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于提高公众对于某种产品的信心),二来也能教育前来参观的青少年。我知道有一些地方已经在举办一些特色的节庆活动,如 “风筝节”、“菊花节”、“豆腐节”,不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比较多,急功近利。有时候举办方甚至请上几个外教,冒充外商,摆明着显示这是招商会,引资会。普通人觉得这类活动与己无关,甚至认为它扰民。如能充分发挥社区力量,让其常规化,成为老百姓自己的聚会,那会是功德无量的进步。
材料7、深化社会组织改革要“去行政化”、“去垄断化”、“去利益化”,“搞改革的人不能成为改革的阻力”。社会组织改革要向前走,需要“杀开一条血路的勇气决心”。 事实上,行政化所充斥的社会角落、所积蓄的社会情绪,不仅是行政人员的职位安插,还在于行政机关逾越权力界限,以指导的名义直接干涉社会组织的运作、“政社不分”。行政人员的退出仅是政府放权、权力回归本位的开始。旧有“社会组织”要改变的,包括行政化的资金依赖、编制福利诱惑,行政化的机构运作方式,及可能已内化到血液的权力思维。另一方面,“小政府,大社会”目标所指向的权力收敛,则在于真心放权的力度与决心,以及具体到每一个行政办事、执法程序中的细节诚意。 社会组织改革亟待实质性进展,其“去行政化”的目标,需要引入竞争机制,让“去垄断化”倒逼和激励社会组织的内发革新
作答要求:
根据给定材料,概述以上资料的主要内容,文字简洁扼要,不超出200字。(20分)
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目前我国民生保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要有条理,有针对性和可操性,不超过400字(30分)
3.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结合实际写一篇1000字的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言语流畅,表面整洁(50分)
参考答案
根据给定材料,概述以上资料的主要内容,文字简洁扼要,不超出200字。(20分)
【题目解析】题设中“概述”二字表明此题是一道概括题,概括的范围是整篇材料,由于字数被控制在200字以内,这要求考生在答题时注意材料的内在逻辑结构,归纳答题要点。
【参考答案】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在完成保障和改善民生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过程中社会组织管理方式需要“去行政化”改革,它表现在一下几方面:1.制度性扶贫应受重视;2.对汽车征收排污费政策被公众质疑;3.国土规划理念向尊重自然限制性转变;4.公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制度作用;5.社区力量在开展本地休闲娱乐方式中的作用。
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目前我国民生保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要有条理,有针对性和可操性,不超过400字(30分)
【题目解析】题设中“提出解决方案”一词表明此题是对策题。根据题设要求,所提对策“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说明考生必须将自身知识储备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作答。
【参考答案】1.对贫困山区加大资源投入,构建更具实质性系统性意义的“希望工程”,开阔孩子视野、培育发展潜力、强化基础建设,做好制度扶贫工作,使山区孩子平等接受教育,山区建设具有更宽松实惠的发展条件。2.对汽车征收排污费政策要保证合理性、公平性和有效性:厘清各税收的收税依据,避免重复收费,做好排污费按照排污量计算的征收标准工作,同时,鼓励汽车产业新能源技术开发使用,加强公共交通建设。3.国土规划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基础,综合地形、地质环境、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海洋资源环境等各限制因素来进行;4.完善公共设施设备,完善相应的评价机制和奖惩制度,用正确的方向引导公民行为。5.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开展符合地方特色、适应地方需要的活动,充分调动民众积极性,使其常规化、地方化、特色化。6.深化社会组织改革,走“去行政化”道路,引入竞争机制,激励社会组织革新。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结合实际写一篇1000字的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言语流畅,表面整洁(50分)
【题目解析】题设中有如下要求:1.对材料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2.结合实际——文章论据须有事例做支撑;3.题目自拟——文章类型需要在题目中体现。
【参考例文】
谱写“民生”新华章
——“民生”工程需要社会管理方式创新
“民生”工程,包括就业、劳动、收入、教育、医疗、保险等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福祉,如果民生工作没有得到切实保障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都将受到严重影响,“民生”将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短板,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民生”工程的开展需要政府、社会、人民等社会主体的合力作用,因此,做好“民生”工程,改革创新“民生”工程中的社会管理方式,谱写“民生”新华章,刻不容缓。
社会管理方式的“去行政化”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民主决策,实现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可行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对适应地方特色、符合地方特点的生活方式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年来,在政府的主导和指导下,各地相继开展地方性表演,有手工艺品、农副产品的展出,有地方戏曲、歌舞等文艺作品的表演,有长街宴、泼水节、火把节等传统文化节目的举行。由于地方急于发挥地方优势以此来发展当地经济,越来越多的招商引资会、大型文化节成了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焦点,广大民众会觉得与自己无关,逐渐失去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其生活方式的拓宽渠道受到限制,幸福感难以提升。
社会管理方式的“综合配套”有利于提升“民生”工程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持续性,以实际情况为基础,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因素,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难题。从区域协调发展层面来讲,贫困地区的发展一直是全社会关心之处,“希望工程”在这些地区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几十年过去了,贫困地区面貌改变依然不大,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单纯依靠物质钱财投入难以改变现状,必须综合考虑地方情况,从资金、技术、人才、政策入手,多渠道关注贫困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解决当地体制性贫困瓶颈。从资源开发利用层面来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要想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民生工程,衣食住行、业教保医,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加强社会管理的总体设计,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系统创新,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多方主体在建设好民生工程过程中的合力作用,把我们社会建设成为物质生活富裕、人民精神愉悦、社会平安和谐、生态环境舒适的幸福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