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1日下午人民银行面试真题说明欢迎你来参加今天的面试。请仔细看题,认真准备,回答问题要抓住要点,把握好时间。准备完毕即可开始作答。
题目第1题:对以下两个论点分别进行反驳:
(1)碎片化阅读让人看资料不细致;
(2)碎片化阅读让人阅读没有深度。
第2题:现在的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独立性不足,离职率高,主动性不足,为了避免这些问题,你怎么组织招聘工作?
第3题:你在你的同事领导眼中有什么不足,你为了这个不足做过哪些努力,又取得哪些成效?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反驳题是综合分析题的变形题,其实也就是分析出观点是什么,并且例证其不对的原因;结合本题大背景是碎片化阅读,给的论点都是阐述碎片化阅读不好之处,我们需要挨个论述,分析其观点偏颇的地方,说明碎片化阅读的好处,具体分析如下:
审题点1:“碎片化阅读让人看资料不细致”
这一点是对碎片化阅读的误解,一方面,资料看得是否仔细不在于什么方式,而在于看书的心态;另一方面,碎片化阅读可以结合互联网工具进行阅读,反而形式更多,资料越丰富,阅读也更仔细。这就是我们可以反驳第一个观点的论据。
审题点2:“碎片化阅读让人阅读没有深度”
这个观点也是偏颇的,其一,对大多数人来说,除了赖以谋生的知识需要有深入的理解,其他知识,尤其是工具性的知识只需要知其然就可以了;其二,当下利用各种互联网工具将思考不深入的、理解不深刻的问题和一些知名学者进行讨论或者看名家的文章都是最好的方式;其三,深度从来不是简简单单用大量时间学习理论就可以实现的,最重要的还是要进行实践。这就是可以反驳第二个观点的论据。
本题答题思路:表明赞同碎片化阅读——对于两个论点各自阐述,说明碎片化阅读的好处。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碎片化阅读是通过对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时间进行分割,使学习者能利用空闲时间随时随地的学习。对于碎片化学习我是持支持的态度,对于以上两个论点,我将逐一进行反驳。
针对第一个论点所说的“碎片化阅读让人看资料不细致”,我认为其观点是有失偏颇的。理由一,看资料不仔细不在于何种时间、地点、方式的不同,而在于能否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即便是深处安静的图书馆如果边看手机边阅读也会造成读书粗陋,毫无收获;但是反观有些人置身闹市沉下心阅读,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是收获颇丰。理由二,碎片化的学习加上现代化的工具的使用能真正的让人对于资料有更多元的解读,反而会更细致,比如学习的人在看书以及学习之时,将一些有疑惑或者思考不够深入的观点利用微博、知乎和朋友圈等工具进行讨教互动,会收到很多专业人员的解答,甚至是图解、视频等形式的回复,在集思广益之下对资料会阅读的更细致。
针对第二个论点说“碎片化阅读让人阅读没有深度”,更是对于碎片化学习的一种误解。其一,知识的学习本身是有区别的,有些知识本身就是无需深入学习的,每个人工作的领域是固定的,需要真正深入掌握的是自己本专业内、赖以谋生的知识,而其他知识,如办公的技巧以及工具性的知识本身无需要深入理解,只需要学会使用技巧,随学随用就可以。其二,互联网的时代给了我们更为深度学习的机会,可以通过付费购买知识,和知识达人甚至是知知专家去进行沟通;而互联网的学习一般呈现的方式就是所谓的碎片化阅读,可以在微信订阅号和付费问答等平台,抽出自己空闲时间学习其他名家的思维,增加见闻和理解,这样对知识的理解远比闭门造车更加深入。其三,阅读的深度并不是来自对于文字的滚瓜烂熟和倒背如流,而是在于阅读能否深入人心,化为行动,如果碎片的阅读能让人带着思索深入工作,在实践中理解阅读的真意,那这样的阅读方式就是合理的且有深度的。
碎片化阅读是在快节奏的生活成为必然的当下几乎每个人都要接触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费劲心思找其不合理之处,而是尽可能利用其优点,将其优势发挥到最大,让碎片化阅读真正能够成为我们当代学习方式演变、提高学习效率的有力推手。
第2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这道题问的是如何组织招聘工作,那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一道组织类的题目。可以考虑招聘的要素,比如要招聘哪些人,怎么招聘,以及招聘完成后怎么留住人才,当然,在招聘方式中,可以明确体现解决了题目给出的矛盾点。
审题点1:“现在的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独立性不足,离职率高,主动性不足”
题目给出了三个主要的矛盾点,那我们可以在招聘过程中,通过单位制度的宣传及对于人才的考核,来规避者几个问题。比如,要想独立性强,那可以通过让他独立完成工作来考察;
避免离职率高,可以做好人岗匹配;解决主动性不足,可以结合单位奖励及惩罚制度,说明对于主动性的要求。审题点2:“为了避免这些问题,你怎么组织招聘工作”
一般组织招聘,我们会围绕前期准备、招聘师、招聘方式、 考察内容等展开,但是这道题目因为有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将考察方式及内容融入到对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这样可以明确的回应题目的矛盾点。
最后,这道题的思路可以确定为:前期准备——解决问题(独立性不足,离职率高,主动性不足)——考察培训——留住人才。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毕业生的这些问题,基本上可以在招聘过程中来规避,对此我会这样来组织。
第一,做好招聘的准备工作。我会召开科室负责人座谈会,了解单位稀缺的人才,要求的专业、特长,比如计算机技术及综合文字写作能力。同时,通过有奖匿名问卷的方式,了解离职员工及在职员工对于单位制度的看法、不满意的地方,根据调查情况,作出改进。
第二,合理设计招聘流程。
对于独立性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方式的改进来解决。比如,招聘时可以通过灵活考察方式,来挑选出独立性强的工作人员。比如,可以通过陌生环境实践活动,或者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某项设计方案的方式,来考察独立能力。
针对离职率高的问题,一方面,我会在招聘时,根据单位的人才需求来合理设置岗位,明确专业、学历、年龄要求,避免人岗不对称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做好单位的宣传册,将单位
的制度理念、文化内涵、工资待遇情况做好说明,发放给有意愿的求职者。针对主动性不足的问题,我会在刷选简历过程中,通过工作及学习经历,了解其主动性。并且,在招聘讲座中,将单位的正向奖励机制做出说明,如奖金和晋升渠道与工作业绩挂钩,同时也要说明惩罚措施,比如连续业绩考核不合格,工作不积极,可能会调整薪酬待遇。
当然,在整个招聘过程中,我会合理设置各个考察环节的分值比重,科学的选出人才。
第三,重视后期培训。在初期的招聘工作完成后,可以设置短期培训考察环节,重点培训工作内容、制度、要求,考察主动性及独立性,如果双向选择合适,可以签订长期合同。
最后,做好长期工作。为保留优秀人才,可以畅通员工意见反馈渠道,及时解决员工问题。并且,完善各项制度,做好员工的培训、考核、晋升等工作,激励大家发挥主动性、创造性。
第3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本题是一个较为开放的题目,属于自我认知类型。但是本题的题干信息一定程度上为考生降低了难度,给出了三个小设问,实际上为考生作答确立好了大的逻辑框架,考生只要依照次序作答即可。先是说出“不足是什么”,之后讲“自己如何努力改正了不足”,最后说“取得了什么样的良好效果”。
审题点1:“你在你的同事领导眼中有什么不足”
首先这里是问“不足”也就是缺点,并且还给出了限定的范围,是“在领导和同事的眼中”。这里提醒考生注意两点:一是这个不足不要掉进坑里,说出一些难以改正,或者本人素质存在的大问题,要回答不足,但是还需要是可以原谅、可以改正的不足;二是这里强调了“同事和领导眼中”,那我们尽量回答工作中相关的,更为贴切 ,也是考察的目的所在。
审题点2:“你为了这个不足做过哪些努力”
这个设问则是让考生说明,自己是如何改正的。考生可以分点来作答,对于自己的问题要多想几个解决的方式。在思路上,可以先假设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出现的这个 问题 ,是态度问题 、能力问题,还是经验问题,依照问题想解决措施。
审题点3:“又取得哪些成效”
取得的成就方面,首先就是要针对于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很好的改善,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思考,是否顺带还让其他方面变得更好了,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作为单位中的年轻人,我一直以谦虚和谨慎的态度认真完成好每一项工作,所以整体上来说同事和领导对我的评价都比较好。要说他们眼中我的不足,我认为可能是“大胆表达”方面我还有欠缺。有时候即使有新的想法,也觉得自己是新人,经验不足,也不够自信,
而不敢表达。为此,我首先认真反思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找到不敢表达的症结。接下来就逐一进行突破和改正。
一是提升理论基础,对于学生时代经典的经济学著作,尤其是和工作关联比较大的这部分,进行了再次的学习。比方说宏观经济学,银行货币学,商业银行等等,扎实基础;
二是理论结合实践,工作一段时间了,对于书本的理解不再像学生时代那么浅显,我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现在工作的实践相结合,找到切合点 ,深化理解,在表达的时候争取做到既能引经据典,又能不脱离工作现实;
三是调整好心态。改变过去怕出错、不敢说的情况。在表达想法之前尽可能考虑周全,那么,即使表达之后可能发现我的想法有瑕疵、不成熟也不可怕,可以根据领导和同事的意见做好调整。树立起自信,更要不气馁、不退缩。
这样做之后,可以说是受益匪浅,收到了比预想还要好的效果。
一方面在“大胆表达”这件事上,我改变过去唯唯诺诺不敢说的状态,无论是领导单独询问,还是会议发言,我都能有理有据、有条理的表达想法,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另一方面利用这个过程,我实际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在形成想法,表达想法,修正想法的过程中,我能够主动思考,提升了创新能力,也曾经为单位 “互联网+银行”的平台提出了一些非常具备建设性的意见,我虚心的态度,也让领导和同事对我刮目相看,从而我也越来越积极,越来越自信,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反驳题是综合分析题的变形题,其实也就是分析出观点是什么,并且例证其不对的原因;结合本题大背景是碎片化阅读,给的论点都是阐述碎片化阅读不好之处,我们需要挨个论述,分析其观点偏颇的地方,说明碎片化阅读的好处,具体分析如下:
审题点1:“碎片化阅读让人看资料不细致”
这一点是对碎片化阅读的误解,一方面,资料看得是否仔细不在于什么方式,而在于看书的心态;另一方面,碎片化阅读可以结合互联网工具进行阅读,反而形式更多,资料越丰富,阅读也更仔细。这就是我们可以反驳第一个观点的论据。
审题点2:“碎片化阅读让人阅读没有深度”
这个观点也是偏颇的,其一,对大多数人来说,除了赖以谋生的知识需要有深入的理解,其他知识,尤其是工具性的知识只需要知其然就可以了;其二,当下利用各种互联网工具将思考不深入的、理解不深刻的问题和一些知名学者进行讨论或者看名家的文章都是最好的方式;其三,深度从来不是简简单单用大量时间学习理论就可以实现的,最重要的还是要进行实践。这就是可以反驳第二个观点的论据。
本题答题思路:表明赞同碎片化阅读——对于两个论点各自阐述,说明碎片化阅读的好处。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碎片化阅读是通过对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时间进行分割,使学习者能利用空闲时间随时随地的学习。对于碎片化学习我是持支持的态度,对于以上两个论点,我将逐一进行反驳。
针对第一个论点所说的“碎片化阅读让人看资料不细致”,我认为其观点是有失偏颇的。理由一,看资料不仔细不在于何种时间、地点、方式的不同,而在于能否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即便是深处安静的图书馆如果边看手机边阅读也会造成读书粗陋,毫无收获;但是反观有些人置身闹市沉下心阅读,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是收获颇丰。理由二,碎片化的学习加上现代化的工具的使用能真正的让人对于资料有更多元的解读,反而会更细致,比如学习的人在看书以及学习之时,将一些有疑惑或者思考不够深入的观点利用微博、知乎和朋友圈等工具进
行讨教互动,会收到很多专业人员的解答,甚至是图解、视频等形式的回复,在集思广益之下对资料会阅读的更细致。针对第二个论点说“碎片化阅读让人阅读没有深度”,更是对于碎片化学习的一种误解。其一,知识的学习本身是有区别的,有些知识本身就是无需深入学习的,每个人工作的领域是固定的,需要真正深入掌握的是自己本专业内、赖以谋生的知识,而其他知识,如办公的技巧以及工具性的知识本身无需要深入理解,只需要学会使用技巧,随学随用就可以。其二,互联网的时代给了我们更为深度学习的机会,可以通过付费购买知识,和知识达人甚至是知知专家去进行沟通;而互联网的学习一般呈现的方式就是所谓的碎片化阅读,可以在微信订阅号和付费问答等平台,抽出自己空闲时间学习其他名家的思维,增加见闻和理解,这样对知识的理解远比闭门造车更加深入。其三,阅读的深度并不是来自对于文字的滚瓜烂熟和倒背如流,而是在于阅读能否深入人心,化为行动,如果碎片的阅读能让人带着思索深入工作,在实践中理解阅读的真意,那这样的阅读方式就是合理的且有深度的。
碎片化阅读是在快节奏的生活成为必然的当下几乎每个人都要接触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费劲心思找其不合理之处,而是尽可能利用其优点,将其优势发挥到最大,让碎片化阅读真正能够成为我们当代学习方式演变、提高学习效率的有力推手。
第2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这道题问的是如何组织招聘工作,那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一道组织类的题目。可以考虑招聘的要素,比如要招聘哪些人,怎么招聘,以及招聘完成后怎么留住人才,当然,在招聘方式中,可以明确体现解决了题目给出的矛盾点。
审题点1:“现在的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独立性不足,离职率高,主动性不足”
题目给出了三个主要的矛盾点,那我们可以在招聘过程中,通过单位制度的宣传及对于人才的考核,来规避者几个问题。比如,要想独立性强,那可以通过让他独立完成工作来考察;避免离职率高,可以做好人岗匹配;解决主动性不足,可以结合单位奖励及惩罚制度,说明对于主动性的要求。
审题点2:“为了避免这些问题,你怎么组织招聘工作”
一般组织招聘,我们会围绕前期准备、招聘师、招聘方式、 考察内容等展开,但是这道题目因为有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将考察方式及内容融入到对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这样可以明确的回应题目的矛盾点。
最后,这道题的思路可以确定为:前期准备——解决问题(独立性不足,离职率高,主动性不足)——考察培训——留住人才。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毕业生的这些问题,基本上可以在招聘过程中来规避,对此我会这样来组织。
第一,做好招聘的准备工作。我会召开科室负责人座谈会,了解单位稀缺的人才,要求的专业、特长,比如计算机技术及综合文字写作能力。同时,通过有奖匿名问卷的方式,了解离职员工及在职员工对于单位制度的看法、不满意的地方,根据调查情况,作出改进。
第二,合理设计招聘流程。
对于独立性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方式的改进来解决。比如,招聘时可以通过灵活考察方式,来挑选出独立性强的工作人员。比如,可以通过陌生环境实践活动,或者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某项设计方案的方式,来考察独立能力。
针对离职率高的问题,一方面,我会在招聘时,根据单位的人才需求来合理设置岗位,明确专业、学历、年龄要求,避免人岗不对称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做好单位的宣传册,将单位的制度理念、文化内涵、工资待遇情况做好说明,发放给有意愿的求职者。
针对主动性不足的问题,我会在刷选简历过程中,通过工作及学习经历,了解其主动性。并且,在招聘讲座中,将单位的正向奖励机制做出说明,如奖金和晋升渠道与工作业绩挂钩,
同时也要说明惩罚措施,比如连续业绩考核不合格,工作不积极,可能会调整薪酬待遇。当然,在整个招聘过程中,我会合理设置各个考察环节的分值比重,科学的选出人才。
第三,重视后期培训。在初期的招聘工作完成后,可以设置短期培训考察环节,重点培训工作内容、制度、要求,考察主动性及独立性,如果双向选择合适,可以签订长期合同。
最后,做好长期工作。为保留优秀人才,可以畅通员工意见反馈渠道,及时解决员工问题。并且,完善各项制度,做好员工的培训、考核、晋升等工作,激励大家发挥主动性、创造性。
第3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本题是一个较为开放的题目,属于自我认知类型。但是本题的题干信息一定程度上为考生降低了难度,给出了三个小设问,实际上为考生作答确立好了大的逻辑框架,考生只要依照次序作答即可。先是说出“不足是什么”,之后讲“自己如何努力改正了不足”,最后说“取得了什么样的良好效果”。
审题点1:“你在你的同事领导眼中有什么不足”
首先这里是问“不足”也就是缺点,并且还给出了限定的范围,是“在领导和同事的眼中”。这里提醒考生注意两点:一是这个不足不要掉进坑里,说出一些难以改正,或者本人素质存在的大问题,要回答不足,但是还需要是可以原谅、可以改正的不足;二是这里强调了“同事和领导眼中”,那我们尽量回答工作中相关的,更为贴切 ,也是考察的目的所在。
审题点2:“你为了这个不足做过哪些努力”
这个设问则是让考生说明,自己是如何改正的。考生可以分点来作答,对于自己的问题要多想几个解决的方式。在思路上,可以先假设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出现的这个 问题 ,是态度问题 、能力问题,还是经验问题,依照问题想解决措施。
审题点3:“又取得哪些成效”
取得的成就方面,首先就是要针对于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很好的改善,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思考,是否顺带还让其他方面变得更好了,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作为单位中的年轻人,我一直以谦虚和谨慎的态度认真完成好每一项工作,所以整体上来说同事和领导对我的评价都比较好。要说他们眼中我的不足,我认为可能是“大胆表达”方面我还有欠缺。有时候即使有新的想法,也觉得自己是新人,经验不足,也不够自信,而不敢表达。
为此,我首先认真反思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找到不敢表达的症结。接下来就逐一进行突破和改正。
一是提升理论基础,对于学生时代经典的经济学著作,尤其是和工作关联比较大的这部分,进行了再次的学习。比方说宏观经济学,银行货币学,商业银行等等,扎实基础;
二是理论结合实践,工作一段时间了,对于书本的理解不再像学生时代那么浅显,我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现在工作的实践相结合,找到切合点 ,深化理解,在表达的时候争取做到既能引经据典,又能不脱离工作现实;
三是调整好心态。改变过去怕出错、不敢说的情况。在表达想法之前尽可能考虑周全,那么,即使表达之后可能发现我的想法有瑕疵、不成熟也不可怕,可以根据领导和同事的意见做好调整。树立起自信,更要不气馁、不退缩。
这样做之后,可以说是受益匪浅,收到了比预想还要好的效果。
一方面在“大胆表达”这件事上,我改变过去唯唯诺诺不敢说的状态,无论是领导单独询问,还是会议发言,我都能有理有据、有条理的表达想法,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另一方面利用这个过程,我实际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在形成想法,表达想法,修正想法的过程中,我能够主动思考,提升了创新能力,也曾经为单位 “互联网+银行”的平台提出了一些非常具备建设性的意见,我虚心的态度,也让领导和同事对我刮目相看,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