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2分)
(2)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3分)
24.[文]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案要点:
(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分)
(2)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3分)
24.[理]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案要点:
(1)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1分)
(2)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3分)
五、论述题。(共2题,22分)
27.[文]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简析上述论点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方面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12分)
答案要点:
(1)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但这些辩证法思想是朴素的、零散的,并带有一定神秘色彩。(4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客观事物自身固有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特别是毛泽东系统地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科学地阐明了关于矛盾普遍性以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原理。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6分)
(3)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事物、处理问题,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才能获得正确认识,做好各项工作。(2分)
27. [理]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计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然而社会主义却首先在比较落后的国家成为现实。试析这些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并阐明我国社会主义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的必然性。(12分)
答案要点:
(1)这些国家虽然经济文化不发达,但其资本主义经济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无产阶级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必须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2分)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趋于成熟。帝国主义战争使帝国主义链条中出现薄弱环节。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加剧了落后国家的矛盾,使其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在这些国家中,统治阶级力量严重削弱,无产阶级及人民力量迅速壮大,出现革命形势。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中经受锻炼,日趋成熟。(4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2分)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1分)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3分)
六、材料题。
29.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的材料:(10分)
材料1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
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①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2分)
②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4分)
③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4分)
答案要点:
(1)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2分)
(2)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的同时,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2分)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2分)
(3)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