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 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所决定的。( )
参考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 (45).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核心机制是供求机制。( )
参考答案:错误
正确
错误
· (46). 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讲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
参考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 (47).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是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学。( )
参考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 (4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参考答案:错误
正确
错误
· (49). 行政处罚适用于有违法失职行为的国家公务员。( )
参考答案:错误
正确
错误
· (50).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且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
参考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五、写作题(40分)
· (51). 2008年7月,朔州市第五小学学生李元在外出旅游时,发现许多大城市街头都设置有分类垃圾箱。以前很少关注垃圾,更没有想到垃圾还有用的李元受到触动,回来就给市领导写了一封信,建议在自己的城市街头也设分类垃圾箱。这封信引起了市领导的重视。2008年9月上旬,市里投资30余万元设置的386个分类垃圾箱陆续出现在市区主要路段及重要场合。
然而,这些分类垃圾箱的命运让人堪忧。在广场上,记者看到一位女孩喝完奶茶后,随手就将塑料杯丢进了不可回收垃圾箱里,而广场上标有不可回收的垃圾箱里大部分却是纸和塑料杯,事实上这些都是可回收利用的。记者观察,来来往往的市民都是随手将垃圾扔进垃圾箱,很少有人理会垃圾箱上标明的分类标志。
事实上,垃圾分类所遭遇的尴尬绝非朔州市一地。早在2001年,太原市迎泽公园就安装了分类垃圾箱,但运行至今,园内四五百个分类垃圾箱已经形同虚设。据太原市环卫部门掌握的情况,目前分类垃圾箱的使用并不如人意,绝大多数行人只把它们当作普通垃圾箱来使用。环卫部门估测八成以上行人在丢弃垃圾时,并未能对其分类投放。而放眼全国,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就被列为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然而,十多年过去后,生活垃圾分类在这些城市也未能得到有效推行。
一项调査显示,63%的受访者认为人们难以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在我国,居民从小就缺失环保价值观教育,所以生活垃圾分类难以内化为人们的生活习惯不足为奇。
虽然许多市民还没有垃圾分类意识,但记者发现一些支持垃圾分类的市民也陷人迷惘之中。“我很支持垃圾分类,但分不清哪些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朔州市民赵凯感慨地说。相关知识缺失成为垃圾分类第一大障碍。
而在生活垃圾分类问题上,人们的习惯与政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研究显示,在不同的城市,政府有没有制定细致全面的法规政策,有没有向市民进行充分的宣传,导致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迥然不同。环卫部门的有关人士表示:“垃圾分类能否有效推行与市民素质脱不了关系,同时也需要大量资金、人力、物力支持及政府舆论的引导。”
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早已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更可以使宝贵的自然资源得到重复利用。实现垃圾分类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要我们付出长时间的努力。
1.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概括城市实现垃圾分类困难的主要原因。(10分)
本题自我评分: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城市实现垃圾分类困难的主要原因体现在市民和政府两方面:一为市民素质不高。人们将分类垃圾箱当做 普通垃圾箱使用,缺失环保价值观教育,生活垃圾分类难以内化为人们的生活习惯;缺乏相关知识,支持垃圾分 类者也无法对垃圾进行区分。二为政府管理缺位。对垃圾分类的人力物力投人不足、法规政策制定不够细致全 面,并且没有向市民充分宣传。
· (52). 请就城市垃圾对生活影响,回收必要性及可行性建议对策展开论证,自拟标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30分)
本题自我评分:

参考答案: 【参考例文】 实现垃圾分类需政府持续发力 我国城市垃圾总量逐年上升,城市生活垃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还存在二恶英、渗滤液、恶臭等二次污 染的风险,垃圾围城早已成为各城市“成长的烦恼”。事实上,生活垃圾是宝贵的“城市矿产”,在拾荒者拣出一批 纸张、金属、塑料后,剩余的干垃圾还可进一步分类、利用。按初级价格计算,每年可增加初级收益千万元;若对 垃圾实施深度分类、二次加工收益还会更高,可达数千万。
虽然多个城市开展了从源头上让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垃圾革命”,但仍存在居民知晓程度低、
分类运输管理不到位、软件和硬件投人比例失衡等问题,导致收效并不明显。因此,实现垃圾分类还需政府持续 发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持续宣传,关注长期效果,着眼市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单纯依靠政府发文件,媒体在特定时间内集中报 道来引导市民,接受并践行垃圾分类,只能收到短期效果。而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因此,应将宣 传重心转移到分类方法和操作指导上,提高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程度和正确操作的能力。并根据居民的知晓 程度,决定宣传频率及持续时间。媒体应积极响应政府政策,将垃圾分类方法及操作步骤用简单通俗的方式持 续地传播给市民;学校应增加环保课程,从孩子入手,将垃圾分类内化为其生活习惯。
建设分类公开信息平台,完善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调査显示,在有厨余垃圾分类运输的社区里,只有少部 分居民明确知道自己的社区有分类运输,其他人或是不清楚,或是认为没有分类运输。因此,在垃圾分类试点社 区,应增加信息公开提示牌,让居民了解垃圾运输方式、去向及处理方式。政府部门还应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公开 信息平台,定期公布目前出台的生活垃圾分类措施和办法、分类社区检查情况等信息。
平衡软硬件投人比例,将工作重心转移至源头治理。国外发达国家的源头减量投人高达60%,而我国对垃 圾源头减量的重视程度以及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仍然相对不足,居民知晓率、垃圾正确分类率和投放率等软件 指标在社区分类绩效考核中所占比例依然偏低。有些试点社区因为资金问题,而停止了社区垃圾分类的指导工 作。因此,有关部门需构建合理的垃圾分类软硬评价指标体系,重视垃圾分类的软件建设,同时加大对生活垃圾 源头减量资金的投入,保证垃圾分类、旧货交易、废品回收的有序发展。
生活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各级政府应舍得打基础、利长远的工夫,做好持续宣传,建设分类工作信 息平台,加大源头治理的工作,真正将“放错地方的资源”放到正确的地方,降低环境污染,发挥资源价值,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