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文种
32.请示
33.公文标题
34.表
35.移五、判断说明题(先判断下列各题的对错,并说明理由。判断1分,说明2分。每小题3分,共12分)
36.函从格式上分为公函和便函两部分。( )
37.“制”这一君命文种,是由商周以来的令改变而成。( )
38.通报文种的形成,经历了与通告的衍生、共体、分承三个演化阶段。( )
39.主题词是反映公文主要内容的任何词语。( )
六、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通报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41.民国时期的通电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42.唐代启与笺的分工如何?
43.公文标题若文字较多,可采取什么办法?
七、分析论述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44.分析《行政院关于各种布告文字务须力求通俗的训令》一文的写作特色。(下附原文)
行政院关于各种布告文字务须力求通俗的训令
(1940年10月31日)
查发布文告,所以宣达政令,故其内容、文字均应明白浅显,使一般民众易于了解,以利推行。
近查各级行政机关所发布告,每多词句深奥、文义晦涩,以致不易了解,殊非普通晓喻之道。
嗣后各种布告文字,务须力求通俗;其有涉及科学用语或专门名词者,更宜加以浅显之释明。以期适合民众知识标准,而符推行政令之本旨。
此令。
45.批复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