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2014年5月黑龙江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知识》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在答题卡上涂黑。)
· (1). 2013年8月4日,第二十三届国际哲学大会在希腊雅典召开。会议反思当代世界中哲学的任务和功能,并考虑其贡献、期望远景以及哲学意识与其他学科的间隙,与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技术等活动,还有与多样的文化和传统的间隙。这体现了( )。
A.
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
B.
学了哲学,就会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
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思想体系
D.
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参考答案:D
· (2).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产生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
A.
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
人的实践活动
D.
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 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
参考答案:C
· (3). 有这样一个故事: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从哲学的角度看,欧布里德的错误在于( )。
A.
否认了物质的运动的关系
B.
歪曲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C.
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D.
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参考答案:D
· (4).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就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
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参考答案:D
· (5). 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诗中描述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哲学寓意是( )。
A.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
B.
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外因起作用
C.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D.
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
参考答案:C
· (6). 人在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光阴似箭”,在心情抑郁时则感到“度日如年”,这两种相反的状况表明( )。
A.
时间的特征是人的体验
B.
时间随人的感觉变化而变化
C.
时间的具体特征是可变的
D.
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参考答案:D
· (7). 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依然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稳中求进”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
C.
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D.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参考答案:D
· (8). —切科学的产生,都是从发展和整理个别的具体事实开始的,对大量的具体事实进行归纳、分析和综合,从中发现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就是科学。而科学理论一旦产生,又会成为生产技术进步的动力。从科学理论的产生过程和它对生产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看,体现了( )。
A.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B.
原因和结果的统一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D.
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参考答案:D
· (9). 一个嗜酒如命的酒鬼总结自己喝酒的心得:酒好喝,喝好酒,好喝酒,喝酒好。这样三个字,表达了四层意思。这说明( )。
A.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
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往往是不显著的
C.
有了质变并不意味着事物发展
D.
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
参考答案:D
· (10). 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谁都说紧张,但紧张的背后明显是毕业生的愿望与如今用人单位的需求相悖。一些用人单位抱怨,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做,真的没法用。从哲学角度看,“做小事”和“做大事”的关系是( )。
A.
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能做大事者,小事自然做得好
B.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做好小事才能做大事
C.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小事做得多自然能做好大事
D.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大事小事没有区别
参考答案:B
· (11). 粮食问题的解决要做到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长期目标结合起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这体现了( )。
A. —
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C.
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D.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参考答案:B
· (12). 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以丰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益处。其中一段话颇令人回味:“小时候父母常常说,女儿啊,乖乖把书念完,因为中国和印度的小孩正等着抢你的饭碗。”从“抢饭”到“抢饭碗”的变化反映的哲理最适宜的是( )。
A.
意识的创造性
B.
认识的上升性
C.
实践的能动性
D.
矛盾的同一性
参考答案:B
· (1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
感性认识来源于日常活动,理性认识则来源于科学实践
C.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
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参考答案:C
· (14). 东北“二人转”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家对“二人转”在内容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在形式上不断创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使其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升。这说明发展是( )。
A.
物质运动的一种方式和属性
B.
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
C.
新出现的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
D.
事物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
参考答案:B
· (15). 日本是全民迷信血型的国家。不少日本人相信血型决定性格甚至命运。血型迷信风潮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就业,甚至在政党竞选、商业招标等活动中,候选人也要先标明自己的血型。血型迷信( )。
A.
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是主观臆造的联系
B.
完全来源于人脑,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
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的存在有合理性
D.
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起决定作用
参考答案:A
· (16).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近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就要求我们( )。
A.
要重视量的积累
B.
要抓住时机促进飞跃
C.
要坚持适度原则
D.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参考答案:C
· (17). 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后,引发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有人说国家注重国学了,我支持”;有人说语文没必要那么重视,我反对”;有人说数学分值更应下调”。人们之所以对改革方案持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 )。
A.
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都是客观的
B.
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总是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C.
价值观是事物所具有的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
D.
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导致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评价不同
参考答案:D
· (18).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经济体制改革进人到新的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这主要体现了(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C.
社会意识和价值观的关系
D.
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参考答案:B
· (19). 新时期的解放思想,关键就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思想解放,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
A.
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怎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
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参考答案:C
·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 )。
A.
改革开放
B.
公平正义
C.
共同富裕
D.
社会和谐
参考答案:B
· (2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 )。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五位一体
C.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
科学发展观
参考答案:A
· (2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斗争、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l00年时( )。
A.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 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
B.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C.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答案:D
· (23).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 )。
A.
增强综合国力
B.
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C.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
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答案:D
· (24).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基础是( )。
A.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B.
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C.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D.
时代主题的转换
参考答案:B
· (25). 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
A.
基础性作用
B.
保障性作用
C.
决定性作用
D.
关键性作用
参考答案:C
· (26). 近年来,我国国有经济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这意味着( )。
A.
国有经济是否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不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
B.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并不要求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占支配地位
C.
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