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公务员、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是以作物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和栽培生理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国家非营利性研究机构,是从事应用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国家级作物科技创新中心。在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进程中,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我所组建了21个科技创新团队, 91Exam.org国家级科技平台24个、省部级科技平台12个、院级科技平台6个,院士3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博士生导师60人,在站博士后40人。
为充分发挥我所科研资源的在科技创新中的优势,利用博士后制度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中的独特作用,促进博士后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文件要求,现对本所招收和办理2019年博士后进站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招收专业领域
本所涉及作物学和生物学两个专业,具体包括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种质资源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五个学科。
二、招收对象
1.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热爱农业科研事业,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专业适合、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的人员(包括外籍人员)。
3.在职人员申请博士后必须全脱产;
4.近三年内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CPCI-S、SSCI或CSSCI收录学术研究论文1篇 或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篇。
三、招收方向
本次招收博士后的相关信息详见《2019年度作物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目录》(附件1)。
符合条件者可与我所相关创新研究组博士后导师联系。
时间安排:本所全年接收博士后入站材料,定期进行入站考核汇报。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提交材料:详见博士后进站申请材料清单(附件2),要求材料齐全。
提交方式:提交纸质及电子版材料。材料均提交到招收博士后的创新研究组相关负责人处,经由创新研究组筛选后提交人事处(zksrsc@caas.cn)。
四、招录程序
(1)报名材料审核;统一组织面试;择优确定进站人选。
(2)根据实际情况,在进站后1个月内提交开题报告。
五、招聘工作咨询电话
82105809;82108410
原标题: 作物科学研究所2019年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公告
点击下载>>>
2019年度作物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目录
附件1 |
|
|
|
|
|
2019年度作物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目录 |
序号 |
合作导师 |
拟招人数 |
一级学科 |
研究方向 |
研究内容 |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
1 |
刁现民 |
1-2人 |
作物学 |
种质资源学 |
(1)谷子由野生种到栽培种籽粒大小驯化相关基因克隆、功能分析和优异单倍型鉴定筛选。(2)雄性不育系263A高异交结实特性的遗传学和生理生化分析。 |
刁现民:010-62126889;diaoxianmin@caas.cn |
2 |
贾冠清 |
1-2人 |
作物学 |
种质资源学 |
以谷子及青狗尾草为研究对象,基于核心种质资源,采用群体和数量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或生物信息学手段,开展植物抗逆、优质、广适基因位点挖掘、克隆、功能及形成衍化研究。 |
贾冠清:010-62126889;jiaguanqing@caas.cn |
3 |
刘伟华 |
1 |
作物学 |
小麦创新种质新基因发掘 |
小麦-冰草2P易位系抗病新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 |
刘伟华:010-62176077; liuweihua@caas.cn |
4 |
王天宇 |
1 |
作物学 |
玉米基因资源 |
玉米产量形成的分子基础与新基因发掘 |
王天宇:18618380639 |
5 |
黎裕 |
1 |
作物学 |
玉米基因资源 |
玉米抗旱性形成的遗传基础与新基因发掘 |
黎裕:13691412009 |
6 |
杨平 |
1 |
作物学 |
大麦复杂性状的基因组解析 |
大麦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数量遗传学相关研究工作 |
杨平:010-82107467 |
7 |
杨庆文 |
1 |
作物学 |
野生稻重要农艺性状鉴定评价与新基因发掘 |
对野生稻与栽培稻构建的遗传群体进行表型和基因型深入鉴定,利用测序与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机制和演化规律,发掘来自于野生稻的新基因 |
杨庆文:18611392811;yangqingwen@caas.cn |
8 |
周美亮 |
1-2 |
作物学 |
荞麦细胞遗传与育种学、群体进化学和分子生物学 |
(1)荞麦属植物资源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及驯化分子机制研究,不同种间杂交的遗传学分析;(2)荞麦资源群体遗传学分析,GWAS分析、关键基因挖掘与功能鉴定 |
张凯旋:010-82106367;zhangkaixuan@caas.cn |
9 |
谢传晓 |
1 |
作物学 |
植物遗传转化与基因编辑技术 |
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研发 |
朱金洁:010-82106748;zhujinjie@caas.cn |
10 |
夏兰琴 |
2 |
生物学 |
农作物基因组编辑 |
基因组编辑新技术、新方法及水稻小麦重要农艺性状改良 |
夏兰琴:010-82105804;xialanqin@caas.cn |
11 |
孙君明 |
1 |
作物学 |
大豆高产和品质分子育种 |
利用自然群体和RIL群体为材料,针对大豆高产和品质重要性状,定位关键候选区间,克隆关键候选基因,验证基因功能。 |
李斌:010-82105805;libin02@caas.cn |
12 |
李文学 |
1 |
生物学 |
玉米养分高效 |
长链非编码RNA在玉米耐受低磷胁中的作用机制 |
李文学:010-82105799;liwenxue@caas.cn |
13 |
王建康 |
1 |
作物学 |
应用数量遗传/植物育种方法 |
各类群体的基因型和表型数据的有效遗传分析方法、杂交组合表现的预测方法、基因信息的育种利用途径研究、育种设计与育种预测的方法和工具研发 |
王建康:13718971708;010-82105846;wangjiankang@caas.cn |
14 |
吴传银 |
1 |
生物学 |
植物转基因技术及作物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研究 |
植物转化相关基因的克隆及作物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研究 |
隋毅:13683155919 |
15 |
孔秀英 |
1 |
生物学 |
小麦基因资源 |
小麦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克隆及其功能解析 |
孔秀英:010-82105828;
kongxiuying@caas.cn |
16 |
童红宁 |
2 |
作物学 |
水稻籽粒发育调控 |
油菜素内酯调控水稻粒重的分子机制 |
童红宁:010-82108748;tonghongning@caas.cn |
17 |
张卫建 |
2 |
作物学 |
农田生态 |
针对我国集约化农田有机物料投入少、耕层质量退化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等突出问题,开展作物种植系统优化、土壤耕作技术提升和绿色农作模式创建,明确秸秆和绿肥等还田下,耕作措施对土壤碳氮的调控效应及其机制,揭示作物系统丰产优质和资源高效的协同机制和途径。 |
邓艾兴:01062156856;dengaixing@caas.cn |
18 |
周文彬 |
2 |
作物学 |
作物生理生态 |
(1)作物产量潜力提升的生理及分子机理研究;(2)作物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异形成机制与丰产增效途径研究 |
周文彬:010-82107841;zhouwenbin@caas.cn |
19 |
董志强 |
1-2 |
作物学 |
作物栽培学 |
在作物生理学水平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探索温度胁迫下(高温、低温),高分子蛋白金属酶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作物(粳稻、玉米、小麦)抗逆性、提高叶片光合效率、促进穗发育和籽粒灌浆的激素机理和分子机理;明确温度胁迫下,高分子蛋白金属酶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作物高产稳产的最佳施用时期和剂量。 |
董志强:010-82106043;13263326901;dongzhiqiang@caas.cn |
20 |
李少昆 |
1 |
作物学 |
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 |
滴灌条件下的玉米水肥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创新 |
李少昆:82108891;lishaokun@caas.cn |
21 |
李少昆 |
1 |
作物学 |
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 |
东北区春少免耕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与地力提升的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 |
王克如:82108595;wangkeru@caas.cn |
22 |
徐江 |
1-2 |
作物学 |
作物生理生化 |
综合运用生理生化手段、并结合组学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作物(玉米、水稻)抗逆高产的作用机理和调控途径,以及碳、氮代谢对不同光温资源响应及适应的生理及分子机制。 |
徐江:xujiang@caas.cn ;xujiang.xj@163.com |
23 |
韩天富 |
1 |
作物学 |
大豆分子育种 |
光温适应性相关基因的分子调控 |
韩天富,010-82105875,hantianfu@caas.cn |
23 |
韩天富 |
1 |
作物学 |
大豆分子育种 |
光温适应性相关基因的分子调控 |
韩天富,010-82105875,hantianfu@caas.cn |
博士后申请材料清单
附件2:
博士后申请材料清单
序号
|
材料名称
|
材料份数
|
要求
|
(含原件)
|
1
|
博士后申请表
|
2
|
从中国博士后网“博士后人员进站出站”中“办事者”一栏进行注册,网上申请登记完成后打印的表格(右下角带校验码)严格按照学位授权点招收博士后
|
2
|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进站申请表
|
2
|
使用新表,所长或主管所长签字,盖所章
|
3
|
专家推荐信(两位专家)
|
2
|
须含本人的博士导师推荐信一封
|
4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单位学术部门考核意见表
|
2
|
第三栏“综合意见”由研究所负责人签字并盖公章
|
5
|
博士后进站审核表
|
3
|
从中国博士后网“下载区”下载,研究所不需盖章
|
6
|
博士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
|
3
|
系统中须提交原件的电子版。验原件。或答辩决议书复印件(加盖校级学术委员会公章或校级学位办章)半年内务必提交博士学位证书,没有获得证书的退站处理
|
7
|
体检表
|
1
|
县级以上医院,有“建议复查”字样的必须复查相关项
|
8
|
政审鉴定材料
|
1
|
申请者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出具
|
9
|
身份证复印件
|
2
|
正反面复印在同一张纸上
|
10
|
本人简历
|
1
|
附本人近期免冠照片
|
11
|
博士后工作协议书
|
4
|
进站一个月内提交院博管办备案
|
12
|
解除人事(劳动)关系证明/辞职证明/全脱产证明
|
3
|
辞职人员/在职全脱产人员提供
|
13
|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证明》
|
3
|
留学回国人员提供
|
14
|
博士后宿舍申请表
|
1
|
京内研究所符合入住条件的人员提供,申请一间宿舍的人员须附上结婚证复印件
|
中国博士后网上没有的表格,可到本栏目“相关下载”中进行下载。
下一页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Extremes m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