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责超导/铁磁/超导薄膜生长,超导约瑟夫森结阵列与电路制备工艺研发;4. 超导器件表征测量,以及面向超导存储器应用研究; 5. 工作表现优秀者可留任固定研究人员。 | 5. 物理学或者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博士; 6. 熟悉洁净间微纳加工工艺过程; 7. 熟悉液氦温区电学和磁学测试表征; 8. 有磁性薄膜生长与表征,或者磁性势垒超导约瑟夫森结制备与表征经验者优先。 | 1 | 陈老师:leichen@mail.sim.ac.cn |
8s17 | 博士后/项目副研 | 1. 负责超导纳米(桥)结、阵列、电路制备工艺研发; 2. 超导器件表征测试,以及面向超导存储器件应用研究; 3. 工作表现优秀者可留任固定研究人员。 | 1. 物理学或者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博士; 2. 熟悉液氦温区电学测试表征; 3. 熟悉洁净间微纳加工工艺过程; 4. 有超导器件研究经历者优先。 | 1 | 陈老师:leichen@mail.sim.ac.cn |
8s18 | 博士后/项目副研 | 1. 负责Scanning SQUID Microscope(SSM)探针工艺研发; 2. SSM测量系统搭建; 3. SSM面向超导电路检测应用研究。 | 1. 物理学或者电子工程专业博士; 2. 熟悉低温超导器件制备与表征; 3. 熟悉扫描探针显微镜; 4. 有搭建低温扫描探针显微镜,或者SQUID读出电路者优先。 | 1 | 陈老师:leichen@mail.sim.ac.cn |
8s19 | 博士后/项目副研 | 1. 负责新型超导约瑟夫森结的仿真单元库建立; 2. 负责新型超导存储电路设计、制版和功能模拟仿真。 | 1. 物理学或者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博士; 2. 熟悉器件单元库仿真以及集成电路设计; 3. 有存储器设计经验,或者Cadence等EDA软件经验者优先。 | 1 | 陈老师:leichen@mail.sim.ac.cn |
8s20 | MRAM存储器设计工程师 | 1. 负责对MRAM存储器、磁电阻器件进行电、磁性能表征和结果分析 2. 负责MRAM存储器、磁电阻元件的设计研发工作 3. 参与低温MRAM存储器的设计研发工作 | 1. 自旋电子学、物理、材料、微电子学等相关领域硕士、博士 2. 两年以上从事磁电阻器件或磁性薄膜材料的研发经验 3. 熟悉HSPICE建模、有Cadence等EDA软件经验者优先。 | 1 | 叶老师:li_ye@cymram.com |
8s21 | 低温MRAM存储器测试工程师 | 4. 负责对MRAM存储器、磁电阻器件进行低温电、磁性能表征和结果分析 5. 负责低温测试系统的开发和优化 6. 参与低温MRAM存储器的设计研发工作 | 1. 自旋电子学、物理、材料、微电子学等相关领域硕士、博士 2. 两年以上4.2K低温系统操作经验 3. 两年以上从事低温物理、自旋电子学、磁学等领域研发工作 4. 熟练使用GPIB接口自动化控制、具备Labview、Python等编程能力者优先 | 1 | 叶老师:li_ye@cymram.com |
8s22 | 低温探针台设备工程师 | 1. 负责低温测试设备的操作、运行及维护 2. 负责低温探针台测试系统的开发和优化 3. 参与低温存储器的设计研发工作 | 1. 物理学(低温、超导、半导体、磁学等),电子学,材料学等相关理工科专业硕士以上学历 2. 具备低温物理知识,具有独立操作低温实验设备的经验 3. 熟悉数字、模拟电路测量表征等知识,熟悉示波器、源表、射频信号源等仪器,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 4. 有Labview、Python等编程经验者优先 | 1 | 叶老师:li_ye@cymram.com |
8s23 | 超导电路互联技术工程师 | 开展面向超导集成电路系统级互联技术研究,包括光电探测技术、射频技术、高速数字电路、低温技术等等; | 1. 硕士或以上学历; 2. 无线电物理、超导电子学、低温物理、半导体光电器件等专业背景。 | 2 | 尤老师 lxyou@mail.sim.ac.cn |
8s24 | 项目主管 | 1、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包括会议组织、预算编制与执行、采购与报销、文档收集整理、进度跟踪及沟通协调等; 2、负责领导交办的其他事务。 | 1、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 2、具有2年以上项目管理经验; 3、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及网络工具; 4、具有超导专业背景者优先。 | 6 | 张老师 wei.zhang@mail.sim.ac.cn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原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是我国最早的工学研究机构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隶属中国科学院,曾命名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2001年8月,根据科研领域和科技发展目标的调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微系统所)。
上海微系统所现有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中科院太赫兹固态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无线传感网与通信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科学院超导电子学卓越创新中心。设有传感技术、信息功能材料、太赫兹固态技术、无线传感网事业部、宽带无线技术、仿生智能微系统实验室(筹)、新能源技术中心、超导中心九个实验室,并在上海、南京、杭州、无锡、嘉兴、南通与地方合作共建了七个分支机构,与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于利希中心共建了超导与生物电子学联合实验室,与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共建了轨道交通传感与传输联合实验室,与吉林大学共建了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联合实验室等。
面向“十三五”,上海微系统所将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新时期办院方针,充分发挥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大学科优势,解决智能感知微系统、超导量子器件与电路、高端硅基材料等方向的重大关键科学和技术难题,实现创新跨越并推广应用,成为信息网络/通信(ICT)领域不可替代、“四个一流”的国立研究机构,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始建于1991年,实验室总体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主要研究电子学应用,先进硅基材料、器件和应用,新型纳电子存储材料、器件和固态存储应用以及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器件和应用等重要研究方向。
中科院太赫兹固态技术重点实验室于2010年成立,根据国家太赫兹战略部署和国内外太赫兹技术发展动态,主要围绕THz光子学、毫米波/太赫兹固态电子学和超宽带信息传输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