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11年考研政治必备之强化训练四(试卷及答案)(五)
2010-07-27 21:42:18 来源: 作者: 【 】 浏览:1340次 评论: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式。
24、“主体”的形式有()
 A.个人主体
 B.集团主体
 C.社会主体
 D.人类主体
 
参考答案: [B, C, 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对客体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本题的要害在于认定,客体不等于是客观事物,客体是客观事物中的一部分,是纳入到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的客观事物,只要区别了这一点,就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25、客体是与主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是指( )
 A.客体就是客观事物
 B.客体是纳入到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的客观事物
 C.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D.客体具有自然形式的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和精神形式的客体
 
参考答案: [A, B, C] 答案解析: 从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看,这种相互作用具有特质性的特点,又不能把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归结为一般的物质性,因为除人以外,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无意识的、盲目的,都是不可能以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形式出现。而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出现了一般物质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这说是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被动者之间的关系。
26、主体和客体出现了一般物质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这就是()之间的关系
 A.目的与手段
 B.创造者与被创造者
 C.能动者与受动者
 D.前提与结果
 
参考答案: [B, D] 答案解析: 依据题意,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既然如此,A属于不选之列,因为第二自然也是物质世界,是人类实践改造的产物,所以看作是人的意识的产物是不对的,看作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也是不对的。选项C仅把第二自然看作是原子分子的排列,而没有看到二者之间的区别,所以也是不对的,只有选项BD正确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所以选择之。
27、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关系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
 A.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B.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参考答案: [A, B, 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强调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而命题D混淆了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区别是错误的,所以本题选ABC。
28、“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说明( )
 A.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精神
 B.意识永远依赖物质
 C.语言是现实的意识,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D.意识也就是物质的东西 
 

简答题

(每小题3分)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作为世界客观实在性体现的物质是不依赖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意识却依赖物质,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 现代科学研究的“暗物质”、“反物质”没有也不可能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因为“暗物质”、“反物质”也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所以“暗物质”和“反物质”同样符合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要求。“暗物质”与“反物质”跟我们传统所见到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表明物质世界本身具有无限的多样性,所以,“暗物质”和“反物质”的发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丰富。 物质总是客观实在性与形式的多样性的统一。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这个统一性又是多样性的统一,“暗物质”和“反物质”充分证明了世界物质多样性统一的基本原理。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总是在不断发展的,还会不断地发现各种物质的具体的新的形式,所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丰富和发展。     答案解析:
1、现代科学正在研究“暗物质”和“反物质”,“暗物质”和“反物质”的发现是否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已经过时?
 
 
参考答案: (一)实践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主体是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它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从而驾驭和控制实践活动的多种任务。主体完成这些任务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包括:(1)人本身的自然力,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物质基础;(2)主体实际掌握、运用的知识和经验,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智力因素;(3)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动力因素。主体能力结构中的这些要素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社会性和实践性是其本质属性。 从社会构成看,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形式,这几种不同的主体之间也发生着相互关系。 (二)实践客体。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实在。是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也就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客体并不等于客观事物,而是纳入到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的客观事物。可以从以下两下方面对客体进行理解:一方面,客体首先是一种不以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是客体自身的客观性方面。另一方面,客体又不是与客观事实相等同的概念,只有那些进入主体实践活动范围、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才是现实的客体。 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哪些客观事物能够成为客体, 不仅取决于这些客观事物的自在本性,同时也取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所以客体与主体一样都是历史范畴,都具有社会历史性。客体有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形式的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形式的客体(精神客体)。     答案解析:
2、说明实践的主体、客体及特点。
 
 
参考答案: 主体和客体是实践活动的两极,这两极之间只有通过中介才能形成现实的实践活动。这里的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纵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框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1)从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看,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主体对象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也就是主体根据自觉的目的和计划,运用物质的、知识的和语言的工具或手段,能动地改造、认识、利用和欣赏客体,即主体客体化(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渗透和转化)。 在主体对象化的同时,还发生着客体非对象化的运动。所谓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的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即客体主体化,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同时客体本身的状况和规律又制约和限定着主体的一切活动。 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或者说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们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的不断解决现实世界的矛盾。 (2)主体与客体互相作用的实质。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制与超越的关系或限制中的超越,就是主体与客体互相作用的实质。 (3)主体和客体是实践活动的两极,在主体与客体之间还有将这二者现实地联结起来的中介,这就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主体、客体、中介三者之间相互联结,构成了一个实际的实践活动系统。     答案解析:
3、如何理解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参考答案: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的手段作用于客体;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并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从而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正是通过这三个环节进行,这三个环节实际上构成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 (1)实践目的的提出及其实质。 实践目的的提出,首先意味着人们对自身需要有了一定的意识,同时也意味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目的是人的意识在观念中对客体的超前改造,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客体的自在形式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否定性的反映。 (2)目的通过手段实现自身。 不论目的如何体现了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结合,它本身还是观念形态的东西。目的本身包含的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不可能在主观范围内得到解决。为了使主体的理想意图在外部世界中得到实现,就需要借助于各种手段把实践方案付诸实施。实践的过程也就是目的通过手段而实现的过程。 (3)实践结果及其评价。 实践结果是人的目的在客观事物中的凝聚和体现,是实践过程中各种要素的融合。一般说来,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一是对实践效果的评价;二是对实践效能的评价;三是对实践效率的评价。 通过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人们获得了对于实践目的、实践过程的再认识,然后再以这种认识来检查、审视原有的实践目的、实践方案、实践操作方式等。进而调整、修正实践活动的运行,这就是实践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 总之实践是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框架,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活动过程。     答案解析:
4、试析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参考答案: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是:第一,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即有着共同的基础和本质。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都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属性、功能和表现。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第四,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具有物质统一性。这一原理证明了二元论、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谬误,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这是因为: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起点和出发点。第二,坚持这一原理是坚持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第三,这一原理是建构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体系,包括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都是建立在这一原理的基础之上的。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对实际工作的根本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从主观愿望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答案解析: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它对实际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参考答案: 这段话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一方面强调了精神、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批判的武器是指精神因素,思想观念的作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也就是说精神的、观念的作用再大,也不能代替物质的力量,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批判是不能光靠思想的作用的,而必须依靠物质的力量来实现。但是理论、精神有巨大的反作用,可以通过对群众的武装转化为物质力量。革命的理论一旦武装了群众的头脑,并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的实践活动就能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这一原理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方面我们不能停留在对理论、方案的认识、批判、设计上,纸上谈兵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必须付诸实践,必须脚踏实地从事实际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才能改变落后的面貌。同时,革命的理论,正确的政策,如邓小平理论、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旦掌握了群众、变为改革开放的具体行动,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因此,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用这个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社会现代化,这是我们面临的根本任务。     答案解析:
6、“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

Tags:2011年 考研 政治 试卷 模拟题 冲刺 责任编辑:小编01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1年考研政治必备之强化训练三.. 下一篇2011年考研政治必备之强化训练二..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482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