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始建于1950年8月1日,是从事海洋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7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约600人,中科院院士4人、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95人,硕士生导师154人,设有博士学位点10个,硕士学位点12个、专业工程硕士学位点3个和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是我国海洋科研机构中唯一的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建所60多年来,面向国家需求和国际海洋科学前沿,在海洋科学各主要领域开展了许多开创性和奠基性工作,取得了900多项科研成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创新性贡献。
面向未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致力于综合性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立足近海环境演变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的综合交叉与系统集成,拓展深海环境与战略性资源探索的先导性研究,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系统性和原创性成果,成为国际一流的海洋科学和技术研究机构,在我国海洋科技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根据工作需要,201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研究、支撑和管理共计51名事业编制正式工作人员,现将招聘相关事宜公布如下:
一、招聘岗位信息(见附件)
二、申报条件
1、应聘研究岗位的人员要求具有博士学位,其他岗位人员视各岗位具体要求。
2、应聘研究岗位的人员需以第一作者发表2篇(含)以上SCI文章(至少1篇在国际刊物发表),学风端正,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具备较强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英文论文写作能力和流利的口语;具有国外留学经历者优先;同等条件下所外人员优先。
3、研究岗位只招聘应届毕业生(含2016年7月前正常出站博士后)。
4、管理岗位研究所所内在编人员优先。
4、除符合上述各岗位要求的条件外,应聘人员必须身体健康,符合国家党政干部录用条件,同等条件下学历高者优先。
三、申报时间及申报方式
1、申报时间:2015年11月12日-2015年12月20日
2、申报方式:采用网上报名方式。
应聘人员请登录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招聘系统(网址:http://159.226.158.84/iocas/),按照要求投递简历。请如实填写应聘信息。报名期间不再接收书面简历材料,填报材料不全者,不予审核。
各类证明材料以附件形式在网站上传,附件内容包括:学位证、毕业证、已发表文章等扫描件,应届毕业生提供毕业生推荐表、在校成绩单扫描件,同时可提供能证明本人工作能力的其它材料。附件上传时以网站要求为准。
四、材料审查结束后在本所网站及招聘网站公布进入答辩的人选名单及答辩时间。
五、答辩地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六、联系方式:
地址:青岛市南海路7号中科院海洋研究所3号楼214房间(人事教育处)
邮编:266071
联系电话:0532-82898627;0532-82898626
E-mail: rsc@qdio.ac.cn
技术支持联系人:冯老师
电话:0532-82896760
E-mail:fenglq@qdio.ac.cn
原标题:201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人员招聘公告
点击下载>>>
201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人员招聘岗位信息.docx
所属部门
|
岗位名称
|
岗位性质
|
招聘数量
|
岗位需求
|
|
|
中科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
热带西太平洋主流系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
研究岗位
|
1
|
物理海洋学专业,掌握流体力学和海洋动力学基本理论,熟练运用各种海洋资料分析方法,开展过大洋水团和海洋环流的分析研究,有至少1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者优先。
|
|
海洋动力学
|
研究岗位
|
1
|
物理海洋学专业,掌握海洋动力学基本理论、资料分析方法并熟练掌握海洋环流模式,在中小尺度动力过程或海洋环流方向取得了重要成果;已在J.P.O 或J.G.R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过文章。
|
|
海气相互作用及气候预报
|
研究岗位
|
1
|
物理海洋学/大气科学专业;具有大尺度海洋环流和海气耦合模式经验,熟悉现代计算机编程工作,开展过气候动力学过程模拟;有博士后/海外学习和海洋资料同化工作经历者优先。
|
|
科研项目管理与海洋数据分析
|
支撑岗位
|
1
|
物理海洋学专业;熟悉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具备较强的英文交流、表达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处理和档案管理水平,能熟练应用office等办公软件;能够承担海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相关技术支撑工作;英语六级;能熟练使用Fortran、MATLAB和IDL等软件者优先,硕士及以上学位。
|
|
中国近海海洋中尺度过程
|
研究岗位
|
1
|
物理海洋学专业,从事中国近海海洋动力过程研究,至少在国外高端SCI期刊发表1篇论文。
|
|
海洋环流气候动力学
|
研究岗位
|
1
|
海洋与气候或电子、通讯工程专业;要求具备使用大规模数值模拟和四维同化开展大洋环流和气候动力学研究的背景或者熟悉海洋仪器的使用和开发,具备较强的海洋调查能力,有技术开发背景和产品。
|
|
中尺度过程和卫星海洋学
|
研究岗位
|
1
|
物理海洋学专业;具有丰富的数据处理经验和一定的国际期刊文章发表经验。
|
|
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
海底岩石学
|
研究岗位
|
1
|
海洋地质或岩石学专业背景;具海洋地质或海底岩石学研究基础。
|
|
显微观测及微区分析技术
|
支撑岗位
|
1
|
具有从事地球科学相关专业研究的背景和显微观测及微区分析技术及方法工作或研究基础。硕士及以上学位。
|
|
洋中脊岩浆作用岩石学与地球化学
|
研究岗位
|
1
|
岩石学、地球化学相关专业;熟悉现代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和超净实验室经验;国际SCI收录论文不少于3篇。
|
|
海岸带动力环境调查与研究
|
支撑岗位
|
1
|
海洋地质或物理海洋专业背景;能独立从事海岸动力环境、泥沙运动数值模拟或海洋地质遥感应用研究;博士学位。
|
|
深海理化环境分析研究
|
研究岗位
|
1
|
海洋地质/海洋化学专业;有深海物理化学环境研究基础,具备深海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研究经历且同时具备深海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和分析能力者优先;发表过有国际影响力的文章者优先。
|
|
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藻类分子生理与发育调控
|
研究岗位
|
1
|
具有海藻学研究背景;熟练掌握藻类光合作用研究相关技术;以第一作者发表藻类学相关SCI研究论文3篇以上,其中至少1篇影响因子超过5(已经发表或接收皆可);英语六级。
|
|
海洋天然产物研究
|
研究岗位
|
1
|
天然产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或药物药理学专业背景;具有扎实的海洋天然产物、生物合成或药物药理学专业知识和研究经历,能独立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勤奋刻苦,具有团队精神;国际SCI论文2篇以上。
|
|
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深海微生物生存机制或鱼类免疫学与疾病防控
|
研究岗位
|
1
|
微生物学/免疫学专业背景;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方面的实验技能,并能独立开展实验工作;英语六级;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
|
海洋病害相关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
研究岗位
|
1
|
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水产病害专业背景,具有生物遗传操作和病原微生物感染实验相关技能。
|
|
海洋生物遗传与代谢工程
|
研究岗位
|
1
|
生物学或生物工程相关专业背景;熟悉微生物学相关实验操作;SCI论文3篇及以上;英语六级。
|
|
藻类生物技术
|
研究岗位
|
1
|
海洋生物学或水产专业背景;具有从事藻类生化代谢与调控研究,或从事功能性产品开发应用研究基础的经历;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3篇以上研究论文或申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英语六级。
|
|
生物材料采集与维护
|
支撑岗位
|
1
|
水产养殖专业;具有苗种培育相关知识,能熟练运用电脑及数据分析相关软件,从事科研辅助和项目管理工作;发表过期刊论文;英语六级,硕士及以上学历;
|
|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
海洋浮游动物生态学
|
研究岗位
|
1
|
海洋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背景;具有海洋水母类生态学研究基础和野外调查与室内受控实验研究经历优先。
|
|
深海浮游动物生态学
|
研究岗位
|
1
|
海洋生态学研究背景;具有海洋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基础,具有野外调查与室内受控实验研究经历;具有深海大洋研究经历者优先。
|
|
养殖生态学与资源养护
|
研究岗位
|
1
|
海洋生物学和海洋生态学等相关专业;具有养殖生态学、养殖水环境调控、资源养护等技能;国际SCI收录期刊发表2篇文章以上;具有国外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研究经历者优先考虑。
|
|
生物地球化学关键过程
|
研究岗位
|
1
|
熟悉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对化学物质的循环过程与机制有较深刻的认识;具海洋化学/海洋生态学/地球化学/环境科学等专业背景,熟练掌握环境样品分析和研究方法,具备独立从事海洋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能力;可从事较长时期的出海考察。
|
|
有害藻华生物学及其防控原理
|
研究岗位
|
1
|
具有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环境等相关专业,有博士后经历或国外博士学位者优先考虑;具有较好的海洋生物、海洋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相关研究基础;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其中SCI论文2篇或一篇影响因子在3.0以上);具备熟练的微藻纯化、培养技术,能熟练使用各种显微镜等仪器设备开展研究工作。
|
|
海洋微型生物生态学
|
研究岗位
|
1
|
海洋微型生物生态学研究专业背景;熟悉出海调查和研究技能;在国际SCI刊物发表文章2篇。
|
|
海洋环境与水生生物学
|
研究岗位
|
1
|
具有海洋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从事寄生性甲藻与其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经历;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期刊研究论文5篇以上。
|
|
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
|
海洋底栖硅藻的分类与多样性研究
|
研究岗位
|
1
|
从事海洋底栖硅藻的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具有优良的海洋生物分类学研究基础;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以上;具有国外研究背景和出海经验者优先。
|
|
海绵动物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
|
研究岗位
|
1
|
海洋生物分类学和区系研究专业背景;掌握无脊椎动物形态分类和分子系统学技术方法并有实践经验;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3篇以上分类学论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2篇;英语六级;有海绵分类学研究背景者优先。
|
|
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
|
海洋腐蚀与防护
|
研究岗位
|
1
|
具有腐蚀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的学习与研究背景,可以熟练操作常规电化学仪器从事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