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募捐的通知》
南开区教育局(盖章)
2015年8月15日
【解析】1.标题中符号应用错误。“8.12”中的符号应该改为“8·12”
2.标题中缺少文种。应该在书名号的后面加上“的通知”。
3.正文中“为组织动员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迅速行动起来,及时有效筹集救灾救助资金”这句话啰嗦,应该删除。
4.正文中募捐范围这一项表述啰嗦,应该是把党政一把手、副职干部、中层干部、教职员工修改为“全体干部以及教职员工”。
5.正文中“现正值学校放假期间……”这一段没有必要,应该直接删除。
6.正文中“要求立即行动、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做好募捐活动”也是啰嗦,直接删掉。
7.附件说明位置错误。其位置应位于正文下空一行左空两个字编排。
综合分析题
阅读下面文章片段,回答文后问题。共15分。
1. (主观题)巍巍太行,千百年来一直就是河北人的魂脉与筋骨所在,这座山就是河北人自己的史书。在战争时期,把名字铭刻在太行山上的英雄很多,但是在和平年代,想做一个被太行山永远记住的人,真的很难。李保国教授做到了。
他是河北农业大学的教授,农学博士,主要研究山区开发治理和经济林栽培技术,同时担任博士生导师。从1981年起,李教授就号召学生和他一起扎根太行,一扎就是三十多年。期间,他在当地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
生时,他的足迹踏遍太行,研发出多项专门适用于太行山区的林业技术、打造了数个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领太行山10万群众脱贫奔小康,被村民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猝然离去后,古城保定举城皆哀,数千人自发送教授最后一程,各种私家车辆把保定南半城堵得水泄不通。
在绵延不绝的太行山中,教授这三十年做过的事、说过的话,都已经成为了传奇,因为他用自己最实际的行动,真正改变了无数农民的命运。而且这种改变是具有生命力的,即使现在教授离开了,他传授给农民的那些知识和留下的科研成果,依旧会让一代代农民继续富裕下去,所以李保国教授是真正做到了精神与太行同在,就如同那些在战争中留下了名字的英雄一样,年年太行遍山披绿之时,人们也会再一次忆起教授的功绩。
李保国教授用他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个“掌握着知识的人”、一个知识分子的“以身报国”。
作为一个“拥有一些知识的人”,究竟该如何使用手中的知识?在这个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终极使命究竟又该是什么?这确实是每一个认为自己具有一定学识的人,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知识的力量太强大了,它在武装人们头脑的同时,也会影响人的思想和内心。有的人成了知识的奴隶,故步自封,深陷知识的迷宫,找不到出口。有的人因为觉得自己有了知识,就变得狂妄,妄想凌驾于众生之上,把知识当成自己专属的武器,把其他人都当成任他宰割榨取的羔羊。有的人把知识当成抬高身价的资本,不断为自己换取各种利益。
而李保国教授感动人心也是撼动人心的地方,就是他守住并做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信守的本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知识”最根本的价值就是服务于人类;知识分子的终极使命就是“利益众生”。这一点,李保国教授做到了。作为博导、教授,他一生教导了很多学生;作为一位优秀的知识分子,他用自己这一生的行为和事迹写成了一本最有价值的教科书,教导更多的人懂得该如何使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完成自己的使命。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功利为标尺,而以帮助他人为快乐、以利益众人为追求。这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信仰,也正是李保国教授这一生最好的总结。
如果要从文章中提取三个“关键词”,你认为应该是哪三个?
【解析】关键词1:以身报国。李教授在太行山扎根三十多年,把自己的学识全部奉献给了太行山的群众和一草一木。
关键词2:利益。有的人有了知识,会为自己换取利益,而在李教授身上,他会用自己的学识为“众生”谋取利益。
关键词3:信仰。李教授一生坚守的信仰,就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信仰——助人为乐,利益众生。
2. (主观题)请区分“利益”这个词在文章中的两种不同用法及其所表达的意思。
【解析】两种不同的用法是第一种是用做名词,“不断换取各种利益”这个利益就是名词,说的是用来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系列物质、精神需求的产品。第二种用法是用做动词,“利益众生”说的是给众生或广大人民群众以实惠。
3. (主观题)为什么说李保国教授会像战争年代的英雄一样“被太行山永远记住”?
【解析】李保国教授用自己的行为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1)个人价值,即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李保国教授做到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因此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2)个人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助人为乐、带领村民致富实现了个人的社会价值,而且做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因此,李保国教授会像战斗年代的英雄一样,被“太行山永远记住”。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对“小确幸”的认识和评价,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共25分。
1. (主观题)台湾歌手田馥甄有一首名为《小确幸》的歌。“小确幸”一词的意思是指微小而确实的幸福,即稍纵即逝的美好。这个词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随笔《兰格汉斯岛的午后》,由翻译家林少华用现代汉语直译。有人说,小确幸就是这样一些东西:摸摸口袋,发现居然有钱;电话响了,拿起话筒发现是刚才想念的人;打算买的东西恰好降价了;完美地磕开了一个鸡蛋;吃到妈妈做的蛋炒饭;排队时,所在的一队动得最快;自己一直想买的东西很贵,一天偶然在小摊便宜地买到了;运动完后,喝到冰镇透了的饮料——“唔,是的,就是它”……它们是生活中小小的幸运与快乐,是流淌在生活的不同瞬间且稍纵即逝的美好,是内心的满足与宽容,是对人生的感恩和珍惜。
“小确幸”是一种生活际遇,也是一种社会心态。有人认为“小确幸”是年轻人漠视外界发展、逃避社会竞争的致幻剂,让人满足于平庸的生活态度,丧失掉为理想而奋斗的“大抱负”“大快乐”。他们不愿唱《小确幸》,更喜欢《爱拼才会赢》。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论证有力,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题目:完美幸福,从“小确幸”开始
第一段:开头点题,交代幸福是什么,然后引出小确幸就是一种幸福。
第二段:交代小确幸的含义。小确幸的由来。
第三段:交代小确幸的重要性。小确幸是公民幸福生活的一剂良药。
第四段:交代小确幸的重要性。小确幸是公民取得成功的一滴甘露。
第五段:结尾。交代生活中还充满缺陷,需要小确幸这种感觉。引用村上春树的那句话:没有小确幸的人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罢了。
【参考范文】
完美幸福,从“小确幸”开始
人人都想幸福,什么是幸福?有权?有钱?住很大的房子?有个舒心的工作?有了理想的伴侣和争气的孩子?很多人一辈子都在为了“幸福”而拼命,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才知道。其实,我们身边就有一种幸福,简单而快乐,不知你有没有体会过,又或者,你经常“身在福中不知福”?这种幸福,就是“小确幸”。
顾名思义,“小确幸”就是那些微小但是确实的幸福,微小好理解,“确实”怎么讲呢?就是在那一刻,你真实感受体会到了快乐、幸福或者幸运。比如去超市购物,结账看着好几个收银台都排大队,却发现自己这一队结得很迅速,你是不是会暗自庆幸?这就是“确实”的理解。因为这种小确幸,不是口头的安慰,不是空想的自慰,而是确确实实就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虽然小,但是真实。这种奇妙的小幸福,比多大的“空头支票”都更能让你感到幸福的“真实存在”。
所以说,能够细心发现“小确幸”很重要,因为“小确幸”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一剂良药。可能它不是多么名贵的独参汤、十全大补汤,但是就像黄连素、藿香正气水、人丹这些管用的“小药”,真的能在你身体(精神状态)难受(不佳)的时候,让你好起来(精神为之一振)。比如你特别需要买辆汽车,可是摇号就是摇不上,因而时常烦闷。然后有一天你骑着用了好几年的自行车出去办事,结果发现路上堵车。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汽车全都堵得几十分钟动不了地方,可是你在自行车道上却能悠闲前行,畅通无阻,看到这种场面,你是不是庆幸自己是骑车出来的而不是开车出来的?相信有了这样的体会,你的小幸福就油然而生,那一整天你都会是一个不错的心情。
“小确幸”不仅是我们幸福生活中的一剂良药,还是我们成功路上的一场甘霖。当然,这么说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我们必须得朝着成功去努力,这样,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坦然地体会到那些小细节上的幸福感,比如成功路上每个小目标的达成。这些幸福感也就会像甘霖一样滋润着我们,激励我们不断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不断前行。成功在一步步靠近,幸福也就在一点一滴地增长。
“小确幸”是我们“知足常乐”的“时尚版”理解,“知足常乐”是中国老百姓对幸福最通俗的一种理解。“知足”在现代汉语里的意思是满足于已经得到的,得到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大也可以小,但是在普通百姓的眼中,知足常乐往往更多体现在小处,出门办事赶时间,正好以前要等好久的公交车很快就来了;年终奖虽然发得不是很多,但是比起以前的单位多了等。这些也都是“小确幸”的体现。知足常乐,能让我们用一颗快乐感恩的心更从容地面对社会,面对身边的人、物和事,这也是“小确幸”帮助我们做到的。
幸福,不一定很“大”,有时小小的,反而能让你感觉满满的。生活中,很大的幸福不是轻易就能得到,而“小确幸”是只要你有心,就能体会到。小小的幸福积攒多了,我们的大幸福,就会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