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0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传播学研究的______方法指的是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系统论方法等“三论”方法。
2.我们要反对______,是因为它具有某种欺骗性和误导性,蒙着真实的面纱,使受众判断失误,信以为真,进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3.心理学家斯蒂芬森提出了传播的______功能和快乐功能。
4.传播谋略的运筹与决断的有利原则具体标准是______、耗时最少、耗力最小、开支最小、风险最小。
5.拉扎斯菲尔德在其著作______中提出了著名的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模式等理论。
6.西方媒介体系、东方媒介体系、南方媒介体系是阿特休尔在______一书中提出的。
7.符号是负载和传播信息的______。
8.依据传播规律提出传播对策、通过分析传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是传播学发展中的______趋势的两个具体表现。
9.当受众的思想感情同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某些相通、相谐、共振时,就是______心理的出现。
10.传播技巧的特点包括独立性、稳定性、______。
11.传播的特点包括______;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永恒性和历史性。
12.互动媒介三个显著特点是高度的综合性、充分的______、方便性和快捷性。
13.从信息研究的纵剖面看,依次出现的理论有技术信息论、语义信息论、______。
14.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的最本质特征是______。
15.______是指传播者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中的“三功能”不包括( )。
A.监视社会环境 B.协调社会关系
C.传衍社会遗产 D.提供娱乐
17.在下列新闻传播者的专业性权利中,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是( )
A.报道权 B.批评权 C.专业保密权 D.安全保护权
18.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中的人类传播总体论是对( )。
A.该学科研究对象、范围、体系和任务、方法的宏观认识
B.人类传播的过程、模式、特性、原则和功能等本体问题的中观认识
C.人类传播的内容或信息的认识
D.对传播活动中传播方式、传播谋略、传播技巧等具体操作行为的行貌、 特征、使用规律及其功效的认识
19.语言抽绎阶梯愈向上,( )。
A.被摒弃的细节越少 B.给人的感觉愈模糊
C.对人类传播愈有利 D.对人类传播愈不利
20.优秀传播模式的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引导功能、简化功能、预示功能五种功能是卡尔•多伊奇在哪本著作中提出的( )。
A.《政府的神经》 B.《大众传播理论》
C.《通讯的数学原理》 D.《传播模式理论》
21.我国古代“传其常言,无传其溢言(大话)”的言论,反映了古人的什么传播原则( )。
A.讲良言,戒恶言 B.讲精言,戒多言
C.讲实信,戒浮言 D.讲有用之言,戒无用之言
22.对已经发生或刚刚发生的事实和信息的报道和传播,是一种报道性、现时性的社
会信息,称为( )。
A.过去信息 B.现在信息 C.未来信息 D.情绪信息
23.传播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及其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或效能,称之为( )。
A.传播效果 B.传播功能 C.传播效用 D.传播效能
24.不属于广播媒介特性的是( )。
A.广播传播迅速及时,使人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知新闻
B.广播声像并茂、亲切感人
C.广播可作为背景媒介,听众可以一边做事一边收听
D.广播渗透性很强,“不管你去哪里,哪里都有广播”
25.传播者所发布和传播的信息无不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思想性,反映并代表着一定阶级、集团、组织的利益、愿望与要求,这体现了新闻传播者的( )。
A.代表性 B.自主性 C.专业性 D.复杂性
26.传播者先向受众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和熟悉并喜欢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再悄悄地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想观点渗透和组织进去,使受众产生一种印象,似乎传播者的思想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想观点是相近的,这是( )。
A.自己人效应 B.名片效应 C.晕轮效应 D.投射效应
27.受众的动机具有( )。
A.激活功能 B.指导功能 C.决策功能 D.抑制功能
28.传播效果的核心部分以及形成结果的具体过程,都深藏在信息接受者的内心深处,看不到摸不着,只有依据大量的日常经验或运用科学的测评方法,从当事人的言行及其其他表现中作间接的推测和估量,这是传播效果的( )。
A.内隐性 B.累积性 C.恒常性 D.层次性
29.符号用什么来代表,叫做( )。
A.符号具 B.符号义 C.符号的内容 D.所指
30.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A.双向传播模式的缺点是忽略了受众的反馈活动,过分强调信息的劝服性。
B.互动传播模式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双向性和复杂性,但仍有理想化、简单化的倾向,不能用来分析和解释人类的全部传播现象。
C.单向传播模式较适合用来解释以电脑为媒介的传播活动,不太适合用来分析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现象。
D.整体互动模式对人类的所有传播现象作了全面和综合的呈现。
31.符合社会规范的、公众能够认同的、个体在明确承认后不会引来非议的接受信息的念头和意愿的动机,称为( )。
A.深层动机 B.表层动机 C.外加动机 D.内发动机
32.意见领袖的中介功能包括( )。
A.检查和协调功能 B.扩散和传播功能
C.评价与导向功能 D.桥梁与纽带功能
33.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在总量上与以往比较是( )。
A.增加 B.减少 C.没有变化 D.匮乏
34.媒介的中介性特点,一是指它的居间性,二是指它的( )。
A.负载性 B.桥梁性 C.扩张性 D.实体性
35.在现时状态下可以观其行、听其言、握其手并正在活动着的接受“信息”成品的受众,称之为( )。
A.积极选择型受众 B.随意旁观型受众 C.现实受众 D.潜在受众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36.书写媒介的特点包括( )。
A.个性化、创造性
B.比较笨重粗拙
C.单位面积负载信息量小
D.非批量生产
E.传播范围、速度等受到限制
37.传播学研究鼻祖包括( )。
A.拉斯维尔 B.维纳 C.施拉姆
D.帕克 E.米德
38.选择性记忆的有效性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 )。
A.主观因素的稳固性和明确性
B.信息本身的多少和表现优劣
C.多种传播媒介的综合运用程度
D.传播者的权威性和亲和力
E.受众的期望值的高低
39.下列对信息与讯息、知识、数据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
A.信息就是讯息与知识以及数据的混杂
B.数据是形成信息的素材;信息是对若干数据加工、提炼后形成的有意义的内容
C.讯息则包括信息与符号两个部分,是指由一系列有序性符号组成的表达特定信息或意义的序号系统
D.从定义形式看,数据是以“什么、何时、谁”的方式来表现的;信息是以“怎样、多少、哪个、是或不是”来表现的,而知识是以“怎么办、为什么”的形式记忆的
E.知识、数据、信息、讯息四个概念的外延是逐步缩小的
40.对“传播”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传播是人类和动物的活动
B.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流通
C.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D.传播的目的是希望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E.传播是目的是为了互动和共享
41.新闻传播者应承担的责任有( )。
A.契约性责任 B.公益性责任 C.法规性责任
D.国际性责任 E.裁判性责任
42.传播效果评估原则包括( )。
A.目的性原则 B.方向性原则 C.可测性原则
D.科学性原则 E.引导性原则
来源:91考试 网43.从普通语义学分析,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常犯有( )。
A.死线上的抽绎 B.潜意识的投射 C.符号与事实相乱
D.估计极端化 E.语言与实际混淆
44.研究和运用传播模式应遵循( )。
A.审查批判的原则 B.有条有理的原则 C.服从事实的原则
D.有用有利的原则 E.有理有节的原则
45.下列属于外加动机的是( )。
A.直接性动机 B.替代性动机 C.表层性动机
D.预期性动机 E.深层性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