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元)(贷方)2005年度发生的其他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200×33%=66(万元)(贷方)2005年度发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360×33%=118.8(万元)(借方)2005年度转回以前年度已确认为递延税款贷项183.2万元,则2005年度递延税款借方发生额为118.8+183.2-216-66=20(万元)A公司2005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为5000-3400×30%-200+360+183.2/33%= 4695.15(万元)A公司2005年度应纳税额=4695.15×33%=1549.4(万元)故:A公司2005年度所得税费用=1549.4-20=1529.4(万元)说明:①存在投资收益情况下的应纳税所得额为:税前利润-投资收益-应纳税时间性差异 +可抵减时间性差异;②若存在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情形,则应纳税额为:(税前利润-投资收益-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斗可抵减时间性差异)×适用税率+分派现金股利补税额。----------------------------------------6、 甲公司以库存商品A产品、B产品交换乙公司原材料,双方均将收到的存货作为库存商品核算。甲公司另向乙公司支付补价45万元。甲公司和乙公司适用的增值税率为 17%,计税价值为公允价值,有关资料如下: (1)甲公司换出:①库存商品――A产品:账面成本180万元,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30万元,公允价值150万元;②库存商品――B产品:账面成本40万元,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万元,公允价值30万元; (2)乙公司换出:原材料:账面成本206.50万元,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4万元,公允价值225万元;则乙公司取得的库存商品――A产品的入账价值为( )万元。 A.141.375B.150C.180D.27 参考答案: A (1)乙公司换出原材料应确认的收益=45-(45/225)×(206.50-4)=45-40.5=4.5(万元)(2)乙公司取得的库存商品的入账价值总额=(206.5-4)-45+4.5+225×17%- (150×17%+30×17%)=169.65(万元)(3)库存商品――A产品的入账价值=169.65×[150/(150+30)]=141.375(万元)----------------------------------------7、甲公司于2002年1月1日对乙公司投资900万元作为长期投资,占乙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30%,2003年6月15日甲公司发现该公司对乙公司的投资误用了成本法核算。甲公司2002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已于2003年4月12日批准报出。甲公司正确的做法是 ( )。 A.按重大会计差错处理,调整2002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和2002年度利润表、利润分配表上的年数B.按重大会计差错处理,调整2003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和2003年度利润表、利润分配表的上年数C.按重大会计差错处理,调整2003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和2003年度利润表、利润分配表的本期数D.按非重大会计差错处理,调整2003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和2003年度利润表、利润分配表的本期数 参考答案: B 该项不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制度规定,对于本期发现的,以前期间发生的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将其对损益的影响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因此,只有B是正确的。----------------------------------------8、某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7月1日发行面值总额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