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试题
课程代码:0065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 )
A.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 B.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C.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D.交通部天津广播无线电台
2.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国家是( )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苏联
3.广播、电视表现内容的共同符号是( )
A.文字 B.声音
C.图像 D.没有共同符号
4.在新闻音响的质量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是( )
A.力求自然 B.尽量清晰
C.完全真实 D.捕捉特点
5.访问摄像采访的对象是( )
A.新闻事件 B.新闻人物
C.体育比赛 D.音乐会
6.能从细微处揭示事物的内部特征和本质内涵的景别是( )
A.全景 B.近景
C.中景 D.特写
7.与口播消息相比较,录音消息由于运用录音材料,往往更富于( )
A.快捷性 B.新闻性
C.时效性 D.传真性
8.电视新闻的表现弱势,首先在于视、听符号的( )
A.暂留性 B.灵活性
C.局限性 D.表面性
9.现在的电视口播新闻常常利用抠像等 ( )
A.直播方法 B.电视特技
C.录播手段 D.传播手段
10.1958年11月2日,北京电视台开始口播《简明新闻》,稿件来自中央电台,由( )
A.广播主持人播报 B.电视主持人播报
C.广播播音员播报 D.电视播音员播报
11.有人戏称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电视新闻为( )
A.旧闻报道 B.新闻报道
C.旧事报道 D.专题报道
12.下列不属于广播新闻专稿的是( )
A.广播通讯 B.广播特写
C.广播消息 D.录音访问
13.录音访问又称( )
A.录音报道 B.广播访谈
C.广播专访 D.广播通讯
14.录音访问不像文字报道那样,可以一次、二次地补充采访,它只能( )
A.一次采录 B.前期访问
C.后期制作 D.后期合成
15.广播通讯首先要集中笔墨写好( )
A.开头 B.过渡部分
C.结尾 D.关键情节
16.广播通讯的通俗化不是庸俗化,口语化也不是( )
A.概念化 B.大众化
C.土语化 D.民族化
17.在人物通讯里,如果没有情节,那就可能把通讯写成( )
A.人物传记 B.人物特写
C.人物鉴定书 D.人物专访
18.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实现整点播出与滚动播出是在( )
A.1990年3月1日 B.1993年3月1日
C.1995年3月1日 D.1998年3月1日
19.我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新闻纵横》评论节目的开始时间为( )
A.1980年10月1日 B.1985年10月1日
C.1994年10月1日 D.1996年10月1日
20.必要冗余,是指新闻节目中那些( )
A.包含信息的内容
B.不包含信息的内容
C.包含信息也对理解信息有帮助的内容
D.不包含信息却是理解信息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新闻现场摄像采访的具体要求是( )
A.内容配套成龙 B.客观报道与主观评价相结合
C.景别配套成龙 D.拍摄角度配套成龙
E.任何情况下保持画面稳定
22.录音消息除解说词以外,还运用实况音响传递( )
A.资讯 B.信息
C.事实 D.情景
E.现场气氛
23.广播评论独特的评论形式包括( )
A.广播谈话 B.口头评论
C.人物专访 D.现场录音
E.录音评论
24.电视评论的主要形式有( )
A.图像评论 B.旁白
C.口播评论 D.画外音
E.串连词
25.新闻性专题节目可分为( )
A.公众性节目 B.教育性节目
C.对象性节目 D.服务性节目
E.文艺性节目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26.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群体观念指什么?
27.新闻音响的作用有哪些?
28.为什么要在摄像采访前进行先期采访?
29.广播消息导语的写作要求有哪些?
30.电视直播新闻的题材范围大致有哪些方面?
31.录音访问的表现优势是什么?
32电视新闻专题拍摄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33.录音评论与录音报道在运用音响方面有何不同?
34.新闻性专题的定义是什么?
35.广播新闻稿件的编辑手段主要有哪些?