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带护桥 C. 水带包布 D. 毛毯
134、易燃性建筑材料,是在火灾发生时,发生( D )。
A. 不起火、不微燃、不炭化 B. 难起火、难微燃、难炭化
C. 立即起火或微燃 D. 立即起火,且火焰传播速度
135、木材及大部分有机材料属于( A )。
A. 可燃性建筑材料 B. 易燃性建筑材料
C. 难燃性建筑材料 D. 不燃性建筑材料
136、属于可燃性建筑材料是(
A )
A. 木材 B. 砼 C. 钢材 D. 砖
137、( A )是为人员疏散或消防作业提供照明的消防应急灯具。
A. 应急照明灯 B. 疏散指示标志 C. 应急指示标志 D. 自明灯
138、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供人员暂时避难、休息的楼层叫( B )。
A. 休息层 B. 避难层 C. 安全层 D. 中转层
139、建筑物周围宜设置环形的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 C )。
A. 6m B. 5m
C. 4m D. 3m
140、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不应小于15m和10m。对于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建筑,场地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不应小于( B )。
A. 18m和10m B. 20m和10m C. 25m和12m D. 25m和15m
141、训练准备必须进行跑步、活动操等热身运动,时间不少于(B)。
A. 1小时 B. 半小时 C. 15分钟 D. 45分钟
142、在火灾扑救作战中,侦察小组一般不少于( C )人。
A. 5
B. 4 C. 3 D. 2
143、进入浓烟、高温、有毒等危险区域侦察时,错误的做法是(D)。
A. 要在进出口处登记姓名 B. 进出时间
C. 空(氧)气呼吸器压力 D. 未进行水枪进行掩护
144、救援人员编组不得少于( A )人,并指定负责人。
A. 2 B. 3
C. 4 D. 5
145、疏散物资必须在单位负责人或者技术人员的配合下有序进行,并指定专人看护,做法错误的( B )。
A. 疏散出来的物品必须检查是否夹带火种。
B. 疏散出来的物品堆放凌乱。
C. 疏散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时,要划出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靠近。
D. 疏散压缩气体钢瓶,必须充分冷却,并在水枪掩护下进行。
146、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称( B )。
A. 助燃物 B. 可燃物 C. 着火源 D. 易燃物
147、有些固体可燃物的蒸气压非常小或者难于发生热分解,不能发生蒸发燃烧或分解燃烧,当氧气包围物质的表层时,呈炽热状态发生无火焰燃烧,称为( B )。
A. 内部燃烧 B. 表面燃烧 C. 放射燃烧 D. 阴燃
148、( A )、石蜡、松香等物质先熔融,后蒸发成蒸气,分解、氧化燃烧。
A. 沥青 B. 金属钾 C. 电石 D. 黄磷
149、在固体可物中,燃点较低、燃烧剧烈的称为( A )固体。
A. 易燃 B. 难燃 C. 可燃 D. 自燃
150、通过烟的(
D )等特征,消防人员可以大致判断燃烧物质的种类、火灾阶段、火势蔓延方向等。
A. 温度、浓度 B. 颜色变化
C. 扩散范围 D. 气味、颜色、浓度、流动方向
151、完全燃烧的燃烧产物都是(
D )气体。
A. 可燃 B. 易燃 C. 毒性 D. 不燃、惰性
152、( C )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A、设区的人民政府; B、地方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153、个人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给他人人身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 C )。
A、行政责任;B、刑事责任;C、民事责任。
154、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可以对突发事件应对活动起到( B )作用。
A、控制;B、规范;C、预防。
155、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件可以划分为( C )。
A、二级;B、三级;C、四级。
156、突发事件最基层的行政责任主体是( B )。
A、乡镇人民政府;B、县人民政府;C、市人民政府。
157、下列不属于应急物质储备范围的是( A )。
A、应急救援人员;
B、应急救援物质;
C、应急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
158、突发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该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B )相关信息。
A、通知;B、通报;C报告。
159、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最高可以处以( C)的罚款。
A、5万元;B、10万元;C、C.20万元。
160、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措施仍然不能控制事态发展时,相应的应对措施是(B )。
A、尽快修改相关法律条文;B、宣布进入紧急状态;C、静观事态发展。
161、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C )、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监测与预报;B、监测与预防;C、监测与预警。
162、 支持保障系统中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主要作用是(A)。
A、明确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要求、资源和经费保证、索赔和补偿、法律责任等
B、规定有关部门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权利
C、划分响应级别为六级
163、(C )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A、县级人民政府;B、企业事业单位;C、新闻媒体。
16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新闻媒体擅自发布有关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有权对其做出何种处理决定(C )。
A、警告; B、停止其业务活动;
C、以上都错,无权对新闻媒体做出处理决定。
165、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B )。
A、2007年8月30日;B、2007年11月1日;C、2008年1月1日。
166、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几万元的罚款(C)。
A、5万元;B、15万元;C、20万元。
16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A )。
A、红、橙、黄、蓝;B、红、黄、橙、绿;C、红、黄、绿、蓝。
168、火灾使人致命的最主要的原因是(B )。
A、被人践踏 B、窒息 C、烧伤
169、对于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管辖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下列哪一项规定是正确的(A)。
A、由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管辖,法律或行政法规有规定的除外;
B、由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管辖,法律或行政法规有规定的除外;
C、由突发事件发生地的街道负责管辖,法律或行政法规有规定的除外。
170、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B)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A、信息报告;B、预测预警;C、信息发布。
171、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C)、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A、事件经过;B、救援措施;C、预警级别。
172、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B )。
A、保留;B、撤销;C、升级。
173、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及其先期处置的相关情况,要在事件发生后的(C )内报省政府应急办,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并及时反馈后续处置情况。
A、12小时;B、2小时;C、1小时。
174、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 B )。
A、民事责任;B、刑事责任;C、经济责任。
175、( C )的应急能力,是全部应急管理的基础。
A、政府;B、专业指挥机构;C、基层。
176、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含义:过去的3小时,本地降雨量已达( B )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A、30;B、50;C、80。
177、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含义: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的影响,平均风力(A )级以上。
A、8;B、9;C、10。
178、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含义: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暖气空气影响,最高气温升至( C )以上。
A、35℃;B、37℃;C、39℃。
179、《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具有( C )效力。
A、宪法;B、法律;C、法规。
180、公园景区游船、客运索道、滑道遇有( A )时需停运。
A、4级风;B、5级风;C、6级风。
181、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工作容易产生中暑,中暑者先有头痛、眩晕、心悸、恶心等症状,随即出汗停止,( B ),如不及时抢救可致昏迷而死亡。
A、体温下降;B、体温上升;C、体温正常。
182、基于可能面临多种类型的突发重大事故或灾害,为保证各种类型预案之间的并实现共性与个性、通用性与特殊性的结合,对应急预案合理地划分层次是将各种类型应急预案有机组合在一起的有效方法( A )。
A、整体协调性和层次性;B、整体性和群众性;C、层次性和相关性。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