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医院简介
安徽省立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大型省级综合性医院,其前身为合肥基督医院,1898年建院。经过115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医院已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人才技术力量雄厚、医疗技术精湛、诊疗设备先进、科研实力强大的临床研究型医院。1993年被卫生部评定为三级甲等医院。目前医院推行集团化发展战略,所属的安徽心脑血管医院(南区)、安徽省肿瘤医院(西区)和微创医学中心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医院已与全省60家医院建立战略协同关系,成立“区域医疗中心协同医疗战略网”,为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医院集团总占地面积26.4公顷,建筑面积29.38万平方米。编制床位2200张,开放床位3138张。现有职工4616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982人,高级职称632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97人次,江淮名医17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2人,后备人选30人,省卫生厅第四周期学术和技术带头培养对象20人。
医院学科设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现有34个临床科室、15个医技科室。其中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5个,省临床重点专科10个、省临床重点培育专科4个,特色专科5个;卫生厅省中医重点专科(专病)1个;教育厅第二批省级重点专科1个;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4支;安徽省首个“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与考官培训基地”;卫生部中国医师协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5个、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2个专业、卫生厅安徽省住院医师培训基地17个。医院现设有省级研究所3个、省级中心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硕士点和博士生联合培养点33个,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40余人,是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天津医科大学博士生联合培养点、山东大学安徽省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
医院拥有PET-CT、3.0TMR、高压氧仓中心、适形调强治疗系统、宝石能谱CT、DR成像放射系统、ECT、DSA、直线加速器、彩色心脏多普勒诊断仪、准分子激光治疗仪、手术导航系统、超声内镜系统、钬激光、大型自动生化分析仪、三维电生理标测仪、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分选分析仪、模拟定位机等大型先进设备。为临床及时诊断、疾病治疗提供了硬件保证。
医院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高精尖诊疗技术。脑外科开展的脑立体定向技术综合研究及神经导航技术在全国属领先地位;血液科开展各种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达国内领先水平;心脏外科心脏移植、心肺联合移植技术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心血管内科年介入治疗数省内领先;普外科在省内率先开展活体肝移植、胰胆管镜技术全省领先;妇产科的辅助生殖技术省内领先。医院重点扶持的移植技术、微创技术、介入技术、危急重症救治技术、细胞移植(包括生殖医学)和治疗技术等五大关键技术在多个学科篷勃开展。
医院坚持科教兴院。“十一五”期间获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近40项。承担国家、省部级各类课题4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1项,省部级课题81项,厅级课题258项;发表论文3000余篇,其中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近30部。开展三新项目383项。拥有《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中国临床保健杂志》、《临床输血与检验》、《临床医学研究》和《实用防盲技术杂志》等专业杂志。医院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选派业务骨干赴境外进修、培训和参观交流,与美、加、德、法、日等国建立了横向协作关系。
医院积极投身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力推进门诊预约诊疗、临床路径管理、“136示范工程”、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缩短无效住院日五项医改工作。探索完善医保管理办法,努力降低医疗费用。2012年,医院门诊量达233万人次,出院人次11.7万,手术台次4.35万,平均住院日9.9天。与省内71个市县区新农合即时结报,试点新农合重大疾病按病种付费方式,全力为患者提供“方便、质优、有效”的医疗服务。
在圆满完成医疗、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医院坚持高质量完成政府保健、社会公共卫生、急诊急救、重大伤亡救治、抗震救灾、卫生下乡、援藏、援川、援青、援疆、援外等各项工作任务。先后组派援助也门共和国医疗队24批140多人次,选派2批医疗队20位骨干赴汶川完成抗震救灾应急救援任务。开设爱心病房,救助了36名四川地震伤员。选派6名中青年骨干,出色完成为期一年半的安徽省援疆任务。近期选派10名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即将赴南苏丹进行援外任务。
近些年来,省立医院在传承百年历史文化的同时,实施科学管理、加强内涵建设,打造医院文化品牌,在全院职工的辛勤奋斗下,医院先后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医院医保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改革创新医院”、“全国医院(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rdquo;、“全国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集体”、“全省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等40余项集体荣誉,100多人次获国家级、省级个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