C选项不正确。
34、单选题 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
A: 顺序性
B: 不平衡性
C: 阶段性
D: 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它决定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
35、单选题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_____。
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成熟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A解析:内发论观点。
36、单选题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要求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_____
A: 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B: 善于因材施教
C: 长善救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D: 善于抓住关键期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略
37、单选题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要做到_____
A: 相互衔接
B: 循序渐进
C: 长善救失
D: 教学相长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同时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38、单选题 在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决定个体身心发展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条件是_____
A: 遗传
B: 环境
C: 学校教育
D: 个体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39、单选题 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是_____
A: 主观能动性
B: 遗传素质
C: 教育
D: 环境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40、简答题 简要评价“教育万能论”。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教育万能论”是一种片面地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洛克、德国的康德、美国的华生、法国的爱尔维修等。
41、单选题 在教育工作中谨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即教育工作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_____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略。
42、多选题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_____。
A: 遗传
B: 环境
C: 学校教育
D: 性格
E: 人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 ABCE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的掌握。
【参考答案】ABCE
【名师点睛】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主要是遗传,后天因素包括环境、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D项中“性格”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容,而非影响因素。
43、单选题 以下儿童个体发展的哪一特点体现了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_____
A: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B: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D: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略。
44、判断题 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上,荀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_____
参考答案: 错误
本题解释:
【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了解。
【参考答案】错误
【名师点睛】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上,有“外铄论”、“内发论”和“实践主体论”三种观点。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身心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实践主体论认为实践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原因。荀子是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要使人向善就必须依靠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所以,荀子是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45、单选题 “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均衡性
D: 差异性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A解析: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
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46、填空题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句话是由____提出来的。
参考答案: 霍尔
47、单选题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强调的是_____因素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A: 遗传
B: 环境
C: 教育
D: 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解析]【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名师详解】原句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与作用,与晋代傅玄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异曲同工之妙。
48、填空题 ____强调外在力量,如“环境刺激”“他人影响”“学校教育”等。
参考答案: 外铄论
本题解释:
解析:回答“环境决定论”也是正确的。
49、单选题 “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是_____的观点。
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成熟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题干所述的这句话强调教育对人成长的决定作用,因此属于外铄论的观点。
50、单选题 下列人物中持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的是_____
A: 孟子
B: 华生
C: 洛克
D: 马克思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