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代码:01652
本试卷分A、B卷,使用2003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A卷,并将答题纸上卷别“A”涂黑;使用2006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B卷,并将答题纸上卷别“B”涂黑。不涂或全涂,均以B卷记分。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A卷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生色团与吸收波长存在的关系为
A.某一特定波长的吸收峰通常表明存在某个生色团
B.最大吸收峰的位置不受环境及溶剂影响
C.pH等因素不会对吸收峰的强度和位置产生影响
D.生色团无特定波长的吸收峰
2.下列不属于常见荧光剂的物质是
A.荧胺 B.邻苯二甲醛 C.1,2-二萘醌 D.丙酮
3.关于毛细管气相色谱系统的流动进样方式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进样时暂时关闭分流阀 B.使大量溶剂在柱头冷凝
C.对溶质起分散效应 D.进样后用干净载气吹洗气化器
4.离子交换色谱流动相的pH选择
A.流动相pH不影响保留值
B.pH影响固定相功能基离子化程序
C.pH也影响溶质的解离,增加溶质的电荷将降低保留时间
D.pH的变化对多价离子的保留时间影响较小
5.生物质谱法中基质的作用及选择论述不正确的是
A.基质的主要作用是把能量从激光束传递给样品的中间体
B.基质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所采用的激光波长
C.基质的选择次要是被分析对象的性质
D.基质与供试样品有不同的溶剂
6.共轭双键对有机物光吸收影响现象是
A.随着共轭双键的减少,化合物的最大吸收峰显著红移
B.随着共轭双键的增加,化合物的最大吸收峰显著红移
C.随着共轭双键的增加,吸收强度减弱
D.随着共轭双键的增加,颜色变淡
7.微生物不能利用食品中的
A.蛋白质 B.结合水 C.糖类 D.脂类
8.关于食品中微生物描述正确的是
A.沙门菌可产生感染性食物中毒
B.黄曲霉菌可引起感染性食物中毒
C.葡萄球菌属分解食品中的蛋白能力加强
D.在pH4.6以下,酵母菌和真菌的生长受到较强的抑制
9.下列药品中属于规定灭菌药品的为
A.体内包埋剂和创面用制剂 B.口服固体剂型
C.中药材 D.阴道、尿道局部给药制剂
10.最常用的菌落总数测定方法是
A.平板表面涂布法 B.平板表面点滴法
C.倾注平板培养法 D.MPN法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1.当固定相与柱温相同时,为达到分离两组分相同的分辨率,毛细管柱所需的时间比填充柱______;当固定相相同,使用毛细管柱的柱温常______填充柱。
12.高效液相色谱仪的5部分组成:高压泵、______、______、检测器和积分记录仪。
13.使用ODS柱在工作前需冲洗,具体方法:开机→______15min→______15min→流动相上柱,待平衡后测定。
14.地球表面由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岩石圈组成,三圈中适应生物生存的范围成为______;其中微生物生存的外环境一般称为______。
15.平均分子量是用化学组成的平均______计算而得;标称分子量是化学组成在自然界中最大丰度同位素的______计算而得。
16.物质分子吸收一定能量后,外层电子会从______跃迁到______,发生能级跃迁,产生吸收光谱。
17.细菌性食物中毒根据其发病机制分为______食物中毒和______食物中毒。
18.药品微生物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原辅料、生产环境、______、______等。
19.用以评价的检品受人、畜粪便污染的常用指标菌有______、______和产气荚膜梭菌。
20.伤寒杆菌分离培养,在病程早期第一周应取______标本;发病第2、3周应取______标本,其阳性率高。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荧光熄灭
22.共振线
23.灵敏度
24.微生物个体
25.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