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卫生系统招聘考试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卫生系统招聘复习资料

2014年0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度博士后研究人员公开招聘简章 (一)
2014-04-23 08:01:0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91考试网提醒您关注最新招考信息:

 

根据国家《博士后管理规定》有关规定,结合我院事业发展的需求,现发布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药信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4年度博士后研究人员招聘简章。

一、申请条件:

1、已取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四十岁以下者。

2、在职人员不得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与我院有科研课题合作、协作单位的人员申请博士后,博士后课题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3、留学回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优先招聘进站。

二、申请人需递交的申请材料:

1、申请人须填写《博士后进站申请表》,提交个人简历(请注明进站拟从事研究工作的学科专业、研究方向与合作导师)、身份证复印件一式三份。

2、《博士后进站审核表》一式三份(原件),两位本学科领域的国内或国外专家(应具有正高级职称)推荐信一式三份。

3、博士学位课程成绩单一份、博士学位论文与摘要各一份、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一份。

4、博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各两份(已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尚未领取学位证书者,应递交由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位委员会出具的证明,并在进站时补交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5、应届毕业属国家统招统分的博士研究生由培养单位研究生主管部门出具统招统分及同意做博士后的证明。

6、委托培养、定向培养、在职工作以及具有现役军人身份的人员,由所在工作单位人事或干部部门出具同意其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及博士后出站后工作分配意见的证明。

7、一站博士后人员申请二站博士后需提供一站单位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登记表》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科研情况表》各一份。

8、申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博士后申请人员,还需递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研究项目立项表及项目指导小组考核意见表。

9、统招统分及在职人员出站后自主择业者,在网上准确填写本人学校或工作单位所在地详细地址,本人户籍所在地详细地址,本人户口所在派出所全称。

(中国中医科学院户口迁入地址: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北新桥派出所海运仓胡同3号)

10、外籍及港澳台地区人员申请来我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需提交经国家教育部门公证证明确认的博士学位证书(需有中文译件),并通过各院所博士后管理职能部门、外事部门与合作导师进行审核后进行考核,填报考核意见及并签定《外籍博士后工作协议书》。

三、招聘计划与专业:见招聘专业目录。

四、申请方式与审批程序:

申请者需同时进行网上申请和书面申请

1、网上申请:申请者进入中国博士后“交互式办公系统”的网址(http://www.chinapostdoctor.org.cn),按“办事者进入”提示,注册个人用户,按提示要求填写相应表格,从网上打印博士后申请表。(注:请先不要在线提交申请)

2、书面申请:书面申请为申请人应递交的纸质材料,包括博士后申请表及需递交的各类申请证明材料,由本人向我院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提交申请材料。

3、审批程序:

(1)博士后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博士后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合格后由各博士后流动点院所主管部门、合作导师组织相关学科专业的专家组进行面试考核,填写考核意见表,并由各招聘单位主管领导签署意见。

(2)考核合格者,经我院批准后,由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对网上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确认,并将申请者的纸质材料上报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审批。

4、审批与进站时间:

(1)我院博士后进站时间一般为每年六月、十月两次。本年度接受材料时间为4月20日-6月20日;8月1日-9月30日,由申请者本人将纸质材料交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管理办公室。

(2)我院在收到申请者合格的申请材料后,将在一个月内通知本人进行面试考核,考核合格者经审批通过后由我院向申请者发出招聘录取通知书。

五、在站工作时间:二年。

六、联系地址与方式:

北京市东直门南小街16号,邮编:100700

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管理办公室

电话:64014411—2312,2310

E-mail:rsc2301@163.com

中国中医科学院网址:www.catcm.ac.cn

2014年度博士后研究人员招聘目录

(申报目录)

1、中医学

专业

合作导师

招聘人数

研究方向

中医基础理论

潘桂娟

2

1.中医痰病研究

2.中医理论概念诠释

徐世杰

1

中医病证诊疗规律研究

(有中医临床经验者优先)

于友华

1

中医脉诊现代研究

中医医史文献

柳长华

2

1.中医古籍整理与数字化

2.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3.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

朱建平

2

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研究

万芳

1

当代中医名家人生历程与学术继承研究

王凤兰

1

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医药信息学

崔蒙

2

中医药信息学原理与方法学

中医临床基础

刘保延、何丽云、文天才、李洪皎

2

中医针灸临床评价方法

刘志顺、何丽云

2

针灸临床评价方法

刘保延、王映辉、张润顺

3

1.中医临床术语完善及应用研究

2.基于临床数据的决策支持研究

3.中医临床有效方药发现方法研究

针灸推拿学

刘志顺

1

针灸治疗下泌尿道功能障碍和女性内分泌疾病临床研究

刘保延、孙书臣

1

中医临床评价方法

中医骨伤科学

温建民

1

中西医结合骨伤临床与基础

陈卫衡

1

骨关节疾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李金学

1

脊柱伤病的疼痛研究

中医内科学

范吉平

1

中药新药研究开发

高普

1

老年糖尿病防治研究

李浩

1

老年心脑血管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李跃华

1

老年疾病临床研究(老年骨质疏松症、焦虑抑郁症方向)

花宝金

1

中医药防肺癌术后复发转移临床研究

赵志付

1

中医心身医学临床与理论研究

黄世敬

1

中医治疗血管性抑郁的机理研究

吕文良

1

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生物力药理学研究

林兰

1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刘喜明

1

代谢综合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李国勤、李光熙

1

中医药防治甲型流感所致肺损伤

倪青

2

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制及中医药干预

路志正

1

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1

中医脾胃病学研究

李华山

1

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疾病

汪卫东

1

中医心理临床研究

汪卫东、陈如平※

1

发展教育学

刘志明、刘如秀

1

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

魏玮

1

功能性胃肠病的中医研究

王忠

2

中药临床药理学

冯利

1

肿瘤及并发症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张宁

1

肾脏病、糖尿病的中医防治

邱模炎

1

肾脏病的中医临床和基础研究

胡荫奇

1

风湿病的临床研究

 

2、中药学

专业

合作导师

招聘人数

研究方向

分子生药学

黄璐琦

3

1.生物信息学

2.功能基因组学

3.合成生物学

 

生药学

 

刘安、陈士林

3

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与调控

张玉军、陈士林

3

本草基因组学

中药化学

边宝林

1

中药有效成分及其生物学表征研究

王智民

1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化学、

中药炮制学

肖永庆、李丽

2

1.中药复方组分配伍优化

2.中药标准物质(标准饮片)研究

中药学(中药化学、药物分析)

巢志茂

2

1.中药硫磺熏蒸替代技术的形成研究

2.天然产物国家标准样品的研究

3.源于雌雄异株植物的中药化学成分分析

中药炮制学

边宝林、张志杰

2

1.矿物药检测技术及炮制

2.炮制机理研究

张村

1-2

中药饮片体内过程研究

中药鉴定学

黄璐琦

1

中药品种考证及本草学

陈士林

3

中药DNA分子鉴定

中药药理学

朱晓新

2

中药药理(心血管)学研究

王智民

2

抗肿瘤药理作用机制研究

梁爱华、叶祖光

1-2

中药免疫药理和免疫毒理

林娜

1

抗炎免疫中药的药理作用

杨洪军

1

中药抗脑缺血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杨洪军、许海玉

1

中药新药设计方法与技术

刘建勋

2

中药药效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

王毅、王丹巧

1

蛋白类药物口服吸收研究方法及鹿茸有效物质的示范研究

中药资源学

黄璐琦

1

药用植物学

郭兰萍

2

1.中药次生代谢产物分析

2.植物生理生态学

3.中药栽培学

中药药剂学

张保献

1

中药眼用即型凝胶剂的研究

中药药性理论

隋峰、姜延良

2

1.中药药性的现代科学内涵

2.中药及复方的药效评价及分子机理

中药药性

林娜

1

中药理论的生物学内涵

中药学

刘安

1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

王跃生

1

中药质量控制

中药毒理学

叶祖光、李建荣

2

中药毒性机制及其配伍减毒研究

Tags:卫生系统 医院 医生 护士 招聘 考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14年04月淄博莲池妇婴医院公开..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