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7日浙江宁波(事业单位)面试真题说明欢迎你来参加今天的面试。请仔细看题,认真准备,回答问题要抓住要点,把握好时间。准备完毕即可开始作答。
题目第1题:当前手机迭代特别快,隔几天软件就会更新一次。请谈谈你对迭代思维的看法。
第2题:现在很多人习惯用口交流,谁的声音大,谁的胜算就大。但是沟通不只用口,还应该用耳。请结合工作谈谈口和耳的关系。
第3题:现在扶贫政策下,部分干部扶贫把扶贫基金当成慈善基金,部分民众存在等靠要思想。请你谈谈看法。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手机的更新换代,相信大多人都感受颇深,尤其是智能手机上市之后,各大厂商的法宝就是不断的研发,不断的更新,软件领域也同样如此。可以说迭代思维确实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好处多多。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接下来,结合题干来分析这道题目:
审题点1:“当前手机迭代特别快”
“当前”二字告诉了我们这个现象发生的时间,那为什么过去没有而现在有呢?联系到手机这个行业,我们的思考方向可以是科技发展,创新意识,人才培养等,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综合发力,才推动了手机行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可以引发意义的思考。
审题点2:“隔几天软件就会更新一次”
“隔几天”三字告诉我们软件更新的频率,如此高频率的更新自然能够及时解决软件运行中的各种问题,但是我们联系实际去思考,软件高频更新,对于我们的使用体验真的就一定好吗?更新之后的内存大小,页面设置等等,需要不断的去调整适应。所以也可以以此切入,去思考更新过快有哪一些问题。
审题点3:“谈谈对迭代思维的看法”
结合之前的分析,迭代思维其实是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需要不断的进步,不断的调整适应新的状况,及时学习更新,但是同样,也要循序渐进,遵守规律,推动迭代思维亦或是社会前行更加科学合理。
综上,这道题的思路可以归纳为:开头表态——讲述意义——注意问题——合理发展。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伴随着现代科技和网络思维的发展,无论是手机的迭代还是软件的更新,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迭代思维也正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指引着劳动人民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齿轮。
在我看来,迭代思维有着十分深刻的重要意义。
第一,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创新意识。包括手机在内的诸多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体现了相关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设备升级、软件更新,并且不断的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和认可,也反映出了人民群众开放包容的心态,对于整个社会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有着诸多助益。
第二,能够促进科技进步,带来生产领域的革新。产品更新换代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兴趣,进而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而类似华为、小米、柔宇科技等企业也会加强产品研发的投入,比如提高芯片性能、推动曲面屏的研发问世等,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能够推动制造业的科技进步。
第三,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新的产品、新的性能,能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无形之中完成了资本的全流程转换,对于企业盈利、国家税收、民生事业建设等都有重要意义。
虽然迭代思维带来的好处诸多,但是也依然要留心观察,过快的更新频率是否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相关产品的利用率如何?是否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相匹配?所以,为了使迭代思维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我们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立足实际,让迭代思维在现实物质基础上不断发展。产品更新换代要以服务消费者实际需求为指引,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利用大数据整理信息,使每一个更新的产品和软件都能真正被人民所喜爱和接受。
第二,要有长远眼光,让迭代思维在现代化浪潮中推动革新。迭代思维不能仅仅集中在产品和软件的研发上,更要根据当前行业发展来设计未来方案。比如网络运营商要加强网络传输建设,全面普及4G网络,大力研发5G网络,进而推动电子通讯行业的发展。
第三,要完善配套设施,让迭代思维真正实现服务于民。除了产品在更新,配套设施和售后服务等也需要更新,例如加强后台系统维护,强化服务意识,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的使用体验,使得迭代思维能更加全面系统的服务社会。
我相信,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意识的觉醒,迭代思维一定能够更好的指引着社会发展大步前进!
第2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本题属于态度观点题。根据问法我们知道需要我们结合工作谈谈口和耳的关系,“口”和“耳”分别代表着“说”和“听”,题干有三句话,第一句说指说的声音大胜算就大,第二句话不只沟通是通过嘴巴说还是应该通过耳朵听,最后设问结合工作谈“说”和“听”的关系。那么考生在答题时要先简单回应前面两个观点,再结合工作详细阐述口和耳即“说”和“听”的关系。接下来我们结合这道题目进行详细分析:审题点1:“现在很多人习惯用口交流,谁的声音大,谁的胜算就大”
指出现在很多人在交流时喜欢一味的说,认为声音大就胜算大。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声音大并不代表占理,有可能是心虚,也有可能是情绪激动,不够理智。声音大只是一种外在形式,你说话的内容是否逻辑清晰、有理有据、是否让对方觉得“如沐春风”。这些比声音大更重要,因此“声音大胜算就大”存在问题,我们要予以反驳。
审题点2:“但是沟通不知用口,还应该用耳”
这里向我们指出,结合审题点1沟通用了口,告诉我们沟通不仅要口还要耳,沟通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只用“口”或“耳”都是片面的,应该既要会用“口”说,也要懂得用“耳”倾听,所以我们可以在这道题目当中进行论证,说话与倾听在沟通中的重要性,可以使用说理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式。
审题点3:“请结合工作谈谈口和耳的关系”
既然要“结合工作”,要跟自己的岗位有所联系,但是不能点明自己的具体岗位,只需要说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方向即可。我们要结合岗位的特点,将“说话”、“ 倾听”分别融入到工作环节中去,既要有口能言,也要有耳能听。
故本题的答题思路可为:简单谈谈对“声音大胜算就大”的看法,表明沟通“口”“耳”要并用的观点——分别结合具体工作论述“会说话”以及“善倾听”的重要性及在工作中的运用——最后结合自身简单谈谈启示。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我并不认同“声音大胜算就大”,声音只是沟通中的外在形式,声音大有可能是心虚或者是情绪激动,恰恰表明说话方的不理智,相反,语言表达流畅,思维逻辑清晰,声音
不急不缓更能体现出会说话的能力。我认为,在工作中有效的沟通应该是“口”“耳”并用,会说话是一种能力,善倾听是一种修养,两者缺一不可。说话是沟通的必要条件。中国有成语“先声夺人”“一诺千金”“金口玉言”强调的都是要会说话。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在复杂的社会交往中,是否能说,是否会说,以及言谈交际能力,直接影响着事情的成败或个人的成功。在目前的扶贫工作中,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这是因为部分扶贫干部在帮扶措施全覆盖后不说或者是不会说,没有及时将扶贫的成效、国家对扶贫工作的投入等说给群众听,造成群众不知晓党和国家的“好心”,认为理所当然,只懂得索取,不知感恩。因此,在基层工作中,我们要做好政策的宣讲工作,用群众的话语与群众打交道,上级政策也要“翻译”成群众语言,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讲出来,才会让人听懂听清听得进。
倾听是沟通的必备技巧。倾听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纳、是期待、是分担、是共享快乐,倾听给了别人一个表达的机会,其实只是放下倾听者的架子,用温暖的笑脸去面对说话者,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获得对方的喜欢与信任。在扶贫领域中,常常出现各种突发情况,群众不理解、有怨言,面对这种情况,不能一味的强行解释,更应该耐心的倾听,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群众的难处。只有这样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政府决策、环境监管、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要鼓励公众参与,群策群力才能细化落实好规定。
因此,在基层工作中,我们不仅要会用“口”说,更要会用“耳”听。把话说好需要多学习、多实践、能思考、敢担当,切实做到实话实说、老话新说、说了有用,让话语激发出强大的力量。善倾听需要沉下身子,虚心、耐心倾听群众意见、建议和呼声,与群众将心比心,专注群众的诉求,及时反馈,解决群众疑难。
第3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本题属于社会现象题,考察考生对扶贫工作的理解。题目中出现了两个现象:一个部分干部扶贫把扶贫基金当成慈善基金,把扶贫工作等同于慈善救济;另一个是部分民众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精神上没有办法“脱贫”。很显然,这两种现象都是不利于目前扶贫工作的开展。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谈原因、危害以及解决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谈看法时,两种现象都要涉及到,不能遗落。接下来我们结合这道题目进行详细分析:
审题点1:“现在扶贫政策下,部分干部扶贫把扶贫基金当成慈善基金”
扶贫和慈善有本质区别。扶贫基金应该是用于帮扶贫困户脱贫的资金,理应是一种系统性的工程,要通过扶贫基金的使用长久改善贫困户的生活条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贫困户找到致贫原因,根本上让帮扶对象彻底脱贫致富,走向富裕。而慈善基金带有救济的性质,从道义层面上短暂解决帮扶对象的生活问题,也容易造成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不能彻底帮扶贫困户脱贫解困。因此我们就可以从主体出发,从贫困干部本身思考其产生这样做法的原因是部分扶贫干部没有领会到扶贫工作的实质,同时深入思考导致扶贫干部没有做实事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扶贫工作指导不到位,另一方面可能是扶贫工作监督不到位。
审题点2:“部分民众存在等靠要”
“等靠要”本质上是一种“精神贫困”,这是目前脱贫攻坚路上难过的坎、难爬的坡。为此,我们要从内外部找准病根,这个同审题点1一样,也是现象暴露出来的原因,脱贫思想懈怠,觉得自己是贫困群众,就应该被帮扶,缺乏自主脱贫的意识,我们要根据这些原因,从思想上斩断“等靠要”思想,激发内生动力,以扶贫“参与感”带动脱贫“获得感”从而真正帮扶困难群众。
故本题的答题思路可为:简单谈谈对扶贫基金变慈善基金、“等靠要”的看法,然后二者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建议。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现在国家正在风风火火的开展扶贫工作,但是“扶贫基金变慈善基金”“部分民众存在等靠要思想”成为了脱贫攻坚路上的阻碍。对此,我感到十分担忧。
第一,群众缺乏“精神之钙”。部分群众没有进取意识,并不觉得贫困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希望一直依靠政府帮扶,缺乏干事创业脱贫致富的理想信念。
第二,工作人员缺乏工作创新意识,工作能力不足。部分扶贫干部开展扶贫工作时只为贯彻精神,落实指标,没有真正了解扶贫工作根本所在,扶贫方式简单,仅限于捐款捐物“输血”扶贫,扶贫的决策缺乏科学性和长效性。
第三,政府部门对于扶贫工作监督不足。政府部门在检验扶贫工作成效的时候,只是简单的查看贫困家庭现在的经济状况,没有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没有将扶贫实效性纳入到绩效考核当中。
第四,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国家缺乏对努力争取脱贫摘帽群众的奖励机制,以及对部分贫困户“等靠要”行为的处理措施,一定程度上放任了这种不良行为的出现。
慈善扶贫方式和“等靠要”等思想制约了贫困户自身发展,阻碍了脱贫攻坚战的前进步伐。要解决此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扶贫先扶志,补足“精神之钙”。通过广泛设置宣传标语、农村大字报、大型户外广播等多种形式,树立“争戴贫困帽可耻、勇摘贫困帽光荣”的观念;深入挖掘脱贫工作中的正反典型,通过电视、报纸、微信等线上线下媒介,对先进典型进行弘扬,对反面典型进行曝光。
第二,改善工作方法,找准病因造血帮扶。基层干部要沉下心,深入了解脱贫政策根本所在,为贫困户讲好政策、谋划出路,转变过去单纯送钱、送米等“输血”式扶贫,真正实现“造血”扶贫。深入调研,研究致贫原因,有针对性的实施帮扶措施。
第三,加强政府部门扶贫工作的监督。通过建立扶贫对象家庭档案,对于受帮扶群众进行长期跟踪调查,查看是否从根本上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将脱贫指标与绩效考核相挂钩。第四,完善奖惩机制,激励群众不等不靠。对于勤劳肯干、自强不息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或主动脱贫户,给予一定的种养殖补助、务工补贴、产业项目倾斜等奖励资金或政策红利。建立惩处机制,严格评定标准,畅通监督渠道,甄别剔除出“贫困老赖”,使其懂得国家扶贫政策“扶勤不扶懒”。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手机的更新换代,相信大多人都感受颇深,尤其是智能手机上市之后,各大厂商的法宝就是不断的研发,不断的更新,软件领域也同样如此。可以说迭代思维确实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好处多多。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接下来,结合题干来分析这道题目:
审题点1:“当前手机迭代特别快”
“当前”二字告诉了我们这个现象发生的时间,那为什么过去没有而现在有呢?联系到手机这个行业,我们的思考方向可以是科技发展,创新意识,人才培养等,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综合发力,才推动了手机行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可以引发意义的思考。
审题点2:“隔几天软件就会更新一次”
“隔几天”三字告诉我们软件更新的频率,如此高频率的更新自然能够及时解决软件运行中的各种问题,但是我们联系实际去思考,软件高频更新,对于我们的使用体验真的就一定好吗?更新之后的内存大小,页面设置等等,需要不断的去调整适应。所以也可以以此切入,去思考更新过快有哪一些问题。
审题点3:“谈谈对迭代思维的看法”
结合之前的分析,迭代思维其实是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需要不断的进步,不断的调整适应新的状况,及时学习更新,但是同样,也要循序渐进,遵守规律,推动迭代思维亦或是社会前行更加科学合理。
综上,这道题的思路可以归纳为:开头表态——讲述意义——注意问题——合理发展。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伴随着现代科技和网络思维的发展,无论是手机的迭代还是软件的更新,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迭代思维也正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指引着劳动人民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齿轮。
在我看来,迭代思维有着十分深刻的重要意义。
第一,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创新意识。包括手机在内的诸多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体现了相关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设备升级、软件更新,并且不断的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和认可,也反映出了人民群众开放包容的心态,对于整个社会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有着诸多助益。
第二,能够促进科技进步,带来生产领域的革新。产品更新换代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兴趣,进而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而类似华为、小米、柔宇科技等企业也会加强产品研发的投入,比如提高芯片性能、推动曲面屏的研发问世等,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能够推动制造业的科技进步。
第三,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新的产品、新的性能,能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无形之中完成了资本的全流程转换,对于企业盈利、国家税收、民生事业建设等都有重要意义。
虽然迭代思维带来的好处诸多,但是也依然要留心观察,过快的更新频率是否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相关产品的利用率如何?是否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相匹配?所以,为了使迭代思维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我们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立足实际,让迭代思维在现实物质基础上不断发展。产品更新换代要以服务消费者实际需求为指引,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利用大数据整理信息,使每一个更新的产品和软件都能真正被人民所喜爱和接受。第二,要有长远眼光,让迭代思维在现代化浪潮中推动革新。迭代思维不能仅仅集中在产品和软件的研发上,更要根据当前行业发展来设计未来方案。比如网络运营商要加强网络传输建设,全面普及4G网络,大力研发5G网络,进而推动电子通讯行业的发展。
第三,要完善配套设施,让迭代思维真正实现服务于民。除了产品在更新,配套设施和售后服务等也需要更新,例如加强后台系统维护,强化服务意识,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的使用体验,使得迭代思维能更加全面系统的服务社会。
我相信,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意识的觉醒,迭代思维一定能够更好的指引着社会发展大步前进!
第2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本题属于态度观点题。根据问法我们知道需要我们结合工作谈谈口和耳的关系,“口”和“耳”分别代表着“说”和“听”,题干有三句话,第一句说指说的声音大胜算就大,第二句话不只沟通是通过嘴巴说还是应该通过耳朵听,最后设问结合工作谈“说”和“听”的关系。那么考生在答题时要先简单回应前面两个观点,再结合工作详细阐述口和耳即“说”和“听”的关系。接下来我们结合这道题目进行详细分析:
审题点1:“现在很多人习惯用口交流,谁的声音大,谁的胜算就大”
指出现在很多人在交流时喜欢一味的说,认为声音大就胜算大。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声音大并不代表占理,有可能是心虚,也有可能是情绪激动,不够理智。声音大只是一种外在形式,你说话的内容是否逻辑清晰、有理有据、是否让对方觉得“如沐春风”。这些比声音大更重要,因此“声音大胜算就大”存在问题,我们要予以反驳。
审题点2:“但是沟通不知用口,还应该用耳”
这里向我们指出,结合审题点1沟通用了口,告诉我们沟通不仅要口还要耳,沟通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只用“口”或“耳”都是片面的,应该既要会用“口”说,也要懂得用“耳”倾听,所以我们可以在这道题目当中进行论证,说话与倾听在沟通中的重要性,可以使用说理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式。
审题点3:“请结合工作谈谈口和耳的关系”
既然要“结合工作”,要跟自己的岗位有所联系,但是不能点明自己的具体岗位,只需要说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方向即可。我们要结合岗位的特点,将“说话”、“ 倾听”分别融入到工作环节中去,既要有口能言,也要有耳能听。
故本题的答题思路可为:简单谈谈对“声音大胜算就大”的看法,表明沟通“口”“耳”要并用的观点——分别结合具体工作论述“会说话”以及“善倾听”的重要性及在工作中的运用——最后结合自身简单谈谈启示。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我并不认同“声音大胜算就大”,声音只是沟通中的外在形式,声音大有可能是心虚或者是情绪激动,恰恰表明说话方的不理智,相反,语言表达流畅,思维逻辑清晰,声音不急不缓更能体现出会说话的能力。我认为,在工作中有效的沟通应该是“口”“耳”并用,会说话是一种能力,善倾听是一种修养,两者缺一不可。
说话是沟通的必要条件。中国有成语“先声夺人”“一诺千金”“金口玉言”强调的都是要会说话。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在复杂的社会交往中,是否能说,是否会说,以及言谈交际能力,直接影响着事情的成败或个人的成功。在目前的扶贫工作中,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这是因为部分扶贫干部在帮扶措施全覆盖后不说或者是不会说,没有及时将扶贫的成效、国家对扶贫工作的投入等说给群众听,造成群众不知晓党和国家的“好心”,认为理
所当然,只懂得索取,不知感恩。因此,在基层工作中,我们要做好政策的宣讲工作,用群众的话语与群众打交道,上级政策也要“翻译”成群众语言,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讲出来,才会让人听懂听清听得进。倾听是沟通的必备技巧。倾听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纳、是期待、是分担、是共享快乐,倾听给了别人一个表达的机会,其实只是放下倾听者的架子,用温暖的笑脸去面对说话者,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获得对方的喜欢与信任。在扶贫领域中,常常出现各种突发情况,群众不理解、有怨言,面对这种情况,不能一味的强行解释,更应该耐心的倾听,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群众的难处。只有这样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政府决策、环境监管、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要鼓励公众参与,群策群力才能细化落实好规定。
因此,在基层工作中,我们不仅要会用“口”说,更要会用“耳”听。把话说好需要多学习、多实践、能思考、敢担当,切实做到实话实说、老话新说、说了有用,让话语激发出强大的力量。善倾听需要沉下身子,虚心、耐心倾听群众意见、建议和呼声,与群众将心比心,专注群众的诉求,及时反馈,解决群众疑难。
第3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本题属于社会现象题,考察考生对扶贫工作的理解。题目中出现了两个现象:一个部分干部扶贫把扶贫基金当成慈善基金,把扶贫工作等同于慈善救济;另一个是部分民众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精神上没有办法“脱贫”。很显然,这两种现象都是不利于目前扶贫工作的开展。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谈原因、危害以及解决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谈看法时,两种现象都要涉及到,不能遗落。接下来我们结合这道题目进行详细分析:
审题点1:“现在扶贫政策下,部分干部扶贫把扶贫基金当成慈善基金”
扶贫和慈善有本质区别。扶贫基金应该是用于帮扶贫困户脱贫的资金,理应是一种系统性的工程,要通过扶贫基金的使用长久改善贫困户的生活条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贫困户找到致贫原因,根本上让帮扶对象彻底脱贫致富,走向富裕。而慈善基金带有救济的性质,从道义层面上短暂解决帮扶对象的生活问题,也容易造成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不能彻底帮扶贫困户脱贫解困。因此我们就可以从主体出发,从贫困干部本身思考其产生这样做法的原因是部分扶贫干部没有领会到扶贫工作的实质,同时深入思考导致扶贫干部没有做实事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扶贫工作指导不到位,另一方面可能是扶贫工作监督不到位。
审题点2:“部分民众存在等靠要”
“等靠要”本质上是一种“精神贫困”,这是目前脱贫攻坚路上难过的坎、难爬的坡。为此,我们要从内外部找准病根,这个同审题点1一样,也是现象暴露出来的原因,脱贫思想懈怠,觉得自己是贫困群众,就应该被帮扶,缺乏自主脱贫的意识,我们要根据这些原因,从思想上斩断“等靠要”思想,激发内生动力,以扶贫“参与感”带动脱贫“获得感”从而真正帮扶困难群众。
故本题的答题思路可为:简单谈谈对扶贫基金变慈善基金、“等靠要”的看法,然后二者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建议。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现在国家正在风风火火的开展扶贫工作,但是“扶贫基金变慈善基金”“部分民众存在等靠要思想”成为了脱贫攻坚路上的阻碍。对此,我感到十分担忧。
第一,群众缺乏“精神之钙”。部分群众没有进取意识,并不觉得贫困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希望一直依靠政府帮扶,缺乏干事创业脱贫致富的理想信念。
第二,工作人员缺乏工作创新意识,工作能力不足。部分扶贫干部开展扶贫工作时只为贯彻精神,落实指标,没有真正了解扶贫工作根本所在,扶贫方式简单,仅限于捐款捐物“输血”扶贫,扶贫的决策缺乏科学性和长效性。
第三,政府部门对于扶贫工作监督不足。政府部门在检验扶贫工作成效的时候,只是简单的查看贫困家庭现在的经济状况,没有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没有将扶贫实效性纳入到绩效考核当中。第四,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国家缺乏对努力争取脱贫摘帽群众的奖励机制,以及对部分贫困户“等靠要”行为的处理措施,一定程度上放任了这种不良行为的出现。
慈善扶贫方式和“等靠要”等思想制约了贫困户自身发展,阻碍了脱贫攻坚战的前进步伐。要解决此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扶贫先扶志,补足“精神之钙”。通过广泛设置宣传标语、农村大字报、大型户外广播等多种形式,树立“争戴贫困帽可耻、勇摘贫困帽光荣”的观念;深入挖掘脱贫工作中的正反典型,通过电视、报纸、微信等线上线下媒介,对先进典型进行弘扬,对反面典型进行曝光。
第二,改善工作方法,找准病因造血帮扶。基层干部要沉下心,深入了解脱贫政策根本所在,为贫困户讲好政策、谋划出路,转变过去单纯送钱、送米等“输血”式扶贫,真正实现“造血”扶贫。深入调研,研究致贫原因,有针对性的实施帮扶措施。
第三,加强政府部门扶贫工作的监督。通过建立扶贫对象家庭档案,对于受帮扶群众进行长期跟踪调查,查看是否从根本上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将脱贫指标与绩效考核相挂钩。
第四,完善奖惩机制,激励群众不等不靠。对于勤劳肯干、自强不息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或主动脱贫户,给予一定的种养殖补助、务工补贴、产业项目倾斜等奖励资金或政策红利。建立惩处机制,严格评定标准,畅通监督渠道,甄别剔除出“贫困老赖”,使其懂得国家扶贫政策“扶勤不扶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