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问世。例如,美国人道格拉斯·莱纳特设计的“EURISKO”软件就是其中之一。这种软件能够按照自然淘汰的法则自己修改所贮存的内容和规则。1.本文讨论的主要对象是( )。
A.人脑功能 B.人工智能 C.计算机 D.程序设计
2.对智能的含义解释恰当而全面的是( )。
A.记忆能力 B.观察能力
C.逻辑思维能力 D.人脑的活动能力
3.人工智能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
A.程序问题 B.存储器问题
C.不能自我学习、提高 D.不能进行创造性思维
4.下列判断,与文意最符合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就是要求机器人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
B.人工智能就是对人脑结构的模仿
C.人工智能就是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使计算机做具有智能性质的工作
D.人工智能研究需要解决硬件问题
解答: 1题的正确答案是B;
2题的正确答案是D;
3题的正确答案是C;
4题的正确答案是C。
例题中,1题的解答相对简单,看完全文,可知本文讨论的对象是人工智能,正确答案应该选择B;2题所给的选项中,前三个选项包容在第四个选项中,选项D的表达更准确。因此,正确答案应该选择D;3题,这篇文章讲到人工智能的局限性时提到两点,一是在学习和掌握知识方面,二是在感觉观察方面,选项A、B、D都不符合,只有选项C与局限性第一点相符,正确答案应该是选项C;4题,这道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全文,对什么是人工智能有全面的认识和概括。计算机趋向智能化的两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一、趋向思维机器(能模仿人的思维);二、能模仿人的感觉、观察能力,对环境变化做出灵敏的反应。选项A、B论述不全面,选项D明显不符合文意,只有选项C的论述符合文意。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选项C。3.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主要考查应考者的逻辑推理及判断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测验分为语言文字和图形两大类,试题分为事件排序、图形推理、演绎推理等三种类型。
(1)事件排序
事件排序试题主要考查应考者在未掌握全部必要事实的条件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事件均以简短语句表述,接着给出事件假定发生顺序的4个数字序列,请你选择其中最合乎逻辑的一种事件顺序。
例题1. (1)支付违约金 (2)提起诉讼 (3)法庭判决
(4)单方违约 (5)订合同
A.5-4-2-3-1 B.4-5-3-2-1
C.1-5-2-3-4 D.4-5-1-2-3
解析:答案为A。首先第一步应该为“订合同”,否则其他各事件都无从谈起。根据“首项判断法”可以直接选A。
(2)图形推理
图形推理试题主要考查应考者抽象推理的能力。要求考生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最符合规律的一个,替代题干中的问号,使图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试题包括多种类型,仅举其中一种类型为例。
例题2.
解答:正确答案为C。因为在第一套图形中的后两个图形叠加在一起正好合成第一个图形;在第二套图形中的问号处如果为C项则与第一套图形的规律一致。
(3)演绎推理
试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答案。注意,正确的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符合,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例题3. 对于穿鞋来说,正合脚的鞋子比大一些的鞋子好。不过,在寒冷的天气,尺寸稍大一点的毛衣与一件正合身的毛衣差别并不大。这意味着( )。
A.不合脚的鞋子不能在冬天穿
B.毛衣的大小只不过是式样问题,与其功能无关
C.不合身的衣物有时仍然有使用价值
D.在买礼物时,尺寸不如用途那样重要
解答:只有C是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故正确答案为C。
4.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着重考查应考者对数据资料的理解、分析和计算能力。根据考试目标,资料分析试题一般有三种题型:图形、表格及文字试题的分析、计算。
(1)图形资料
统计图是运用几何图形或具体事物形象来表示现象之间数量关系的图形。具体种类有:条形图、曲线图、饼图等。考生根据统计图给出的信息加以分析、计算并回答有关问题。
例题1:

根据上图回答1-3题:
1.从1993年到1997年中,该国共从亚洲国家进口多少小麦(百万吨)?( )
A.450 B.400 C.350 D.300
2.该国小麦年进口量大于200百万吨的年份有几个?( )
A.2 B.5 C.6 D.8
3.该国在哪一年,自亚洲以外其他国家进口的小麦数量最多?( )
A.2003 B.2001 C.1998 D.1996
解析:从1993年到1997年共计5个年份,根据图示,该国共从亚洲国家进口小麦约为450百万吨;该国小麦进口量曲线在200百万吨以上的年份共有六个,故题2答案为C;题3问该国在哪一年,自亚洲以外其他国家进口的小麦数量最多,根据题意:小麦进口总量减去自亚洲国家进口小麦总量即为自亚洲以外其他国家进口的小麦数量,由图可见1996年该值为最大,故答案为D。(2)表格资料
统计表是统计资料的一种表现形式,即把统计对象及其指标按一定顺序填列在表内,具有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提纲挈领等特点。任何一种统计表都是表格和统计数字的结合体。
例2:下面是某日几个城市的天气预报
城市 | 天气 | 风力 | 最高气温 | 最低气温 | 空气污染指数 |
北京 | 晴 | 1~2级 | 35℃ | 26℃ | 轻度污染 |
汕头 | 雷阵雨 | ≤3级 | 33℃ | 20℃ | 优 |
成都 | 多云转阴 | 4~6级 | 27℃ | 19℃ | 良 |
天津 | 晴 | 2~3级 | 29℃ | 22℃ | 良 |
哈尔滨 | 多云 | 4~6级 | 20℃ | 14℃ | 良 |
大同 | 小雨 | 2~3级 | 24℃ | 15℃ | 中度污染 |
1. 在这一天,温差最小的是哪个城市?( )
A.成都 B.天津 C.大同 D.哈尔滨
2. 汕头的最高温度比哈尔滨的最低温度高多少? ( )
A.19℃ B.18℃ C.14℃ D.9℃
3. 六个城市的最高温度的平均值为( )。
A.25℃ B.26℃ C.28℃ D.30℃
解析: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值最小的即为温差最小,故题1的正确答案为D;题2中汕头最高气温为33℃,哈尔滨最低气温为14℃,差值为19,故题2应选A;六个城市最高温度的平均值为28℃,故题3答案为C。
(3)文字资料
文字资料试题是资料分析试题中较难、较复杂的部分,因为它不像统计图表那样直观、一目了然,而是在一段文字中通过文字描述来表达事物的数量关系。应考者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准确的把握字里行间包含的各种数量关系及其逻辑关系,并进行分析、计算、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例题3.根据下面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回答1-3题。
对某企业工时利用率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实行44小时(每周)工时制和进行人员精简等改革前,该企业的制度工时利用率为85%,也就是说有15%的制度工时没有被利用。其中缺勤占去50%,停工占去40%,非生产性工时占去10%。
实行40小时工时制并进行人员精简等改革后,该企业的制度工时利用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缺勤时间和非生产性工时都有所下降,其中人均每周缺勤时间和非生产性工时分别为1.6小时和0.4小时。
1.实行40小时工时制后,该企业的制度工时利用率为( )。
A.80% B.90% C.20% D.10%
2.实行44小时工时制时,该企业人均每周缺勤时间为( )。
A.3.3小时 B.4小时 C.4.4小时 D.6.6小时
3.实行40小时工时制后,在没有被利用的工时中,停工占去百分之几?( )
A.10 B.45 C.50 D.56
解析:题1的问题是“实行40小时工时制后,该企业的制度工时利用率”,根据题意,实行44小时工时制时,该企业的制度工时利用率为85%,实行40小时工时制后,该企业的制度工时利用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故题1的答案为B;实行44小时工时制时,15%的制度工时未被利用,且其中缺勤占去50%,故题2的答案为:44×15%×50%=3.3小时。实行40小时工时制后,没有被利用的工时为40×10%=4小时,人均每周缺勤时间和非生产性工时分别为1.6小时和0.4小时,则停工所占比例为(4-1.6-0.4)/4×100%=50%,故答案为C。
四、综合知识(文字综合类)简介
(一)测试内容
综合知识(文字综合类)主要测查应考者从事事业单位工作应具备的基本常识和写作水平。
基本常识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科技、历史及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写作是测查应考者对给定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题型介绍
基本常识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化试题。
写作部分要求应考者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要求应考者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做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五、综合知识(财会类)简介
(一)测试内容
综合知识(财会类)主要测查应考者从事事业单位工作应具备的会计基础知识、财务管理和会计相关法律知识。
会计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处理程序,会计准则的有关基本内容。
财务管理包括企业筹资决策、股利决策和投资决策等方面的内容。
会计相关法律知识包括财经法规中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支付结算的相关规定,以及经济法基础知识。
(二)题型介绍
基本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等客观题测查应考者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要求应考者根据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完成相应的企事业账务处理和财务分析,对企事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案。
六、综合知识(计算机类)简介
(一)测试内容
综合知识(计算机类)主要测查应考者从事事业单位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计算机常识和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
计算机常识包括操作系统、硬件、办公软件、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内容。
系统分析与设计是测查应考者能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如数据库开发、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Internet应用等。运用有关理论的常用方法、工具及项目管理方法,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系统设计。
(二)题型介绍
基本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编程题。
其中,计算机基本常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化试题。
系统分析与设计要求应考者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根据给定的材料,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完成设计。
It's never too late to mend. 改过不嫌晚。 Economy is itself a great income. 节约本身就是一大笔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