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一、单项选择题(1-50,共50,题,每题0.8分,共4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
A 实践性
B 科学性
C 阶级性
D 普遍性
【答案】A.解析: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旧哲学由于不懂得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所以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哲学的使命应当是改造世界。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 )。
A 不存在静止
B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 运动就是静止
D 物质就是运动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不作任何运动、不发生任何变化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处于一种不显著的变动状态,这叫静止,所以A选项说不存在静止就是错误的。
但这只不过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运动是事物的固有矛盾推动的,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所以也不能说运动等同于静止所以C错误。
总之,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5.研究社会资本在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 资本积累的实质问题
B 资本运动的形式问题
C 社会总产品的实质问题
D 剩余价值的产生问题
【答案】C. 解析: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8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是( )
A 人民民主专制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人民可以统一行使自己的国家权力。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符合我国国情。
12 明确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首次写进党章的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七大
C 中共八大
D 中共十二大
【答案】B. 解析:1945年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15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 )。
A 中共十二大
B 中共十三大
C 中共十五大
D 中共十六大
【答案】D. 解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江泽民在报告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现实依据、理论基础、科学内涵、思想精髓、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新修改的党章中,把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004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写进了宪法。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此规定属于法律法规范围中的( )。
A 委托性法律规范
B 命令性法律规范
C 禁止性法律规范
D 授权性法律规范
【答案】D. 解析:按照规范的内容规定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有权做一定行为或不做一定行为的规则。义务性规范,是指在内容上规定人们的法律义务,即人们应当做出或者不做出某种行为的规范。义务性规范又分为两种:(1)命令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的积极义务,即人们应当或者必须做出某种行为,如婚姻法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需争得军人的同意”。(2)禁止性规范,指规定人们的消极义务,即禁止人们做出一定行为的规则,例如宪法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和集体的财产”。
委托性规范,是指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者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某个法规由某个国家机关依据本法另行制定,就是委托性规范。
【考点】法理学 法的渊源
更多事业单位考试模拟题:关注人人教师主页
吉林事业单位考试微信号: jlsydwoffcn
19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开的双重目标,我国在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
A 人民共同富裕的原则
B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 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两极分化的原则
D 平等互助的原则
【答案】B. 解析: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坚持效率优先,同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规范分配制度的具体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国家加强分配关系的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22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些权利属于( )。
A 绝对权力
B 相对权利
C 对人权利
D 道德权利
【答案】B. 解析:根据宪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我国虽然赋予了人民一定的自由,但是这些自由都是相对的权利,而不是绝对的权利。因为在我国有些言论依然是不得随意发表了。因此本题答案为B。
【考点】宪法 公民的基本权利
23 人的意识不仅反应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例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
A 决定性
B 预见性
C 能动性
D 主动性
【解析】C. 解析: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句话是列宁说的。可能很多人不能理解,这不是唯心主义错误吗?首先前半句没问题,关键在于后半句。列宁主张用意识在实践中创造世界,而唯心主义错误一般只是是遐想,脱离实践。列宁意识创造世界的意思是在说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创造世界。不可能直接创造世界!所以本题选择C
25 法律体现的是( )
A 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意志
B 统治阶级的意志
C 被统治阶级的意志
D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答案】B. 法是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因此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考点】法理学 法的概念
27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三个有利于”
【答案】A. 解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搞革命,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社会主义,也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28 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 )
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三大
D 中共十四大
【答案】无答案。解析:1997年,中共十五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根据邓小平的意见,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会议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系统概括。这个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后来被称为邓小平理论。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同年中共十四大首次使用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31.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是()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文化的发展程度
D人的素质
【答案】A. 解析:法是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可见,物质生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
本题选A在于,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更为全面。
【考点】法理学 法的概念
更多事业单位考试模拟题:关注人人教师主页
36.“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属于()
A民法规则
B生活习惯
C社会公德
D职业道德
【答案】C. 社会公德作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人类世世代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的结晶。这种最一般的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里都存在着,因而,调整这种关系的社会公德在历史上比起其他各种道德分支来,具有更多地稳定性。而且社会公德总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保存和发扬其进步的、合理的方面,剔除其落后的、不合理的部分。
45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性表现在( )
A理想就是现实
B有了坚定的信念理想就能变为现实
C现实是理想的基础
D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又有丑陋的一面
【答案】C. 解析: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一是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二是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它不等于现实,而是现实的升华。所以A选项错误。三是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它并不脱离现实,与现实是相互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